董雷



2020(第五屆)國企管理年會由《國企管理》雜志和中國企業管理研究會、創新世界周刊共同主辦。國企管理智庫理事長、國務院國有重點大型企業監事會原主席季曉南,國務院參事杜瑩芬,中國企業管理研究會會長黃速建,中國社會科學院經濟所所長黃群慧等出席會議并講話。
關鍵之年,特殊當口,“十三五”收官,“十四五”啟幕,“國企改革三年行動”“對標世界一流管理提升行動”全面推開,國企改革發展進入全新歷史階段。
2020國企管理年會,正是在這一特殊當口,召開的具有特殊歷史意義的國企管理界年度會議。
新起點——擔起責任
開幕式上,中國企業管理研究會副理事長、《國企管理》雜志總編輯孫明華,國企管理智庫副秘書長、《創新世界周刊》執行總編輯王繼勇,中國企業管理研究會會長黃速建先后代表會議主辦方致辭。
孫明華以“榮耀與責任”為題,結合《國企管理》五年來以“促進國企管理水平提升”為己任,深入到國有企業一線調研采訪,發掘、宣傳、推廣國企管理創新樣本的實踐與感悟,深度解讀了“什么是國有企業的責任?”“什么是媒體的責任?”
他說:“參加本次年會的代表,都是來自國資國企各行業的管理干部、政府官員、企業高管、學術專家,可以說,中國特色現代國有企業成長壯大的觀察者、成長標本的發現者、管理變革的推動者齊聚。面對國內國際‘兩個大局與新發展階段,我們都需要深刻理解當下中國國有企業所處的時代和歷史方位;面對國企改革新的起點、新的方案、新的行動,我們部迫切需要將國企管理提升與自身角色轉型完美結合。因為只有這樣,我們才能擔起責任,收獲榮耀?!?/p>
王繼勇表示,黨的十九屆五中全會審議通過的《中共中央關于制定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第十四個五年規劃和二。三五年遠景目標的建議》,再次把創新驅動發展,明確確定為推進經濟社會全面、高質量發展的重要戰略支撐,指出要堅持創新在我國現代化建設全局中的核心地位。當前,“十四五”大幕已拉開,落實國企改革三年行動方案,構建以國內大循環為主體、國內國際雙循環相互促進的新發展格局,建設成為具有全球競爭力的世界一流企業,需要各方堅持不懈地推進更深層次、更高水平的改革創新。
黃速建認為,2020年是我國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和實現第一個百年奮斗目標的收官之年,也是承接“兩個一百年”奮斗目標的關鍵之年。站在“兩個一百年”的交匯點上,要深刻認識當前我們正處于世界百年未有之大變局的時代之中,要著眼于新時代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偉大戰略目標中,深刻認識我國社會主要矛盾變化帶來的新特征新要求,提前預判錯綜復雜的國際環境帶來的新矛盾新挑戰,圍繞環境發生的新變化,探索管理上的新趨勢、新理念、新思想、新理論、新方法和新工具;要在百年未有之大變局下觀察中國國有企業管理實踐、總結國有企業的管理經驗和創新管理理論,服務于“兩個一百年”奮斗目標下的中國經濟社會發展與現實需要。努力實現更為實質、更高質量、更有成效、更加開放的國有企業改革與發展。
再出發——深化改革
圍繞“再出發再轉型再升級”這一主題,國企管理智庫理事長、國務院國有重點大型企業監事會原主席季曉南,國務院參事、中國社會科學院管理科學與創新發展研究中心副主任杜瑩芬做主旨演講。
季曉南表示,站在“兩個一百年”的歷史交匯點,黨的十九屆五中全會對我國由全面建成小康社會進入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強國的若干重大問題,進行了戰略謀劃,系統規劃;對新發展階段的國資國企改革作出了新的部署,提出了新的要求。把握新發展階段深化國企改革的使命和要求,聚焦深化國企改革的重點任務,大力實施國企改革三年行動,大幅提升國有經濟的競爭力、創新力、控制力、影響力、抗風險能力,對“十四五”開好局、起好步,具有重要意義和作用。
季曉南指出,實施國企改革三年行動,要力爭在全面提升國有經濟的能力方面取得明顯實效。增強國有經濟的競爭力、創新力、控制力、影響力、抗風險能力,是對國有經濟能力的全面和綜合要求,特別要把競爭力、創新力擺在突出位置。
一是世界正經歷百年未有之大變局,大國競爭加劇,要求國有經濟在增強競爭力、創新力方面發揮骨干作用;
二是新發展階段特別是加快構建新發展格局,要求國有經濟在堅持創新的核心地位方面發揮更大作用;
三是科技革命和產業變革步伐加快,要求國有經濟必須把創新擺在更加突出位置;
四是更深層次改革和更高水平開放,也要求國有經濟增強競爭力和創新力。
杜瑩芬在主旨演講中表示,目前,中國已深度融入國際經貿關系中,因此迫切需要深化國企改革,加快解決國有企業定位不清、性質不明、多元目標等問題,加快國有企業分類改革和分類監管的步伐,在競爭性領域倡導公平競爭、消除所有制歧視,為國有企業創新創造良好的體制機制條件。
杜瑩芬認為,《國企改革三年行動方案(2020-2022年)》的出臺,明確今后三年是國企改革關鍵階段,標志著國有企業改革向縱深發展,進入決定性的三年?!翱珊饬?、可考核、可檢驗、要辦事”定準了行動基調?!白ブ攸c、補短板、強弱項,推進國有經濟布局優化和結構調整,增強國有經濟競爭力、創新力、控制力、影響力、抗風險能力”明確了目標。要實現這個目標,“十四五”期間,國有企業管理創新也應邁上一個新的臺階。
機遇期——又一“五年”
“十四五”期間,要在形成更加成熟、更加定型的中國特色現代企業制度和以管資本為主的國資監管體制上取得顯著成效,這將對新時代國企改革的深化具有標志性意義。
在本屆年會“主題報告”時段,圍繞“未來五年的機遇與挑戰”議題,中國企業管理研究會理事長、中國社會科學院經濟所所長黃群慧,品牌中國戰略規劃院副院長才大穎,國務院國資委新聞中心副主任張義豪,國務院發展研究中心研究員陳小洪,國企管理智庫副理事長、中國企業研究院執行院長李錦先后作主題報告。
黃群慧指出,當今,我國發展仍然處于重要戰略機遇期,但機遇和挑戰都有新的發展變化。新一輪科技革命和產業變革深入發展,國際力量對比深刻調整,同時,國際環境日趨復雜,不穩定性不確定性明顯增加。國有企業必須要更加強調創新驅動,更注重把控全球價值鏈,胸懷“兩個大局”,建設世界一流企業。
才大穎表示,2020年,中國品牌建設已經進入到了跨越性發展的新階段。結合形勢任務的時代轉化,“十四五”,國有企業品牌建設應注重雙重屬性和雙輪驅動,要從傳統的技術、成本、需求為主導的驅動模式向責任和價值的引領模式轉向升級,為破解人類面臨的共同難題提供中國智慧、做出中國貢獻,實現更可持續的增長。
陳小洪認為,國有企業的創新動力和意愿一直在不斷提升,只是還不夠強。未來,國有企業會在不同的領域有更大的創新貢獻。一是在已有較好基礎的產業領域,通過創新升級來發揮出更大的作用;二是在相對傳統的、需要較大投資的鋼鐵、石化等領域,也會有更好的發展;三是占市場主導地位的大型國有企業,特別是大型中央企業的創新,還會拉動合作的上下游民營企業發展,創新溢出效應顯著。
李錦提出,今后5年,中國企業的宏觀經濟運行面臨的風險挑戰是空前的。其中,有10個方面影響著國有企業的發展:全球經濟面臨逆全球化的挑戰;世界經濟形勢復蘇“不穩定”“不平衡”,疫情沖擊導致各類衍生風險;工業化中期的傳統行業結構、粗獷型模式問題仍然十分突出,制約企業可持續發展;產業結構不合理,集中在35個行業,而且是低端;自身產業鏈低端而不保,關鍵核心技術的“卡脖子”問題依然突出;來自價值鏈、產業鏈、供應鏈重構的挑戰;科技力量核心競爭力的不足,其中,互聯網產業是國企的弱項;國有企業供應鏈上下游的小微企業面臨多重困難;國有企業市場主體地位薄弱;微觀主體積極性和活躍程度不高。
齊發力——三年行動
國務院國有企業改革領導小組第四次會議及全國國有企業改革三年行動動員部署會議指出,國有企業首先必須發揮經濟功能,創造市場價值,更好為黨和人民服務……這樣的定位表述,蘊藏著哪些意涵?
圍繞“國有企業要成為有核心競爭力的市場主體”議題,國務院國資委中央企業智庫聯盟創盟副理事長兼秘書長彭建國、國家稅務總局中國國際稅收研究會學術委員會副主任靳東升、中國財政科學研究院公共資產研究中心主任文宗瑜先后從不同角度進行闡述和分析。
國務院國資委中央企業智庫聯盟創盟副理事長兼秘書長彭建國表示,國企改革就是要解決內生動力不足的問題。國有企業要激發內生動力主要有四種方法:一是薪酬激勵;二是股權激勵;三是員工持股;四是產業多元化。從國企改革三年行動方案來看,國企改革需要關注主線和重點兩個方面:主線是市場化,重點是深化產權改革。產權改革就是要讓產權更加多元化。有什么樣的產權,就有什么樣的企業。
有競爭力的國有企業發展方向何在?國家稅務總局中國國際稅收研究會學術委員會副主任靳東升認為,要想加快發展現代產業體系,推動經濟體系優化升級,可以從提升產業鏈供應鏈現代化水平,發展戰略性新興產業,加快發展現代服務業,統籌推進基礎設施建設,加快數字化發展等5個方面著手。
文宗瑜圍繞“雙循環戰略下的國企改革深化與競爭定位”提出,國有企業要在“形成以國內大循環為主體、國內國際雙循環相互促進的新發展格局”中發揮更大作用;全面深化國企改革仍要著眼于促進國有企業回歸實體經濟及產品創新能力提升;國有企業參與市場競爭要定位于遵守競爭中性原則而更好地參與國際新循環。
大討論——管理提升
面對新冠肺炎疫情和復雜嚴峻的國內外環境,2020年前三個季度,全國國企總營收已恢復至去年同期的99.3%,9月份總營收同比增長9.2%。是創新決定了命運,硬實力暢通了大循環。
在2020國企管理年會“尖峰時刻”時段,中國中車、廣州水投、中交上航局達華測繪、青島啤酒、珠海交通等5家企業,向與會代表分享了他們走在高質量發展前列的創新密碼。
中車工業研究院(青島)有限公司副院長彭飛介紹了中國中車小資本合資實現核心技術突破——國際科技合作共贏新模式。在當前國際科技合作的新形勢下,中國中車原有的合作模式已無法同時滿足技術轉移、自身能力培育,并規避大額投資風險。通過構建實施國際科技合作新模式,中國中車有效推進了復合材料關鍵技術和研發能力的自主化,推動了復合材料技術在軌道交通領域產業化落地,同時提升了行業影響力。
廣州水務投資集團有限公司總經理吳學偉介紹了企業在發展中應用的新型土地用地模式。作為一家環保型企業,廣州水投在建設污水廠與自來水廠時,通過土地用地模式的創新,從地面到地下劃分清楚、切割明確,做到了工藝模塊化,提高了環保標準,并通過建立聯盟機制,形成了產業科技園。
中交上航局達華測繪有限公司總經理、黨委副書記潘賢亮介紹了公司自主研發的中交上航供應鏈金融服務平臺。通過這一平臺,公司能有效降低因供應鏈瓶頸產生的負面影響,從而打造出更加健康的企業生態鏈。
青島啤酒集團有限公司黨委副書記于嘉平介紹了公司黨建方面的創新成果。針對公司在全國擁有90多家業務單位,管理難度大的突出問題,青島啤酒把堅持黨的領導融入公司治理各環節,把企業黨組織內嵌到公司治理結構中,創造性地構建“黨委有站位、支部有定位、黨員有作為”的“三級聯動”黨建工作制,激活百年青啤發展新動能。
珠海交通集團黨委書記、董事長陳維家介紹說,長期以來,集團始終堅持做好“三型一化”業主(即主導型、嚴管型、服務型、信息化),倡導“三細”工匠精神(即謀細、琢細、成細),探索推出了實施原材料和臨時設施準入制度、實施現場“7S”管理標準、實施首件動態驗收認可制度、實施工序交驗影像留存制度、實施BIM信息化管理等五項創新成果,實現高質量完成好珠海市委市政府賦予的交通基礎設施建設重任,參建項目總投資額累積達到了700多億元。
在“高峰對話”時段,來自中國航天系統科學與工程研究院、中交第二航務工程局、國銀金融租賃股份等10家企業負責人展開對話,分享企業管理創新經驗,并與專家精彩互動,共同為全面深化國企改革貢獻智慧。
圍繞“活力·效率——國企管理大提升”這一主題,中國航天系統科學與工程研究院副院長顧升高、廣州快速交通建設有限公司總經理董軍、北京中鐵建工物資有限公司總經理張躍鵬、北京京城機電控股有限責任公司法律風控中心主任王新文、北京京城地鐵有限公司副總經理李艷平和“高峰對話”主持人、中國社會科學院工業經濟研究所財務與會計研究室主任張金昌相互交流,共同探討了國有企業如何從管理創新中要活力、要效率。
圍繞“國企數字化大轉型”這一主題,國銀金融租賃股份有限公司副總經理劉霽瑤、中交第二航務工程局有限公司總會計師周露、首創置業股份有限公司副總裁范書斌、河北省資產管理有限公司總會計師馬瑩、中車株洲電力機車研究所有限公司科技質量部部長劉群欣和“高峰對話”主持人、北京審計學會副會長、中央財經大學教授祁懷錦頻頻互動,探討國有企業如何搶搭經濟轉型增長的數字化快車。
會議還舉行了2020全國國企管理創新成果發布儀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