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在2020國企管理年會上,國務院國資委中央企業智庫聯盟創盟副理事長兼秘書長彭建國作主題報告時表示,國企改革就是要把國有企業打造成真正的完全獨立的市場主體,而且是具有核心競爭力的市場主體。
國企改革究竟要干什么?
黨的十八屆三中全會提出全面深化改革,國有企業改革是全面深化改革的重中之重。自此,國有企業改革進入了一個新的歷史階段。
從黨的十八屆三中全會到現在,國企改革經歷7年多的時間,在2020年6月30日,中央深改委第十四次會議又審議通過了《國企改革三年行動方案(2020-2022)》(以下簡稱《三年行動方案》)。而《三年行動方案》,實際上就是這次會議的主題“再出發再轉型再升級”。
國有企業改革是難度最大、情況最復雜的,也是思想認識最不好統一的。國有企業改革方面,盡管大家看的文件文章很多,參加的專家講座也有很多,但是,國企改革究竟是要改什么,要解決什么問題,重點是什么,目前不少人還有諸多困惑。
按照黨的十八屆三中全會全面深化改革的要求,按照黨中央國務院關于國企改革頂層設計對于目標時間的明確規定,是到2020年,國有企業改革要在重點領域和關鍵環節取得決定性成果。然而到現在,依然存在發展不平衡問題。很多地方思想比較解放,改革動作比較大,進展比較快,成效也比較明顯,但是也有不少地區和企業,行動上與黨中央在政治上并還沒有保持高度一致,國企改革在重大問題的突破上尚未取得實質性的進展,廣大基層干部員工并沒有太大的感覺。當前,從央企到地方國有企業,都在抓緊貫徹落實《三年行動方案》,只剩下兩年時間了,時間緊,任務重。
《三年行動方案》實際上是個施工圖,而“1+N”政策體系的頂層設計是個設計圖。先要準確理解好這個施工圖,也要把設計圖真正搞清楚弄明白。國企改革究竟要干什么?就是要把我們的國有企業打造成為真正的完全獨立的市場主體,而且是要有競爭力的市場主體。所以,國企改革不是“三化”(去私有化、去國有化、去主導化)而是“兩化”(去行政化,市場化),這就是一條國企改革的主線。
國企改革究竟要解決什么問題?
要成為市場主體,就要有競爭力,要有核心競爭力。談到競爭力,經常有人說國有企業創新力不強,競爭力不強,效率不高。一個企業有沒有競爭力,有沒有活力,關鍵看人,人有沒有活力,人有沒有內生動力。國有企業改革實際上真正要解決的問題,就是要解決人的內生動力不足的問題。我們改革就是要改掉那些影響內生動力發揮的體制機制的弊端。
人的內生動力主要有兩個方面,一個是精神層面,一個是物質層面。精神層面的動力,主要通過理想信念的教育,通過價值觀的引導來解決;物質層面的動力,在現階段應該是非常強大的內生動力。
我們當前處于社會主義初級階段,又是搞社會主義市場經濟,就要遵循市場經濟的規律。西方經濟學是研究市場經濟規律的科學,經濟學大廈的地基或前提就是一個假設,即理性人假設或者經濟人假設,就是所有的市場主體,一定是追求自身利益的最大化,離開這樣一個假設,市場經濟是不成立的。國有企業之所以一定要改革,就是因為企業的內生動力不足。
國有企業的內生動力主要分四個方面或層次:第一個是薪酬激勵,就是薪酬加績效,經過40多年的改革,這一方面應該說是打破了過去的大鍋飯、平均主義,已經好了很多但是還沒完全到位;第二個是股權激勵、期權激勵和分紅權激勵;第三個是員工持股,員工持股應該是內生動力最大最強的;第四個是產權多樣化,特別是混改。所以,國企改革要解決的就是這幾個問題,薪酬激勵怎么弄,股權激動怎么做,員工持股怎么搞,產權多樣化怎么開展?可見,國有企業改革除了處理好企業外部與出資人及政府的關系、內部解決公司治理問題外,重點就是要解決企業內生動力不足的問題。
產權改革要怎么改?
《三年行動方案》應該說就是我們這次會議的主題“再出發”。“再出發”的主線是市場化,產權改革一定是一個重點。
產權的激勵是最大的激勵,改革要往深層次走,最深層次就是產權。黨的十九大明確提出了下一步經濟體制改革的兩大重點,第一個就是產權制度的改革,產權制度的多元化。因為產權制度是一個根,產權是一個基礎,有什么樣的產權,就會有什么樣的公司治理,就會有什么樣的運行機制。產權多元化有兩種形式,一種是國有與國有的多元化,一種是國有與非國有的多元化。而國有與非國有混合應該是重頭戲,因為黨中央把混合所有制的地位作用提得非常高,稱之為基本經濟制度的重要實現形式、國有企業改革的重要突破口。
國企混改情況較復雜,就像我以前曾在央視對話欄目中所講的,什么叫作混,為什么要混,誰可以混,跟誰去混,用什么方式混,誰混誰,混后怎么運行等,首先必須進一步深化認識和統一認識。
《三年行動方案》提出,怎么混有兩種方式,一種是分層混,一種分類混。第一個是分層混,就是企業的層級越高,就管得越死,把得越嚴;企業的層級越低,就放得越開,越靈活。從中央企業來說,集團公司層面除了上市外原則上是不混的,不排除拿一兩家搞搞試點,混改重點是二級和二級以下公司。但是對地方國有企業,省屬集團公司是否可以混,主要由地方決定。
第二個是分類混。企業類型不一樣,混改的方式就不一樣。一方面,態度力度不一樣。對于商業一類要積極引入非公資本,商業二類要支持非公資本參與,公益類要規范引導。另一方面,控股權不一樣。商業一類即充分競爭的行業領域,國有資本可以絕對控股、相對控股,也可以參股或退出,不設股比限制;商業二類必須要國有控股,根據行業領域不同,有的是絕對控股,有的是相對控股;公益類必須絕對控股。
這次《三年行動方案》中有兩種情況要重點積極推進混改:一種是兩類公司即國有資本投資公司、國有資本運營公司下面的二級企業,一定要加快產權多樣化,有條件的要搞混改,混改最重要的是要轉換機制,包括集團公司的管控模式、職業經理人、薪酬激勵等;第二種是在充分競爭領域里的二級企業也要加大力度混改。
全國國有企業改革座談會上劉鶴同志提出了兩句話,一句話是“一個行動勝過一打綱領”,之后我們就開展了“雙百行動”“科改行動”以及這次的“三年行動”;第二句話是說“傷其十指不如斷其一指”,國企改革不能不痛不癢的改,不出實效沒用,必須要抓住重點,抓住關鍵問題,集中力量打攻堅戰,打殲滅戰。所以,《三年行動方案》提出“抓重點,補短板,強弱項”,按照習近平總書記講的三句話,就是要“扭住關鍵”“鼓勵探索”“突出實效”。
黨中央提出,國有企業改革要頂層設計與摸著石頭過河相結合,頂層設計與充分發揮基層首創精神相結合。現在,設計圖和施工圖都出來了,國有企業就不能再等了,該是基層企業充分發揮首創精神的時候了。企業改革的快慢,不是技術問題,關鍵是政治態度問題,特別是企業主要領導要有改革意識、改革精神。必須增強改革意識,勇于干事擔當,開拓創新,使設計圖和施工圖盡快落地落實,改出綜合實效,以發揮改革的突破和先導作用,推動國有資本和國有企業做強做優做大,增強國有經濟“五力”,促進國民經濟健康穩定發展。
編輯/馬曉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