向科蓓
莫里茨·蓋格爾是第一位將現象學方法運用在美學的現象學哲學家,他驗證了用現象學研究美學的可行性,是現象學美學的創始人、奠基人。《藝術的意味》一書系統、全面地展示了莫里茨·蓋格爾的美學觀點,但由于他突然病逝,原書未完成部分由他的學生根據其手稿整理完成。該書展示了莫里茨·蓋格爾對現象學美學的基本思想和基本內容的思考,是莫里茨·蓋格爾對現象學美學所作貢獻的集中體現。莫里茨·蓋格爾將美學用現象學的方法探究,打破了傳統流派對美學研究的桎梏,將美學從藝術本體引入了對精神和意味領域的探索階段。從背景出發,引入莫里茨·蓋格爾現象學美學方向的研究背景,在此基礎上探究其審美經驗,最后分析其審美價值角度。
一、背景
《藝術的意味》一書將莫里茨·蓋格爾對現象學美學的研究分為三個部分,首先講述了現象學美學研究的背景,闡明了現象學美學研究的對象和內容,用現象學的方法來研究美學,將現象學美學與哲學美學及各種學科的美學區分開來,即思考美學是什么;然后重點研究了審美經驗,用全書一半左右的篇幅,將審美經驗與日常生活經驗區別開來;最后研究了審美價值,莫里茨·蓋格爾堅持主客體統一的價值理論對審美價值觀展開了論述。該書用現象學的方法分析了美學在不同概念下的內涵,闡釋了不同學派的認識基礎和理論基礎,并闡釋了不同學派認識美學問題的思路和觀點,將美學研究向前推進了一步。
莫里茨·蓋格爾的現象學美學最先思考了美學的對象,即美學是什么。他將美學的特征和美學研究對象的審美價值固定在現象的范圍內研究。之前學界對美學的研究經歷了趨于哲學美學的較為關注審美客體的時期,又經歷了趨于美學心理學的較為關注審美主體時期,不同時期、不同學派的研究方法對美學內涵的研究都得出了不同的結論,而他用現象學的方法研究美學,認為“審美價值或者任何一種其他價值的缺乏,并不屬于那些作為真實客體的客體,而是屬于它們作為現象被給定的范圍”,“因為審美價值不屬于一個客體的真實側面,而是屬于這個客體的現象的側面”。因此,他確定對美學的研究要從現象學入手。在現象學美學中,莫里茨·蓋格爾將審美客體當作現象來研究,認為審美現象不同于日常生活領域,它是經過主體意向性的客體,要注意對審美現象的審美經驗研究,不要陷入研究創作者和欣賞者的心理活效果誤區,而要研究審美客體和審美價值。電影《愛在黎明破曉前》就展示了一對青年男女在火車中相遇,通過對話了解彼此并走進對方內心,順其自然陷入愛河的故事。這個電影從傳統意義上來看是平淡、枯燥的,但卻引起了成千上萬觀影者的共鳴,說明其必有引人回味獨特的審美價值。理解這部電影,用現象學美學來看其藝術魅力就十分清晰。從日常生活領域來看,電影展現的大量獨白過于平淡、對觀眾毫無吸引力,但從現象學美學來看,該電影作為審美客體給了審美主體可研究的藝術價值的廣闊空間,因此它源源不斷地吸引著觀眾的現實是合理的。
確立了美學的研究對象后,莫里茨·蓋格爾就探究美學的實質內容,認為對美學的研究必須杜絕自上而下或自下而上的研究法則,要從觀察一批例子中直觀本質,主張用科學分析現象的方法直觀本質。他研究美學的現象學方法要符合三個標準:“我們所提出的現象學方法的第一個標準是,它依附于現象,它的任務就是研究對象。現象學方法的第二個標準是,它存在于人們對這些現象的領會過程之中,不是存在于它們那偶然的、個別的側面之中,而是存在于它們的基本特性之中。現象學方法的第三個標準是,人們既不能通過演繹,也不能通過歸納來領會這種本質,而只能通過直觀來領會這種本質。”除此之外,莫里茨·蓋格爾在討論審美主客體時還提出要堅持主客體統一的觀點,《藝術的意味》第三部分對此作出了重點論述。
二、審美經驗
作為《藝術的意味》一書的重點論述部分,第二章審美經驗完整論述了審美經驗。莫里茨·蓋格爾在本章中將審美經驗與日常生活經驗區別開來,通過表層藝術效果和深層藝術效果、快樂和享受、內在的專注與外在的關注、審美判斷等幾個概念的辨析探討完整的審美經驗。
從審美客體來看,藝術作品給欣賞者帶來的區別于日常生活經驗的審美體驗效果有表層藝術效果與深層藝術效果之分。表層藝術效果追求的是感官的淺層快樂,即快感,而深層藝術效果帶來的是一種包含快樂的幸福狀態,也可說是美感。表層的快感與其他娛樂帶來的快感沒什么兩樣,如釣魚的快樂、聽笑話的快樂,在藝術體驗方面區別不大。但深層的幸福狀態就與日常生活經驗不同,這種幸福只發生在審美領域。兩者有層次區分,但也不是完全割裂的,可以說藝術的深層效果是藝術才能作為藝術存在的核心,藝術的淺層效果又包含在藝術深層效果之中,兩者是相互融合相互強化的。電影《愛在黎明破曉前》在畫面構圖、背景音樂等藝術表現形式上展現了制作團隊的實力,給觀眾以視覺、聽覺方面的感官快樂,體現了現象學美學中的表層藝術效果。而通過人物對白拉近主人公之間距離,體現了交往的前提是要心靈契合的普遍真理,其對白內容和電影內涵給觀眾以藝術美感,即深層的藝術效果。唯美的畫面、恰當的音樂、動人的電影內核,電影的表層藝術效果和深層藝術效果互為強化,使電影給了觀眾極大的藝術審美價值。
從審美主觀來看,審美經驗存在快樂和享受兩種直接經驗。快樂是對藝術作品的情感態度,是審美主體主動對審美客體的態度,而享受是欣賞者自我的享受,審美主體享受的是審美客體對審美主體施加的態度。審美態度有利于審美活動的開展,從而順利產生審美經驗,通過它欣賞者才能領會藝術作品的審美價值。探究內在的專注和外在的專注,究其根本,就是在探究對審美經驗十分重要的審美態度的專注性特征。這兩種專注是審美主體對審美客體采取的不同的審美態度,兩者是審美態度與非審美態度的對立。內在的專注指審美主體在面對審美客體時,會忽略藝術作品本身的存在,而重點關注作品激發的情感和體驗,外在的專注則是指審美主體對審美客體本身的關注。莫里茨·蓋格爾認為,外在的專注才是毋庸置疑的審美態度。除兩種專注以外,審美態度還應該是直觀的,需要審美主體通過感官而非概念去直接領會那些審美客體中的審美價值。
走到審美活動的最后一步,就進入了價值判斷領域。在這個領域,莫里茨·蓋格爾通過對感知與快樂、審美判斷與令人愉快的東西的判斷的概念區分來分析審美經驗中的審美判斷。感知是人們用來領會外部世界各種事實的器官,快樂是人們用來領會審美價值的器官,兩者有所不同。一是對于外部世界的知識,人們既可以通過自己感知到,也可以由他人的感知代替自己的感知,但每個人的快樂是獨特的,不能用他人的快樂代替自己的快樂。審美體驗也是這樣獨特的,要通過自己的體驗獲得,不能將他人對藝術作品的審美體驗進行傳遞。二是對于外部世界的感知,人們并不完全是以感知為基礎進行的,還通過推理、假設、類別、計算來擴展,因此每件藝術作品的審美價值也是獨特的。莎士比亞與席勒的悲劇作品的審美價值不可能完全一致,對審美價值的領會審美主體也需通過對審美客體的直接審美體驗才能獲得。三是感知是相互完善的也是相互矛盾的,人們不僅能將感知擴展來擴展世界圖畫,還能通過修改直接經驗來展示擴展的世界。在審美體驗的獨特性下,審美主體對快樂的體會也不同,在此可遵照“快樂的獨裁”原則,每種快樂都應該是被肯定的,快樂沒有也不應有正確與錯誤之分。
從審美價值來看,莫里茨·蓋格爾又將快樂作出了審美判斷和令人愉快的東西的判斷的區分。他認為審美判斷將美學與日常生活區分開了,是對審美客觀對象和審美價值本身的判斷。而令人愉快的東西的判斷沒有將美學與日常生活區分開來,是對審美主體經客體引出的情感的判斷,是審美主體在審美過程中附加的藝術作品的非原有的審美價值,它因人而異。
三、審美價值
陳倫杰的文章《用現象的方法為美學祛昧——蓋格爾〈藝術的意味〉讀后》中寫道:“在蓋格爾的系統下,美學首先應當是研究審美的一門科學,然后是一門研究審美價值的科學。這其中的規定性在于——(1)美學所關注的是人類審美活動的機制,而與認識無關;(2)美學所關注的是美學的價值問題,而非事實問題。”在現象學的美學研究中,審美主體對審美客體以直觀的方式作出價值判斷,這要求對美學的審美對象——審美價值要用現象學的方法本質直觀還原。審美價值是涉及審美主體和審美客體兩個對象的審美判斷,現象學美學中的審美客體是被人類意識感知的客體現象,審美主體是在審美現象中可感知的現象,審美主客體在審美活動中由現象連接,這也意味著審美主客體在審美活動中得以融合。因此,在審美價值中也應沿襲這一路徑,遵循主客體統一的原則對審美價值觀展開研究。
前面已經得出審美價值是深層藝術效果產生的基礎這一結論,而這種審美價值又分為形式價值、模仿價值和積極內容價值三個部分。其中,形式也可以稱為“節奏韻律”或“和諧律動”,居于審美價值層次之首,它是對審美客體進行主動接納和體驗的先決條件,只有當審美客體具有節奏韻律的時候,審美客體才能為主體所體會。形式價值也在這種體會中,將審美主客體關系融合更進一步,轉到積極內容價值層次。而在模仿價值中,莫里茨·蓋格爾認為模仿是對主觀意味的強化,藝術家在創作時要考慮藝術作品能使審美主體體驗到藝術作品再現的本質,不能只根據自己的想法來創作,因為對本質的表現在單純地再現客觀對象之上。積極內容價值包括內容和形式兩方面,內容表現為本質,形式表現為特定的情感特征、表現方式、藝術觀念,這一審美價值層次揭示了藝術的積極內容和藝術創造的關系。這三種藝術價值都統一存在于審美價值之中,形式價值居于所有價值之首,模仿價值體現了審美價值的本質,積極內容價值是審美價值的中心。
莫里茨·蓋格爾堅持主客體統一的審美價值觀,認為美存在于審美主客體之間的體驗中,自然藝術只對自我的體驗、審美主體有意味。這個主體在莫里茨·蓋格爾看來是多層次的,由純粹生命的層次、經驗性自我的層次和存在的自我的層次三個相互聯系的層次構成。他認為主體是指具有鑒賞能力的人,藝術價值就是為主體而存在的,審美價值也沒有絕對的標準。對電影《愛在黎明破曉前》觀眾的不同評價也體現了這一理念。不同觀眾的審美水平、人生閱歷、職業階級不同,對電影也從不同方面作出了評價,觀眾認為的這部電影的審美價值各有側重。審美價值有個別與一般的分別。此外,藝術作品的審美價值是唯一的,不能被復制,但從現象學美學看來,對審美價值研究可以從能夠復制的藝術作品的形式和內容入手,只是不能因此忽略或代替對審美價值本質的探究。
四、結語
《藝術的意味》一書為現象學美學確立了研究范圍,思考并劃定了現象學美學的研究方法和價值取向,為原有美學研究領域提供了以現象學為方法的新視野。作為現象學美學流派的奠基者,莫里茨·蓋格爾在書中用現象學的觀點和看法對美學作出了區別以往流派的探究。通過對此書的閱讀掌握,讀者可從中了解現象學美學的基本內容和特征、與日常經驗區分開來的審美經驗和涉及審美主體及審美客體兩方面判斷的審美價值,為深入學習現象學美學筑基。
(山東藝術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