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民俗文化是中華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雖然嶺南地區相對偏僻,但是形成了獨特的民俗文化,獨樹一幟。在網絡信息時代,嶺南地區的發展速度加快,呈現出現代化的發展趨勢。現階段,我國經濟文化繁榮發展。與此同時,相關部門越來越重視民俗文化的傳承。中西方文化的碰撞,一定程度上沖擊了嶺南民俗文化的傳承。所以要在堅定文化自信的基礎上,不斷提高嶺南民俗文化的存在感,促進嶺南地區文化的復興。
一、民俗文化概述
民俗文化,在學術領域中也被稱為傳統文化,主要是指民間風俗生活文化。也泛指民族或是地區民眾的風俗生活習慣,具有共享性和傳承性。民俗,不僅是社會意識形態,也是文化遺產,通常有悠久的歷史。受多種因素影響,當前我國部分民俗文化正在逐漸淡出人們的視野。雖然相關部門已經出臺系列性措施,旨在保護民俗文化,但因老藝人年齡較大、年輕傳承人相對較少、傳承的方式相對落后等,民俗文化的傳承發展受到了極大限制。關于民俗文化的保護,多以自然文化遺產、歷史文化遺產等為主,以鄉土社會為主要陣地的民俗文化尚未能夠引起重視。嶺南民俗文化,就是當地特有鄉土文化的總稱,涉及的民俗內容相對較多,結合嶺南民俗文化的傳承困境,進一步研究民俗文化傳承措施,是極為必要的。
二、嶺南民俗文化的價值
(一)可增強中華民族文化的凝聚力
嶺南民俗文化傳承,能夠增強中華民族文化的凝聚力。嶺南地區的地理位置比較特殊,在發展過程中能夠兼容優秀文化。嶺南地區,是首批改革開放試點區,不少嶺南人外出經商,使嶺南民俗文化得以走向世界。借助特有的嶺南民俗文化,能夠提高民眾的精神共鳴,從而使民俗文化充分發揮紐帶作用,維系民眾的情感交流,提高民眾對嶺南民俗文化的認同,最終上升至對中華民族文化的認同。而此外,對嶺南民俗文化的積極傳承,能夠將中華優秀民族文化傳承,并且推廣于國際。對于增強全國各地中華兒女的民族文化歸屬感,增強中華民族文化凝聚力,具有重要的作用。
(二)有助于增強文化自信
嶺南民俗文化傳承,可有助于增強中華文化自信。從嶺南民俗文化出發,每逢有重大意義的節日時,當地通常都會舉辦歷史感比較強的民俗活動,諸如木魚歌、舞醒獅等。民俗文化的開展,能夠積極調動當地民眾的興趣,使民眾自覺參與其中,享受節日帶來的幸福感,將中華民俗文化的自信心彰顯出來。同時,嶺南民俗文化傳承,對于嶺南地區特色文化的宣傳也有積極影響,可以提高嶺南民眾的精神面貌,為嶺南營造出相對和諧的氛圍和環境,為促進嶺南地區和諧發展,提供保障。
(三)可促進當地經濟發展
嶺南民俗文化傳承,對于當地現代化經濟發展有促進作用。文化不僅是帶動經濟發展的重要力量,也是衡量綜合國力的關鍵要素。嶺南地區,是中西方文化交流的重要區域,也是各國經濟貿易往來的主要陣地。在對外貿易增加、外來人口增多的影響下,外來文化與嶺南民俗文化發生碰撞。在此種復雜的環境中,必須要加強對嶺南民俗文化的傳承。在嶺南民俗文化中,每年都會舉辦祭祖活動,吸引大量客商和海外華僑尋根祭祖。通過此活動,為嶺南地區不同行業的人才,創造了相互交流的平臺,也使嶺南政府獲得大量捐款,可以將款項應用于嶺南區域建設中,帶動當地的現代化經濟。
三、嶺南民俗文化傳承困境
(一)外來文化沖擊影響嶺南民俗文化生存環境
改革開放之初,嶺南地區作為先行區,最先接觸外來文化。各國互動往來日益密切,外來文化在嶺南地區各領域均有所滲入。中西方文化的碰撞使嶺南地區民眾的思想觀念發生一定變化。
以嶺南地區傳統的木魚歌藝術為例,該藝術在嶺南民俗文化中屬于說唱藝術,是傳統藝術的一種。受多種因素影響,部分民眾對嶺南地區的特色文化關注度有所降低。通過走訪調查發現,青年群體手機中保存的多是搖滾音樂、說唱音樂等,嶺南傳統木魚歌藝相對較少。大量西方外來文化涌入國內后,嶺南地區傳統特色文化不可避免地受到沖擊,木魚歌文化的傳承主體呈現出缺失的趨勢,使得嶺南地區特色民俗文化的生存空間變小。
(二)人才力量缺失阻礙嶺南民俗文化的傳承
民俗文化的傳承離不開傳承人。就現階段嶺南民俗文化傳承困境來說,人才力量的缺失嚴重影響了嶺南民俗文化傳承。嶺南地區民俗文化傳承中,年輕的傳承主體偏少,且專業性的文化人才不足。從嶺南地區民俗文化的傳承群體來看,傳承人以中老年為主。尤其在進入21世紀至今的二十余年,年齡不超過30歲的傳承人數量不斷減少。此外,不僅傳承人年齡偏高,傳承人數量也在不斷減少。人才力量缺失導致嶺南地區民俗特色文化有瀕臨消失的危險。
以嶺南地區民俗文化中的客家圍龍屋為例,其在當地是代表性建筑物,對該民俗文化傳承進行調查,發現該民俗文化的傳承人才數量不多,專業性不強。人才力量缺失導致該民俗文化的傳承只傳“形”而未傳“魂”,民俗文化的傳承陷入困境。
(三)文化宣傳不足導致嶺南民俗文化認知度偏低
在民俗文化傳承中,文化宣傳是尤為必要的。通常來說,民俗文化的宣傳力度大,民眾對民俗文化的了解和認知度就高,對于文化傳承有重要的促進性作用。在文化自信視域下,群眾對嶺南民俗文化的認知普遍存在偏低現象。在當今經濟快速發展的環境中,人文關懷有所缺失,嶺南地區的特色民俗文化教育工作、宣傳工作不足,社會中濃厚的民俗文化氛圍不足。此種現象,一定程度上降低了民眾對嶺南地區民俗文化的認知。就文化宣傳不足現象的具體表現來看,嶺南地區相關部門沒有出臺相關政策制度,對嶺南地區民俗文化的重視不夠,而且未以多種符合時代發展的形式將嶺南民俗特色文化展現給民眾,不可避免地影響民眾對嶺南民俗文化的認知水平。
粵劇是嶺南地區比較有代表性的民俗文化,就廣東某高校關于粵劇了解情況的數據調查來看,情況并不樂觀。僅有4.5%的學生了解粵劇,喜歡看越劇。高達38.4%的學生并不了解粵劇,也沒有看過粵劇。通過以上數據能夠看出,當前年輕人文化觀念薄弱,對嶺南民俗文化認知度偏低,是急需解決的問題。
四、嶺南民俗文化的發展與傳承路徑
(一)大力挖掘嶺南民俗文化資源
傳承嶺南民俗文化時,要在文化自信視域下大力挖掘嶺南民俗文化資源,加大對民俗文化的保護力度。以嶺南大鵬古村落民俗文化為主,大鵬古村落位于大鵬半島一帶,在嶺南地區現存的古村落資源中,大鵬新區是古村落資源最為豐富的區域。該地區民俗文化資源較多,在傳承時要以當地文化作為基礎,堅定中華民族的文化自信。
首先,挖掘優秀的民俗資源。具體來說,相關部門可組織專門的民俗文化傳承團隊,深入嶺南各地區挖掘民俗文化資源,包括大鵬山歌、南澳舞草龍、客家嫁歌等。圍繞時代大局,取其精華、去其糟粕,將大鵬地區優秀的民俗資源挖掘出來。其次,發揮部門職能作用。相關部門所成立的民俗文化團隊應充分發揮職能作用,整理大鵬古村落民俗文化。同時,對大鵬古村落民俗文化資源進行歸檔,構建與大鵬古村落民俗文化相關的特色博物館、展覽館等,為大鵬古村落民俗文化的傳承提供保障。再次,重視對大鵬古村落區域民俗文化的保護。舉例來說,相關部門可加大資金投入力度,盡快對危屋建筑進行修繕,或是結合建筑周圍特征,將其改建成展覽館,并由當地文化管理部門制定與文化建筑保護相關的條例。
(二)培養嶺南民俗文化人才隊伍
在嶺南民俗文化傳承期間,民俗文化人才隊伍是十分重要的。要培養嶺南民俗文化人才隊伍,為文化傳承助力。從我國龐大的人口基數出發,結合嶺南地區的民俗文化土壤,加強對民俗文化的宣傳。
一方面,引進優秀的民俗文化人才。嶺南地區相關部門要加強對民俗文化人才的重視,通過公告的方式,面向社會招攬民俗文化人才,應招者不僅要具備嶺南民俗文化相關知識,對嶺南民俗文化有所了解,也要有民俗文化傳承的意識,有較高的職業道德素養。另一方面,擴充嶺南民俗文化人才隊伍。深入挖掘大鵬古村落民俗文化藝術能人,創新人才選拔的活動形式,舉辦“大鵬民俗文藝”為主題的競賽活動,要求參賽的藝術能人掌握大鵬古村落民俗相關文化,將競賽活動的前五名納入嶺南民俗文化人才隊伍,以此擴充嶺南民俗文化人才隊伍,為大鵬古村落民俗文化注入新的活力。
(三)加強民俗文化宣傳
在文化自信視域下,嶺南民俗文化的傳承要加強民俗文化宣傳,提高民俗文化認知水平。計算機網絡技術不斷發展,互聯網傳播速度加快,網絡在人們生產生活中占據重要地位。大鵬古村落民俗文化的傳承可充分借助網絡媒體,以其作為宣傳平臺,不斷優化當地民俗文化傳播體系,通過新媒體技術,以3D動畫的形式,向民眾展示嶺南地區民俗文化,提高人們對大鵬古村落民俗文化的認知水平。
舉例來說,將大鵬古村落中的南澳漁民娶親禮俗這一廣東省級非物質文化遺產拍攝成短視頻。漁民訂婚時,經人介紹后會送給女方訂金,獲得女方生辰八字后會放在船上神臺中,燒三炷香。此后三天內若沒有將碗碟打爛,將算成功訂婚。通過以上民俗文化宣傳的案例,借助網絡新媒體實現對大鵬古村落嫁娶文化的宣傳。在民俗文化宣傳過程中,要充分加強對如上宣傳案例經驗的借鑒,利用西瓜視頻、抖音短視頻和快手短視頻等多種新興短視頻媒體,向社會普及大鵬古村落民俗文化,使更多民眾了解大鵬民俗文化。
五、結語
在現代社會發展進程中,各地區都開始重視民俗文化發展。嶺南地區的民俗文化獨樹一幟,特點鮮明,對于增強中華民族文化凝聚力具有重要的作用,因而,重視對嶺南民俗地區文化的傳承、發展是尤為必要的。分析文化自信視域下的嶺南民俗文化傳承,可以比較全面地了解嶺南民俗文化的價值。本文在探討嶺南民俗文化傳承困境的前提下,提出切實可行的嶺南民俗文化傳承發展路徑,希望可以為日后促進嶺南民俗文化的發展、提高嶺南民俗文化傳承水平帶來啟發。
(深圳市文化遺產保護中心)
作者簡介:侃卓措(1982-),女,青海西寧人,碩士研究生,中級,研究方向為宗教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