苗族文化是貴州省少數民族傳統民間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構成了貴州省作為一個多民族發展型省份的民俗和民間文化的重點和特色。苗族有著上千年的歷史,由古以來留存著豐富、獨特的民族文化。貴州省作為目前中國最大的苗族聚居區和人口民間文化聚集最多的省份,保留了部分具有完整的貴州苗族民俗民間文化的淵源和傳統。
本文著重對貴州省銅仁市松桃苗族自治縣、雷山黔東南苗族侗族自治州雷山縣、安順市紫云苗族布依族自治縣的苗族衣食住行以及精神文明建設等方面的情況做了一些具有重點的標注。
一、苗族文化的內涵闡釋
貴州苗族文化是應對自然環境考驗后得以繁衍生息的寶貴經驗與思想傳承,蘊含著豐富的內涵與寶貴的財富。
(一)民俗特色與居住地的自然因素息息相關
苗族聚居地多在山中,可獲取的生存資源十分有限,受到氣候和地勢的影響,苗族的祖先依靠開辟梯田、種植水稻,從山中獲取植物和肉類。當地氣候濕熱,飲食中多加酸辣提升口感,排除體內濕氣。為了防止木質建筑被腐蝕和蟲蟻啃咬,建筑表面涂上一層桐油,這都是自然選擇下衍生出的民俗特色。正如中原人愛吃面食,南方人愛吃米飯一樣,在長久的歷史選擇下苗族人有了自己獨特的民俗風格,體現天人合一的
自然觀。
(二)民俗特色體現著苗族人的精神信仰
苗族服飾是最能體現這一內涵的。苗族的民族服飾做工精美,紋飾復雜,其中包含了富有苗族特色的巫文化、圖騰文化等。苗族沒有文字,服飾上的植物和動物圖紋就是一種用以記載先人文化的符號,不僅美觀,更代表著來自祖先的庇佑,保佑著衣服的主人。苗族服飾的原始美感也象征著苗族巫文化對于傳統漢族儒家文化禁錮的突破,不是循規蹈矩而是敢于大膽創新,不同于含蓄表達而傾向于直面追求,很好地體現了苗族人民的品格。同時,信仰又對苗族人民起著道德規范的作用,如倡導尊重自然、善待動物等,于是苗族人民能夠做到與自然長久和諧。
(三)優秀民俗文化與我國社會發展可以與時俱進
貴州苗族民俗文化的發展是在對自然環境和地區優秀民俗文化不斷適應的過程中產生和成長的,這也就意味著貴州苗族優秀民俗文化的發展蘊涵著極大的文化包容性和極強的適應性,同時又沒有被其他本民族優秀傳統文化所繼承和同化,這種“和而不同”的傳統文化內涵和理念正是貴州苗族優秀民俗文化得以發展和保存的重要基礎。這在與全球各民族文化共同發展的現代社會中可以給我們一定的思考啟發,在面對新鮮外來文化的傳播和涌入時,一定要正確擺好自己的姿態,不能在接受新鮮事物的同時忘記了本民族優秀的傳統文化,也就是不能一味地抵制與外來文化的交流,學會正確分辨其中的文化精華和糟粕,對本民族文化作出合理的適應性發展,對于特色傳統文化有意識地傳承,這才是民族文化不被外來強勢文化淹沒的正確之道。
二、苗族文化的分類與提取
(一)苗族傳統文化的分類
1.苗族服飾文化
苗族特色服飾呈現地域性的明顯特點:服飾的布料多為絲織、棉織或者混織品,男性的服飾以灰藍等深色的布料為主,頭上裹一條紅色的頭帕。值得一提的是,松桃當地有一個苗族傳統民俗,若苗族的男子已經定下了親事,就要在苗族女子腰間露出一條紅色的花帶。
苗族女性的服飾較男性的服飾更為繁華,多用刺繡,圖案一般為花鳥,佩戴的多為銀飾,在貴州省松桃縣,除了“鳳凰松桃式”這種較為簡便的苗族傳統服飾。還有更為華麗隆重的“古裝式”。苗族的服飾主要有便裝和盛裝之分,盛裝的男子需要隨身佩戴紅色云肩和大片的銀飾,其刺繡工藝之精湛、銀飾之精美,足以讓人們嘆為觀止。
苗族女性服飾品類多樣,地區差異明顯,松桃縣女子傳統苗族服飾多為褲裝,而雷山縣女子下身多著百褶裙,除此之外,在面料、刺繡、織造、染色等工藝上也多有差別。
2.苗族飲食文化
當地的苗族主要是以農耕和畜牧為業,最主要的糧食作物是自己種植的水稻及野生的食物,引水種稻很普遍,主要是因為受地理氣候環境和自然氣候條件等因素的直接影響。苗族人大多居住于山中,自然能充分地發掘自然界賦予的各種美味。食物的制作的方式多樣,十分講究以不同的制法充分挖掘口感和食材味道。苗族人多喜愛酸辣的口感,一道酸辣味的湯菜是當地的苗族普遍喜食的,這與他們十分擅長制作酸菜有直接關系。
將白菜等蔬菜清洗曬干,切細,放入鹽水、米湯、辣子、糯米粉、辣面等各種調料,拌勻之后腌制于壇內,冬季時可直接開壇就食,夏季時可作為一種下飯菜,方便而又美味,對于身體也大有益處。除了吃還有喝,飲酒文化也是當地苗族傳統民俗文化的一個重要分支,苗族無論男女都特別喜歡飲酒,且特別善于制酒。苗族客家人秉性豪爽,好客熱情,逢年過節,對于賓客都更多地以苗族祝酒的形式接待,苗族還有一套獨特的祝酒習俗和禮節。
3.苗族人居住的建筑習俗
因地形和氣候的獨特性,苗族人在民居住房的設計和建造上有自己獨特的經濟管理智慧和建筑藝術風格。在長期社會經濟發展的過程中,苗族人民創造和發展出了一系列既適合苗族人居住又極具民族特色的傳統民居建筑和公共的民居建筑藝術形式,進一步豐富了中國少數民族的民居建筑和文化藝術寶庫。
松桃苗族的民居傳統建筑形式主要為瓜柱“人”型結構。主要又分為吊腳樓和黑瓦房,黑瓦房通常有五柱六瓜(“柱”和“瓜”分別指長柱、瓜柱)、五柱七瓜、五柱九瓜、七柱七瓜等,少則有四柱三瓜。板壁的外面用桐油涂抹,一般一年涂一次。位于松桃縣的民居經多年的使用后,木質越發烏黑亮麗,就是涂抹了一層桐油的緣故。雷山苗族的建筑中最具有藝術性和民族特色的建筑就是西江苗族吊腳樓,這其中以位于雷山縣的西江苗寨最為著名,西江苗寨吊腳樓依山而建,鱗次櫛比,吊腳樓的工藝復雜,集合了西江苗族能工巧匠,因地制宜就地取材傳承于苗族先輩的聰明智慧和工藝,建筑以杉木為主要材料,在設計和建造的過程中一般不用任何釘扣連,全靠木尖和鎖眼緊緊架牢,建筑物的結構具有整體別致的美觀,能經長年使用而不壞,風吹雨打不容易變形。2006年,雷山縣苗族吊腳樓營造技藝被列入了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這足以保證、足以充分彰顯西江苗族政府和人民的聰明智慧和參與非物質文明創造的精神和能力。
4.苗族精神文明方面的風俗
苗族的民俗節日豐富,比較著名的有苗年、拉鼓節、蘆笙節等,苗年是苗族一年中最為盛大的節日。苗族人民比較注重傳統儀式感,所以無論是婚嫁喪葬儀式還是其他傳統節日,他們都有相當數量的具備自己民族特色的傳統儀式和風俗活動流程,這與苗族人民的民族傳統精神和風俗活動特色的文化有關,其中令人印象深刻的一點就是松桃地區苗族的巴兌巫文化。苗族人基于“萬物有靈”的傳統文化認知,認為自己的靈魂本身具有善惡的區分,且需要指引方能使靈魂回歸正身,這就成為苗族巫性宗教思想的主要文化來源,巫師可以通過幫助他們在死中找到自己的靈魂,在死后通過指引其靈魂找到自己的宗族,與其祖先一同祭祀保佑家人平安。在松桃縣,從事各種巫事活動的苗族人被傳統地稱為“巴兌熊”,充當將上天的一切旨意直接傳達或者送到人間的一種媒介。“巴兌熊”長老通常是一人,有弟子若干。苗族人在從事“巴兌熊”的巫事時,用的詞很長,由長篇的詩句和歌詞組成,詩句美輪美奐,精妙絕倫,其中甚至有很多具備了穿越時空、超越階級的傳統文化屬性和價值,“巴兌熊”文化是我國松桃地區苗族傳統文化的靈魂和精髓。
(二)特點提取
1.苗族文化具有極高的工藝性
苗族文化中包含著十分精致的民俗工藝,苗族的刺繡工藝、建筑工藝、蠟染工藝、銀飾制作工藝等都具有極高的審美價值和藝術價值,是苗族人智慧的結晶,是人類藝術文明中值得收藏和探討傳承的文明。
2.苗族文化具有鮮明的地域性
在考察過程中我們發現,松桃縣和雷山縣都是苗族聚居地,在民俗文化中大同小異。苗族作為遷徙的民族,不同的地域分支的文化特色是不盡相同的,這與兩方面有關:一是在遷徙中與當地文化的相互融合,二是地域環境的差異使不同地區的苗族人民轉變了生活方式。
3.苗族文化具有自然和諧的統一性
實際上苗族的民俗文化傳統是直接建立在苗族對于神靈和自然的信仰崇拜以及對于神靈的敬畏上而來的。由于苗族人十分相信“萬物有靈”,于是經常舉辦各種宗教節日和其他祭祀神靈的活動,祈求他們保護苗族祖輩人度過安穩幸福的一生,不僅向人們表達了美好的祝愿,也極大程度上豐富了苗族人民的文化精神和文化生活。對于神靈和自然的敬畏和崇拜是為了讓這些依山而居的苗族和祖輩人不過度索取,尊重自然,保護野生動物,不濫用生態資源為自己謀求福利,從而實現人與自然的
和諧統一。
三、苗族文化在社會的普及
早在20世紀50年代,貴州已故著名的蘆笙表演藝人、舞蹈家張文友在莫斯科舉行的第六屆世界青年與學生和平友誼聯歡節上,以粗獷的舞姿、靈活輕巧的步伐、激烈快速的旋轉(他跳的蘆笙舞,腳跟能夠在地上旋出一個坑,舞蹈時能急速旋轉二十六圈)及出色的腳下功夫贏得了各國朋友的贊嘆,被稱為“不可思議的民族藝術家”“民間創作的天才大師”。直到今天,只要是中國貴州民間藝術團赴國外參加民間藝術節,他們所帶去的各種苗族歌舞節目都能吸引無數各國觀眾,苗族文化像一朵盛開的奇葩,已經走向世界。
(銅仁幼兒師范高等專科學校)
基金項目:2019貴州省教育廳高校人文社科項目“基于多彩苗族文化的兒童繪本資源開發與利用”。
作者簡介:嚴倩(1986-),女,貴州銅仁人,碩士研究生,副教授,研究方向為兒童語言發展、語文教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