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刊通訊員 雨凡
從小,我就是個愛看書的孩子。那時候住在農村,書籍有限只能向人借閱。
最初喜歡上看書還得從格林童話說起。當時家里有親戚在教書,偶然去我家帶了幾本有著漂亮封面和豐富彩插內容的童話書和寓言。我立馬愛不釋手地閱讀起來。因此《白雪公主》《小紅帽》《伊索寓言》是我最先閱讀的課外書,只記得當時寫完作業后廢寢忘食地看,看完求著親戚借一整套格林系列的24本童話書給我“讀飽”。因有拼音注讀,倒也不影響識字不多的小少年過足書癮。
后來學校有小圖書館,但不對外開放,借書只能通過學校主任。我是個“精靈”的孩子,憑著常年數一數二的“驕人”學習成績贏得主任青睞。老師很賞識愛看書成績優秀的學生,而且我借書從來如期歸還,不弄舊任何扉頁,因此小圖書館的書我一次就能借好幾本捧回家開懷閱讀,馳騁在書的海洋世界里。父親也很是欣慰。他是會看書的人,只不過家里全是字典和實用工具書,他說文學類的書在轉業時因東西太沉沒有帶回來。母親則說懷胎十月我一直在她懷中陪她看書,四大名著都吃進肚子里了。

漸漸長大,不經意間讀了好些外國名著的簡本,后來讀到《魯濱遜漂流記》,發現好多好多細節至今仍記憶猶新,才想起早在小學四年級就看過這本書,夢中還曾多次走進作者描述的場景。有陣子,還從校外租書的阿伯處借書,攢了一年舍不得花的銀行新發售的全直版壓歲錢,就一張張飛到“錢伯”那,就為那一本本大部頭的有著無數迷人江湖傳奇情節的武俠小說。后來,武俠書被我看完了,暑假我就到自家的工場度假,就因那隔壁新開了家租書店。即使工場環境差,每天機械聲刺耳,我“兩耳不聞嘈雜聲,一心看我心愛書”。老媽說我是整個人都浸在書海里了。到小學畢業那會兒,我已看過十幾部超長篇武俠小說,還有零散的散文、寓言、偵探小說、校園小說等。那時候故事會、江門文藝、民間故事、山海經等雜志總一期期地被買來一睹為快。
我想如果用一個詞來形容小時候喜愛閱讀的程度,那么“如饑似渴”最合適不過了。那時讀過的課外書累計高度早已是我身高的數倍了。慶幸課外書堆積的厚度與我的學習成績成正比,我得以繼續開辟屬于課余的愉悅閱讀之旅,這也為后來中學階段的作文撰寫打下堅實的基礎。因為喜歡閱讀,我的讀書筆記和摘錄本子至今還保存好幾本。閱讀帶給我無限的創作動力、想象能力和觀察能力。我現在都還記得我的作文多次被當作典范由語文老師念給班里同學學習,還曾被選為公開課范文講解,這些經歷讓我高中畢業后擁有嘗試寫長篇小說的勇氣……后來高考填志愿我報讀中文漢語言文學專業,冥冥中與文字結下不解之緣,感謝童年的美好閱讀記憶讓我與文字書寫成為精神上的重要伴侶,陪伴我在困境中頑強成長,在順境中錦上添花。雖如今與文字工作擦肩而過,但閱讀一直在我的生活中不可或缺。文字創作也是我業余生活的重要組成部分,因為閱讀就是悅讀,愉悅地感知世界,開闊視野,為實踐作引導,同時為心靈開墾一方凈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