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李佳音

我是在美國就讀藥劑學專業的大二學生李佳音。新冠肺炎疫情讓我有機會在北京進行了一年的網絡學習,也因此更多地接觸和了解了老齡化對未來社會的挑戰。2021年6月,我有幸來到了位于北京市東城區東四十三條53號院內的銀杏舍長者公寓(以下簡稱“銀杏舍”),開始了為期一個月實習生活。通過這次在銀杏舍為期一個月的暑期實習,我不僅體會到了當下養老院的現況和發展趨勢,尤其對老年人、對養老方面有了全新的認知與體驗。
實習第一天,我還沒走進銀杏舍,就看到幾位老人在陽臺的太陽傘下跟銀杏管家們說笑聊天。這讓我想起了高中在宿舍時,也會在空閑時和朋友一起閑聊打鬧。這個畫面消減了一些我剛開始面對一個新的群體和環境的緊張感。因為自小和家里祖輩相處融洽,所以我對老年人并不陌生,盡管如此,實習的前兩天,我在銀杏舍接觸這里的長者時,還是有一種無助感,也顛覆了我往日理解老人的認知。
看到行動不便或患有輕度阿爾茨海默癥的老人,我不知道從何處下手可以妥當地幫助到他們,做什么事情都會小心翼翼,也常常不知道要說什么。后來,我慢慢地跟著銀杏舍管家到老人的房間坐下陪他們聊天,才意識到,老人其實在變老的過程中會越來越像小孩子,就像看到幼兒園里的小朋友,他們會互相開玩笑,會撒嬌,會耍賴皮。這不由得讓我想到了自己的弟弟,他是我從小帶大的,我似乎找到一些方法和他們相處。
銀杏舍的每位老人都有各自的性格特點、愛吃的食物、獨特的說話方式。隨著接觸和了解,我和長者們之間的距離感也慢慢變成了親切感。
老人在銀杏舍里最享受的就是和銀杏管家們打鬧和說笑。平常吃完飯,銀杏管家會在陽臺上陪老人聊天,這時候你才能發現他們有多么渴望與人分享故事和被聆聽的需求:蘇奶奶會分享她在大使館工作的幾十年和外國人打交道時的趣事;李奶奶總會一直惦記著外孫女馬上就要高考了;徐奶奶每次見到銀杏管家時還會用英文夸一句“beautiful”;胡奶奶見面就一直拉著我進房間和她聊天。
在我以往的認知里,養老服務更多偏向于健康管理和生活照護。而這次實習讓我意識到了很多我們平常理所當然地得到的陪伴和與他人交流的機會,已經變成了老人們所最渴望的需求。老人真實感受到來自他人的關心后,會毫無保留地反映出來,同時對我們的角色印象就慢慢跳出了照護員的局限性,老人是真誠地向往得到一個雙向的關系而并非是被服務者。
變老是一個比我想象中困難很多的過程,在很多方面老人已經跟不上這個社會發展的節奏了,但是他們還是渴望外界的信息和新鮮的事物。盡管老人住在一個相對封閉的環境里,但是銀杏舍保證了這個環境不妨礙和限制他們接觸和接受新的信息,這點非常難得和寶貴。
在銀杏舍,每位老人的房間都配上了智能電視和智能管家。每天早起老人會感到新奇地問諸如“小愛同學,今天天氣怎么樣?”。下午,大家也會期待一起在客廳用智能電視點歌,徐奶奶可以張口就唱起《甜蜜蜜》,翁爺爺平常最愛哼哼《草原上升起不落的太陽》。睡覺前他們會找到他們感興趣的電視節目觀看。我每次走在樓道里都能聽到2號房間里在播放《養生堂》,3號房間里在播放京劇,7號房間里在播放《水滸傳》。只有我們關注和重視每位老人的差異性,長者們在銀杏舍里才能感覺到親切和被尊重。

養老服務行業的一大挑戰就包括了這個行業帶來的不確定性。在銀杏舍中很難預測下一秒老人的身體情況和心理狀態會發生怎樣的變化。所以銀杏舍打造了一個靈活的模式,每天的活動和日常并不是一個固定的時間表,而是根據老人的需求隨時調整,這就需要照護團隊的人性關懷和服務智慧。
短暫的實習讓我意識到讓銀杏舍或者任何一個服務行業有吸引力的并非僅僅停留在他的專業度和硬件條件,而更多的是每個人在這個環境中展現的真實和真誠。
據了解,在豐富的居家照護與社區服務經驗基礎上,北京慈愛嘉養老服務有限公司成立了自有機構養老管理品牌——銀杏舍,向社會積極推廣健康、愉悅的老年生活方式。
謝謝北京慈愛嘉養老服務有限公司為我提供了這次難得的實習機會,讓我在養老服務中得到寶貴的體驗,擁有了一個與眾不同的暑假實習體驗。非常感激銀杏舍照護團隊對我的指導和包容。我只是體會一個月,那些把長者服務當作終身事業的照護團隊令人敬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