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清華大學建筑學院教授 周燕珉 博士后 秦 嶺
社區環境與老年人的日常生活息息相關,需要適老化設計。伴隨著我國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強國進程,“老年人生活圈”更加優質,大部分老年人的基本公共服務需求能夠在社區得到滿足,我國將逐步建成一批達到老年宜居條件的城鄉社區,不斷滿足更多老年人對美好生活、幸福晚年的期待。
老年宜居環境理念來自于國內外對宜居城市、人居環境的探討,特別是國際社會對于老年友好型城市的積極推動。2006年,世界衛生組織提出了“老年友好型城市”的理念,旨在幫助城市老年人保持健康與活力,消除參與家庭、社區和社會生活的障礙,形成對老年人友好的城市環境。全國老齡工作委員會辦公室于2008年在國內率先提出了“老年宜居”的概念,并積極推動老年宜居環境建設。
老年宜居環境指適應包括老年人在內的各年齡人群,圍繞居住和生活空間的各種環境的總和,狹義的老年宜居環境是指居住的實體環境,廣義的老年宜居環境則是指社會、經濟和文化等方面的綜合環境,其建設目標是優化老年人的健康條件、參與機會和安全保障,提升老年人生活質量。從建設內容來看,老年宜居環境建設包括空間建設和社會建設兩個方面。從建設單元來看,老年宜居環境可分為區域、城鎮、社區三個層次,其中社區宜居環境是老年宜居環境的微觀基礎,是實現老年人在地老化的基本保障。本文內容重點聚焦在社區層面的空間環境建設。
在我國“居家為基礎、社區為依托”的養老服務體系當中,絕大多數老年人將通過家庭照護和購買社會化養老服務等方式實現社區居家養老,因此社區是老年人最主要的居住生活空間載體。相比于其他年齡段的社區居民,老年人在社區環境中的活動頻率更高、停留時間更長,因此社區環境的營造應充分考慮老年人的使用需求,做好適老化設計。
然而,由于在我國現行的居住區規劃設計規范標準中,尚未對社區環境的適老化設計做出系統、明確的要求。目前大多數社區環境都缺乏適老化的設計考慮,已無法很好地滿足老年人的活動和出行需求。尤其是一些建成年代較早、設施較為陳舊的老小區問題最為突出,社區適老環境的建設現狀不容樂觀。

老年人對各項社區環境的滿意度(數據來源:第四次中國城鄉老年人生活狀況抽樣調查)
第四次中國城鄉老年人生活狀況抽樣調查數據顯示,老年人對社區環境中各個項目的滿意度普遍較低。九個選項當中,治安環境的滿意度最高,不足六成,公共衛生間的滿意度最低,僅為17.42%,各個項目的滿意度水平均有待提升。
另有數據顯示,社區中無障礙設施的配置比例較低,近六成社區未配置任何公共無障礙設施。僅兩成社區配置有坡道和清晰的標識,而無障礙電梯的配置比例僅為4.2%。不同類型社區中無障礙設施的配置狀況差異較大,新建商品房小區和保障房小區配置比例相對較高,而老舊社區配置比例則相對較低。

社區無障礙設施的配置狀況(數據來源:第四次中國城鄉老年人生活狀況抽樣調查)
由此可見,我國社區環境不宜居、不適老的現狀問題突出,亟待改善。
住區環境是一個有機的整體,由建筑、道路、景觀、標識、照明等多種元素共同組合而成,在進行社區環境的適老化設計或改造時,僅考慮局部或單一元素的適老化是不夠的,需要系統規劃、全面考慮。
例如,社區中的無障礙通道和無障礙設施應系統、連續,在老人住房、走廊、樓棟出入口、室外活動場地、公共服務設施和社區大門等重要空間節點間形成完整的無障礙通路,并與城市的無障礙系統順暢連接,以滿足老人的無障礙出行需求。有的社區用房建筑入口雖然設置了無障礙坡道,但入口處設有門檻,無法實現真正的無障礙通行,這就違背了整體性原則,有待改造。

建筑門前雖設有坡道,但入口設置門檻,無法實現無障礙通行
具體到每個節點的設計亦是如此,例如無障礙坡道的設計就需要從坡道的形式、坡度、材質、扶手配置、夜間照明、標識系統等諸多方面進行系統、周全的考慮,任何一個環節出現疏漏,都有可能帶來安全隱患,難以實現真正的無障礙。
因此,適老社區環境建設需遵循系統性原則,統籌整體與落實細節同等重要。
隨著身體機能的衰退,老人步行出行的速度、耐力、距離和范圍會受到一定程度的限制。對于大多數老人來說,一次出行的最大步行半徑在800米左右。因此,步行流線的設計應盡量近便,各類活動場地和配套服務設施應布置在鄰近且易于到達的位置。
例如,我們調研時發現,很多社區居民在出行時都希望能夠“抄近道”,行動不便的老人更是如此,然而很多居住區的道路設計并沒有順應人們在這方面的需求,可以明顯觀察到人們放棄已鋪裝好的人行道而選擇最便捷路線的現象。這些“捷徑”雖然大大縮短了通行距離,但往往并不是正規的人行道路,很多是草坪或土路,存在較大的安全隱患。為了能夠給社區居民提供安全的“捷徑路線”,在規劃設計中,社區主要承擔交通功能的人行道路,如連接住宅樓棟出入口與小區大門、室外活動場地、公共服務設施的人行道路,應盡可能做到流線便捷,避免繞行,以縮短老人日常出行的距離。可預先結合居民的出行活動需求判斷“捷徑路線”,并將其反映到道路系統的設計當中。

按照便捷路線鋪設的步行道能夠方便人們的使用
又如,隨著身體機能的衰退,一些老人可能會出現尿頻尿急的癥狀。目前很多小區并沒有設置公共衛生間,老人在室外活動時如果需要如廁,必須返回到自己的家中,非常不便。尤其是對于一些行動較為困難的老人來說,如廁不便的問題將有可能影響他們參與室外活動的時間和積極性。因此,社區中應考慮設置公共衛生間,并滿足適老化和無障礙設計要求,以方便進行室外活動的老人就近如廁使用。
此外,超市、菜市場、社區衛生服務站等配套服務設施也應盡量設置在老人步行可達的空間范圍內,以方便老人就近獲取相應的服務。一些主要服務設施的分級配置建議如下表所示。

社區服務設施的分級配置建議
為進一步提高老人到達配套服務設施和活動場地的便捷性,社區環境設計還應注意加強空間方位的引導,通過簡化交通流線、增加標識系統、豐富感官刺激等方式,幫助老人在戶外明確方向、找到路線。

隨著年齡的增長,老年人的反應速度、平衡性、力量和耐力等各項身體機能都會出現不同程度的衰退,不少老年人存在腿腳不便等身體障礙,他們害怕跌倒、害怕被陌生人打擾、害怕孤立無緣,不安全的社區環境會使老人產生恐懼和抵觸心理,阻礙他們使用戶外活動空間、參與社交活動。而安全的社區環境能夠鼓勵老人外出,保持身體健康,提升他們的生活質量和滿意度。因此,適老社區環境的營造應充分考慮老年人的安全需求,進行針對性的設計。
調研發現,社區中常見的安全隱患包括:地面凹凸不平,老人出行易跌倒;高差處未設置扶手,老人上下臺階存在安全隱患;交通組織混亂,人車混行,容易發生沖撞等。

在設計當中,應注意充分采取安全措施、消除安全隱患,確保老人日常活動安全。
社區環境的規劃設計不但需要滿足最基本的安全需求,還應適合老人使用。
例如,在布置活動場地時,可供選擇的休閑桌椅類型較為多樣,但并非所有類型都適合老人使用,只有充分考慮老年人的需求,才能做出合適的選擇。這些需求包括老人起身和坐下的撐扶需求、倚靠休息的需求、臨時置物的需求、與他人交流互動的需求、輪椅使用者接近和停留的需求等等,缺一不可。
又如,適用的健身活動場地應照顧到不同身體狀況老人的活動需求,提供多種類型的場地器械和多種難度選擇。對于健康活躍老人,可提供強度適宜的健身器械;而對于身體存在一定障礙的老人,則可通過設置一些環境輔助設施來幫助他們完成一些平時無法完成的訓練動作。在保證安全的前提下,通過設置輔助設施或采取激勵措施使老人獨立完成具有一定挑戰性的活動,有助于調動老人參與活動的積極性,促進他們鍛煉和維持自己的身體機能。

生理機能的衰退會導致老年人對外界環境變化的適應性下降,對溫度、光線、風等因素的變化極為敏感。因此,在居住區室外環境的營造當中,提高舒適度非常重要。
提高環境舒適度的關鍵在于充分利用積極的氣候條件和環境條件,有效避免或減弱不利因素的影響,并考慮季節性變化。通過場地中建筑物、植物和構筑物的合理布局,營造具有良好微氣候的活動場所。具體而言,夏季日照強烈、氣溫較高時,應注重遮陽和通風,利用空氣流通的陰影空間布置活動場地;冬季氣溫較低、風速較高時,則應注重日照和防風,利用建筑南向背風處布置活動場地。同時,還需考慮雨雪等不利天氣條件的影響,可通過設置連廊、架空層等帶頂空間,為老人創造舒適的出行和活動環境。此外,具有方向性的活動場地(如做操跳舞場地的領操臺及面向領操臺的空間等)應注意避開主要日照方向,以免陽光直射入老人的眼中,引起眩光。

除了生理方面的舒適度,社區環境設計還應關注老人心理方面的舒適度。例如,場地中的休息座椅宜設置在空間邊緣,背后有建筑、墻體或植物依靠的位置,這樣可避免人流從老人身后穿過,給老人以安定的空間感受。高架的空中連廊、陰暗隱蔽的場所、狹窄的道路和陡峭的臺階等空間元素容易引發老人的心理不適,在設計中應盡量避免出現。

社區環境的營造應注意提升老人的參與感,為他們創造參與活動的機會和場所,充實他們的日常生活,滿足他們老有所為、實現自我價值的需求。
社區中的主要活動場地設計應具有較強的公共性和靈活性,以容納盡可能形式多樣、內容豐富的社區活動。主要活動場地的位置宜設置在主要人員流線的交匯處附近,以吸引行經的老年人和社區居民參與到活動中。

此外,還可利用社區當中公共活動用房,為有共同興趣愛好的老年人提供交流和活動的場所。例如:給對手工藝感興趣的老年人提供工作室,為愛好戲曲的老年人提供演出和排練場地,等等。
在社區環境的規劃設計中,應設置類型豐富的活動場地,為老人提供多樣的社交活動選擇。
考慮到不同老人在身體狀況、興趣愛好、性格特點等方面存在較大差異,居住區設計中應為老人提供豐富的活動場地,為老人留有多樣的選擇余地,讓他們參加最適合自己的活動。

交往是人們進行社會活動的主要方式之一,也是保證心理健康的重要內容。老人退休后,角色會發生巨大的變化,社會聯系也將不如之前那樣緊密,容易因此產生抑郁、孤獨和失落的感受,社會交往的心理需求尤為強烈。調查顯示,參加社交活動有益于心理健康,經常參加社交活動的老人會比很少參加社交活動的老人感到更加幸福、快樂。
滿足社會交往需求是老人進行戶外活動的主要原因之一。由于身體條件的限制,很多老人只能在社區范圍內參與社交活動,因此在社區中提供豐富的社交活動選擇非常重要。
老人在社區中參與社交活動的主要方式包括與居民聊天、下棋、參加有組織的文體活動、帶孫子女出來玩、觀看其他人活動等等。在設計中,應注意為各類社交活動留出相應的空間,選擇適宜的空間尺度,鼓勵老人參與社交活動。

適老社區環境的營造應立足于全生命周期的視角,充分考慮通用性,做到不僅適合于老年群體,也應適合于其他年齡群體,以實現不同世代的和諧共享,促進代際之間的溝通交流。
例如,在大型活動場地面積有限,無法同時滿足集會活動、文藝演出、體育運動等的空間需求時,可考慮設置通用型場地,通過場地布置的靈活調整,滿足不同人群、不同時段的使用需求。
為了便于理解這50條要點的重要程度,在適老社區環境的建設中有重點地進行考慮,我們將所有要點列表如下,對每一條要點提出相應的設置建議。“●”對應的要點,是指在大多數情況下需要盡量做到的,最關乎老人安全、便利的內容;“○”對應的要點,是指在條件允許時,建議做到的內容。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