匡曉菊
心力衰竭是冠心病發生和進展的最終結局,具有發病率和致死率高、預后差等特征[1-2]。有文獻指出[3-4],心力衰竭患者住院率低于同期心血管疾病20%,但病死率高達40%,預后極差。有研究報道[5-6],心力衰竭患者常伴隨運動能力的明顯減弱,進而導致生活能力、生活質量降低。中醫學認為[7],心力衰竭屬于胸痹、心痹范疇,與寒邪內侵、情志失常、勞倦內傷、飲食失調等皆密切關系。磁珠壓耳穴指刺激耳穴以有效緩解患者失眠、耳鳴等不良反應,但在有關輔助治療心力衰竭研究中甚少[8]。因此,本研究探討中醫取穴干預聯合運動康復護理在心力衰竭患者中的應用效果,為臨床施護提供借鑒,現報告如下。
選取2018年3月—2019年12月醫院收治的80例心力衰竭患者為研究對象。納入條件:年齡18~75歲;符合《慢性心力衰竭診斷治療指南》中有關心力衰竭診斷指標[9-10];左室射血分數(LVEF)≤50%且紐約心功能分級Ⅱ~Ⅳ級;理解閱讀及溝通能力正常;資料齊全;患者和家屬自愿參與本次調查。排除條件:合并嚴重器質性疾??;存在意識障礙或精神疾病;對所使用的任一中西藥物存在過敏癥;患急性冠脈綜合征、活動性心肌炎、肺栓塞、嚴重心律失常或代謝紊亂、嚴重感染等疾病;不配合治療或依從性低。按照組間基線特征均衡可比的原則,分為對照組和觀察組,每組40例。對照組:男27例,女13例;年齡32~74歲;原發疾?。汗谛牟?例,肺源性心臟病15例,風濕性心臟病5例,高血壓性心臟病7例,擴張型心肌病3例,其他1例;美國紐約心臟病協會心功能分級標準[11]:Ⅱ級14例,Ⅲ級17例,Ⅳ級9例。觀察組:男26例,女14例;年齡34~74歲;原發疾病:冠心病8例,肺源性心臟病14例,風濕性心臟病6例,高血壓性心臟病6例,擴張型心肌病5例,其他1例;美國紐約心臟病協會心功能分級標準:Ⅱ級16例,Ⅲ級16例,Ⅳ級8例。
1.2.1 對照組 給予常規護理:面對面健康宣教、心理指導;心電圖、心臟彩超等輔助檢查;進行6min步行試驗、運動負荷試驗、心功能狀態評估;實施初期、中期、末期評定心力衰竭認知程度與康復效果,并不斷改進康復護理措施。
1.2.2 觀察組
(1)根據《上海市中醫病證診療常規》《GB/T13734-2008耳穴名稱與定位》[12-13],結合醫院以往患者實際癥狀實施中醫取穴干預。取穴:遵醫囑選取心、腎、肺、交感、神門耳穴中3~4個。操作方法:專業培訓護理人員首先采用75%酒精棉簽或安爾碘消毒耳廓皮膚,接著使用耳穴探捧定穴,再將王不留行籽貼于0.6cm×0.6cm的小塊醫用膠布中間部位并貼于選定耳穴上,示指指腹輕柔壓實,并用示指與拇指由上而下、由內而外按壓,指導患者及家屬學會正確按壓辦法。按壓頻次、時間、手法:每日3~5次,每次每穴位1~2分鐘,手法根據患者病情由輕及重,兩耳交替,每2~7 天更換1次,力度以稍微出現酸脹痛等為宜。注意事項:局部皮膚存在膠布過敏者采用3M膠布或真絲膠布代替,外耳患濕疹、潰瘍等穴位損傷暫不使用取穴干預。
(2)配合運動康復護理,協助醫生對患者病情、體質、心功能等級進行動態評估,并以心功能IV~II級依次制定個性化康復運動措施,具體方案如下:
1)針對心功能Ⅳ級者,叮囑入院即絕對臥床休養,護士協助完成全身各關節被動訓練,每日2次,每次5min,并循序漸進過度至主動關節訓練,協助患者進行床上進餐、翻身、排泄、洗漱等日常自理活動。
2)針對心功能Ⅲ級者, 臥床休息后護理人員首先協助患者行床邊站立、移動訓練,每天4次,每次8min,待病情好轉后取50%基礎值運動量[14],由專人指導陪同下進行步行訓練,佩戴24h動態心電圖手環,密切關注心率波動保持低于每分鐘10次靜息狀態,步行時間每次20~25min,保持患者自感精力充沛。
3)針對心功能Ⅱ級者,采取低強度-中強度-低強度步行訓練模式,每日運動時間≥30min,步數不低于4000步,并伴隨室外散步、太極拳、保健操等有氧運動,每天1次,每周5天,必要時可將步行運動聯合上下樓爬樓。要求患者每日上傳運動視頻或照片,實施針對性監督。
1.3.1 心功能指標評估[15]評估患者干預前后的LVEF、心輸出量( CO) 、每搏輸出量(SV),LVEF、CO、SV采取彩色多普勒超聲儀器由專人對患者實施檢測操作。
1.3.2 預后評估 對出院后60天內患者發生的不良心血管事件,包括:癥狀性心力衰竭竭、惡性心律失常、心肌梗死、心臟性猝死等進行評估并記錄。
1.3.3 療效評估及中醫證候評分標準 療效評估標準[16]:顯效,治療干預后咳嗽、呼吸困難、心悸等癥狀完全或基本全部緩解,心功能改善>2級;有效,治療干預后咳嗽、呼吸困難、心悸等癥狀顯著改善,心功能改善>1級但<2級,臨床癥狀有所好轉;無效,無以上改善情況或病情加重。中醫證候評分標準[17]:根據《中藥新藥臨床研究指導原則》提出的癥狀分級量化標準,主癥包括:浮腫、口唇紫暗、心悸、氣短、胸悶、畏寒肢冷、氣喘,評分范圍0~6分,次癥包括:尿少、自汗、疲勞乏力、腹脹,評分范圍0~3分,累計評分,得分高低與中醫證候程度高低呈正相關。
采用SPSS20.0統計學軟件進行數據分析,計數資料計算百分率,組間率的比較采用χ2檢驗;計量資料以“均數±標準差”表示,組間比較采用兩獨立樣本的t檢驗。檢驗水準α=0.05,P<0.05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結果顯示,干預后觀察組患者LVEF、CO、SV明顯優于對照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1。
結果顯示,干預后觀察組患者癥狀性心力衰竭、惡性心律失常、心肌梗死、心臟性猝死等不良心血管事件發生率低于對照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 2。
結果顯示,干預后觀察組患者治療有效率為95.00%高于對照組的72.50%,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觀察組中醫證候積分評分明顯優于對照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3。

表1 干預后兩組患者心功能評分情況比較

表2 干預后兩組患者預后狀況比較

表3 干預后兩組患者療效及中醫證候積分情況比較
中醫護理作為疾病治療的重要組成部分,強調因時、因地、因人,進行整體、辨證針對性施護,可起到標本兼治作用[18]。有文獻指出[19],針對心力衰竭藥物治療可一定程度降低致死率,但帶病生存人群急劇增多,護理管理難度大,造成巨大社會家庭負擔、醫療資源及生產力消耗。此外,常規護理措施多以靜養為主,輔以運動康復鍛煉,但開展過程盲目無序,一定程度限制心功能、自理能力與社會活動功能恢復,極易引發便血、血栓等癥狀。
吳楠研究指出[20],分級匹配+動態階梯遞增運動康復護理干預應用于慢性心力衰竭患者,可有效降低再入院率,幫助快速恢復心功能,改善生活質量水平。另外,臨床實踐證明,中醫耳穴取穴,刺激穴位或反應點可有效調節臟器、疏通經絡、運行氣血,達到防治疾病目的[21]。本研究聯合中醫取穴干預與運動康復護理,結果顯示,干預后觀察組患者LVEF、CO、SV等心功能指標明顯優于對照組(P<0.05),提示中醫學認為心力衰竭患者因脾臟虧虛、陽氣虧虛,導致運動耐量下降,運動康復護理可有效調節內分泌、改善心肌代謝、增強血管彈性,進而改善心功能。此外,結果還顯示,干預后觀察組中醫證候積分評分均優于對照組(P<0.05),提示針對以心氣虛、血瘀、水停為主或氣虛血瘀、陽虛水泛不同型心力衰竭患者,可有效改善下肢血液循環、提升肌肉力量、改善中醫癥狀,提高療效。分析原因:①配合中醫取穴干預,按摩心、腎、肺、交感、神門耳穴,并刺激對應反應點,對疏導氣血、寧心安神、調理氣機作用積極;②運動康復護理根據患者病情、心功能等級及其動態改變特點,予以針對性運動康復訓練,采取被動康復轉為主動康復鍛煉等逐步遞增、階梯式過渡訓練,持續運動訓練過程有效增進心排血量、推動心功能恢復,進而改善生活質量。
綜上所述,中醫取穴干預聯合運動康復護理應用于心力衰竭患者護理中,可有效改善其心功能、中醫證候及療效,降低不良反應發生,改善預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