魏璐 馮春秀 李青青 李泉慧 李艷麗
統計數據顯示[1],我國糖尿病患者約有1.16億,2型糖尿病患者占比超過了90%,臨床以口服降糖藥物或胰島素皮下注射治療為主,以實現對血糖水平的有效控制。而敖莉等[2]研究顯示,我國2型糖尿病患者中血糖控制達標率不足40%,且其慢性并發癥發生率持續上升。陳麗娟等[3]指出,糖尿病患者血糖水平與自我管理行為相關,改善其自我管理行為可促進血糖穩定。案例反思教育以案例為基礎,通過分析案例了解相關知識,并據此反思自我,以達到警示目的,而模擬體驗教育通過創設情景,引導開展模擬演練,學習自我管理技能,體驗慢性并發癥所帶來的不適感,以強化其自我管理意識[4]。本研究在首診2型糖尿病患者中應用案例反思聯合模擬體驗教育,探討其對患者血糖水平及自我管理行為的影響,現報告如下。
選擇醫院2018年9—11月接治確診的2型糖尿病患者128例,納入條件:符合中國2型糖尿病防治指南中相關診斷標準;年齡≥60歲,且首次確診;未發生糖尿病嚴重并發癥;能實現正常認知、溝通;知曉研究,且簽署知情同意書。排除條件:合并有嚴重臟器功能異常;未全程參與健康教育;既往有精神類疾病或閱讀功能障礙;中途退出研究或失聯。按組間均衡可比的原則分為對照組和觀察組,每組64例。對照組男45例,女19例;年齡62.41±3.63歲;體質量指數(BMI)25.26±2.43;文化水平:初中及以下24例,高中及以上40例。觀察組男46例,女18例;年齡62.76±3.44歲;BMI 25.47±2.24;文化水平:初中及以下25例,高中及以上39例。兩組上述資料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
對照組采取常規宣教,即通過發放糖尿病健康手冊、PPT集中教育形式,介紹2型糖尿病知識、血糖監測方法,說明自我管理內容及注意事項等。觀察組在常規宣教基礎上加以案例反思聯合模擬體驗教學,具體如下。
1.2.1 案例反思教育
(1)案例比較分析:護理人員挑選醫院首診的2型糖尿病臨床案例2則,1則病例血糖控制效果良好,無相關并發癥,另1則病例血糖控制效果差,伴有相關并發癥(確診8年內出現),如視網膜病變、糖尿病足、糖尿病腎病等,介紹2則病例的臨床資料,包括年齡、首診時間、治療方法、首診及各階段血糖水平[含空腹血糖(FPG)、糖化血紅蛋白(HbAlC)及餐后2h血糖水平(2hPG),每2周1次]、各階段自我管理行為量表評分(每2周1次)、并發癥出現時間及臨床表現等;護理人員以“時間(周)”為橫軸,分別以“自我管理行為評分”“血糖水平”為縱軸繪制折線圖,向患者展示折線圖,并分析“自我管理行為評分”“血糖水平”對應折線變化趨勢同步情況,并結合馬艷華等人研究,說明2型糖尿病患者血糖控制效果與自我管理行為的相關性,明確自我管理重要性,時長30min[5]。
(2)案例反思學習:引導患者對出現相關并發癥的2型糖尿病案例進行深入學習,并提出問題,引導患者結合案例、常規教育知識回答問題,對應問題有“案例患者并發癥出現時間早于常模(≥10年)的相關因素有哪些”“血糖水平影響因素有哪些”“2型糖尿病自我管理項目有哪些”“2型糖尿病日常血糖監測要點”“2型糖尿病并發癥預防自護措施有哪些”;患者結合案例及問題進行反思,并制定自我管理計劃,明確自我管理目標,假想自我管理中可能出現的問題,提出相應應對策略,學習時長40min[6]。
1.2.2 模擬體驗教育
(1)自護模擬教育:護理人員結合2型糖尿病患者自我護理確定模擬主題,包括“胰島素注射”“穴位按摩降糖”“室內降糖操”“踝泵運動”等,護理人員結合模擬主題演示相關自護操作,并指導患者練習,使其掌握自護技能。以“穴位按摩降糖”為例,護理人員結合穴位圖向患者介紹按摩取穴方法,包括風池穴、承漿穴、內關穴、百會穴、三陰交、中脘穴、氣海穴、關元穴及足三里,指導患者借助人體模型嘗試自行取穴,護理人員判定取穴位置準確度,時長20~30min;護理人員演示穴位按摩手法,患者跟隨練習,包括旋轉按摩法、抹運法、點按法,其中旋轉按摩法對應穴位有中脘、氣海、關元及中極4穴位,每穴位按摩30s,抹運法對應部位為額、鼻唇溝、頰部、眼周,每部位抹運6~8遍,點按法對應穴位有承漿穴、風池穴、內關穴、合谷穴及足三里,每穴位30s,學習時長40min[7]。
(2)并發癥體驗教育:引導開展糖尿病并發癥體驗教育,包括下肢動脈病變癥狀體驗、視網膜病變癥狀體驗、糖尿病性白內障癥狀體驗、糖尿病性腎病體驗、冠心病癥狀體驗等,具體如下:①下肢動脈病變癥狀體驗。指導患者穿戴好固定裝置,并在裝置兩側佩戴腳步重物,單個重物重量為1kg,而后步行20m,認真感受小腿、足部肌肉萎縮性乏力感,時長6min。②糖尿病性腎病體驗。向患者展示正常腎臟、衰竭后腎臟模型,引導患者觀察、觸摸兩模型并進行比較,反饋觀看、觸摸感,正常腎臟表面光滑鈍圓且質地結實、有彈性,而衰竭后腎臟呈萎縮狀,且失去彈性,時長3min。③心血管病變-冠心病癥狀體驗。引導患者穿著負載背心,拉好胸前拉鏈,根據體驗者體重確定適重布制重物,如體質量≥60kg,則左右兩口袋各裝2個1.5kg的重物,如<60kg,則左右兩口袋各裝1個1.5kg的重物,并配合調節背部收束帶松緊度,指導患者取站位、坐位、平臥位3種體位,感受冠心病發作時,因心絞痛而引起的胸悶、胸部壓迫感、背部放射性壓迫感,時長8~10min[8-9]。
1.3.1 血糖水平 護理干預4周后,測定患者血糖水平,所涉生化指標有FPG、HbAlC及2hPG,并進行比較[10]。
1.3.2 自我管理行為 護理干預4周后,護理人員借助糖尿病自我管理行為量表(SD-SCA)評價患者自我管理行為,量表Cronbach’s α系數為0.83,共有5個維度,分別為血糖監測管理、健康飲食管理、健康運動管理、遵醫用藥管理和并發癥防控管理,共11個條目,采取8級評分法,分值0~7分,根據評分劃分行為水平,≤44分,則低水平,45~66分,則中等水平,≥67分,則高水平[11]。
采用SPSS21.0統計學軟件進行數據分析,計量資料以“均數±標準差”表示,組間均數比較采用t檢驗;等級資料比較采取兩獨立樣本Wilcoxon秩和檢驗。檢驗水準α=0.05,P<0.05為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
觀察組FPG、HbAlC及2hPG水平低于對照組,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1。
觀察組SD-SCA評價結果優于對照組,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2。

表1 兩組患者血糖水平比較

表2 兩組患者自我管理行為比較
臨床將健康教育列為糖尿病綜合管理需遵循的“五駕馬車”之一,認為健康教育有助于提升患者自我管理能力及治療依從性。江培蘭等人研究[12],在門診2型糖尿病患者健康教育中應用同伴教育聯合并發癥模擬體驗,結果顯示,觀察組患者干預3個月后、干預6個月后的自我管理行為評分明顯高于對照組,且HbAlC水平明顯下降。
本研究在首診2型糖尿病患者中應用案例反思聯合模擬體驗教育,結果顯示,觀察組FPG、HbAlC及2hPG水平低于對照組(P<0.05);觀察組SD-SCA評價結果優于對照組(P<0.05)。引導開展案例反思教育,比較血糖控制良好、較差病例,明確血糖控制效果對并發癥發生率的影響,并通過繪制、比較階段性自我管理評分、階段性血糖水平,明確自我管理對血糖控制效果的影響因素,強化患者對自我管理重要性的認知;同時,通過提出問題、分析案例、搜集知識、回答問題、反思自身的流程,引導學習糖尿病疾病知識、并發癥知識、自護知識,可顯著提升患者自我管理能力,實現對血糖水平的有效控制[13]。研究結合2型糖尿病自我護理確定自護模擬主題,開展模擬演練,能強化患者對自護操作的掌握,可規范胰島素注射、提升其治療依從性,而糖尿病相關穴位按摩、室內降糖操,能有效調節機體狀態,實現對血糖水平的有效調控[14]。首診2型糖尿病患者經降糖藥物治療,血糖控制效果往往較好,部分患者易盲目樂觀,加之2型糖尿病知信行水平低,對相關并發癥缺乏了解。自我管理行為表現較差;而并發癥體驗式教育通過視覺、觸覺刺激,強化患者對并發癥發生后機體不適、生活不便的感知,使其認識到血糖控制、自我管理的重要作用,有助于改善血糖控制效果[15]。
綜上所述, 案例反思聯合模擬體驗教育在首診2型糖尿病患者中的應用,有助于降低血糖水平,提升自我管理行為水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