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志芳 李小琴 劉華華 季愛云 成曉燕
尿潴留是產后常見并發癥,大量尿液聚集潴留于膀胱,阻礙子宮收縮,影響產后恢復,嚴重者甚至會引起產后出血、尿路感染[1]。醫療失效模式與效應分析(HFMEA)作為一種新型的醫療風險管理模式,具備前瞻性、系統性以及團隊性質,對醫療風險提前進行評估,能有效提示相關醫務人員實施前瞻性防范舉措,以達到降低醫療風險的目的[2]。在產科中雖已實施常規產后風險管理,但仍難避免尿潴留等風險事件的發生[3]。為有效降低產后風險,產科室于2019年1月開始運用HFMEA模式對產后尿潴留問題進行持續質量改進,取得了一定成果,現報告如下。
選取2018年1—12月本院實施HFMEA前收治的無痛分娩患者1437例為對照組;2019年1—12月本院實施HFMEA后收治的無痛分娩患者1465例為觀察組。HFMEA實施前發放問卷1453份,回收1437份,HFMEA實施后發放問卷1494份,回收1465份。對照組年齡20~43歲,平均28.54±1.76歲,孕齡37~40周,平均38.74±1.21周;觀察組年齡23~48歲,平均32.15±4.34歲,孕齡37~40周,平均38.66±1.32周。兩組年齡、孕齡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具有可比性。
1.2.1 成立HFMEA項目小組 由護士長擔任組長,另選取護理骨干人員6人,共7人構成,工作年限5~15年,平均8.53±1.72年;年齡23~48歲,平均31.14±4.34歲;大專3人,本科4人,具備較高的職業素養與抗風險意識。小組全體成員在組長帶領下共同系統學習HFMEA有關概念及內容,討論如何進行合理的風險評估。
1.2.2 產后尿潴留的潛在失效模式及原因分析HFMEA項目小組各成員分析病例,明確誘發產后尿潴留的風險因素,整理產后護理的工作流程,采用集體討論模式,梳理出各個環節的潛在失效模式,分析可能產生影響的風險因素;繪制失效模式匯總表,由HFMEA項目小組成員對2018年1—12月期間發生的失效模式中后果嚴重度(S)、發生概率(O)及可檢測程度(D)進行評估,取3種因素的平均數,計算危急值(RPN),RPN=O×D×S,各因子1~10分,RPN1~1000分,RPN值越高則失效安全隱患越大[4],見表1。
1.2.3 改進措施 對潛在失效模式制定改進措施,包括加強產后護理技能、分娩過程、產前產后宣教等重點知識相關培訓,并對培訓效果進行考核;對產婦采取追溯機制,合理調配醫護資源,提高管理水平;HFMEA小組規范宣教流程,監督醫護人員對產婦行產前、產后宣教,減緩患者的焦慮心情;設置應急預案,當產婦過多、產床太多時實施安排彈性工作制保證護理質量。
①HFMEA實施前后兩組產后首次排尿時間與24h內陰道出血量;尿潴留發生率、留置尿管率。②護理質量調查問卷[5],調查產婦對HFMEA實施前護理質量的評價,調查項目分為宣教評分、醫護人員管理評分、問題解決效率以及服務態度4項,每項評分1~100分,評分越高表示工作質量越好。
采用SPSS18.0統計學軟件,計數資料計算百分率,組間率比較采用χ2檢驗;計量資料以“均數±標準差”表示,組間均數比較采用t檢驗;非正態分布的計量資料以“中位數(四分位數間距)”表示,組間中位數比較采用非參數秩和檢驗;等級資料組間比較采用秩和檢驗。檢驗水準α=0.05,P<0.05為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
觀察組產前護理不當、分娩過程處置不當、產后護理不當、產婦依從性差的RPN值明顯低于對照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2。
觀察組產后首次排尿時間與陰道出血量明顯小于對照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3。
觀察組產后尿潴留發生率、產后留置尿管率低于對照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4。

表1 產后尿潴留患者HFMEA的RPN結果
觀察組患者對醫護人員的宣教評分、醫護人員管理評分、問題解決效率以及服務態度評分明顯高于對照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5。

表2 HFMEA實施前后失效模式RPN值比較(分)

表3 兩組產后首次排尿時間與陰道出血量比較

表4 兩組產后尿潴留發生率與留置尿管率比較

表5 兩組產婦的護理質量評分比較(分)
尿潴留是產后常見并發癥,在產科中雖已實施常規產后風險管理,但仍難避免尿潴留等風險事件的發生[6]。HFMEA作為一種新型的醫療風險管理模式,能對醫療風險提前進行評估,能有效提示相關醫務人員實施前瞻性防范舉措,以達到降低醫療風險的目的[7]。HFMEA主要通過對產后護理流程環節的研究,找出誘發產后尿潴留的風險因素,對風險因素的RPN值進行排序,對高風險事項提出優先針對性的解決措施,提高綜合質量管理水平[8~9]。
本研究將HFMEA應用于無痛分娩患者產后尿潴留的預防效果及護理質量研究,HFMEA項目小組通過集體討論,調查出產后護理中高風險誘發尿潴留的失效模式,包括產前護理不當、分娩過程處置不當、產后護理不當、產婦依從性差等4項,分析4項高風險失效模式中的潛在失效原因和影響因素。研究結果顯示,潛在失效原因和影響因素主要包括產前功能訓練不足,產前準備不足,產前宣教不到位,產程過長,產程中患者尿液排出不及時,產程中存在反復導尿情況,產床太多醫護人員管理不及時,協同排尿措施缺乏,排尿體位不當,產后宣教不到位,產婦心理壓力過大,精神焦慮,陰道撕裂或側切傷口疼痛過于劇烈,泌尿系統感染[10-11]。根據RPN值進行排序,對風險優先事項積極采取改進措施。HFMEA項目小組成員采用多媒體新型培訓模式對醫護人員進行針對性培訓,包括編寫分娩過程處置培訓手冊、制作產后護理培訓PPT,錄制產前、產后宣教視頻等,使用文字、圖片、視頻等多種方式對醫護人員進行全方位的培訓,提高醫護人員的護理技能與宣教水平;優化醫護人員的管理模式,合理調配醫護資源,減少產后管理不及時引起的尿潴留;規范宣教流程,監督醫護人員對產婦行產前、產后宣教,減緩患者的焦慮心情,提高自信心與積極性,提高產婦的依從性,降低泌尿系統的感染風險[12-13]。實施上述措施后,2019年12月HFMEA項目小組再次對4項重點失效模式的RPN值、尿潴留發生率與護理質量進行評估,研究結果顯示,HFMEA實施后RPN值顯著降低,產后首次排尿時間、陰道出血量、尿潴留發生率與留置尿管率明顯小于對照組,觀察組宣教評分、醫護人員管理評分、問題解決效率以及服務態度評分明顯高于對照組,分析原因可能是HFMEA能將風險扼殺在搖籃中,通過對醫護人員的培訓,增強其責任心與使命感,提高服務態度;查找導致失效模式發生的原因,及時制定防范措施,提高了產后尿潴留的風險預測性,根據不同情況提前制定不同預案,提高問題解決率,實現持續全面的質量管理[14-15]。
綜上所述,HFMEA能夠排序優先解決的問題,降低產后尿潴留與留置尿管的潛在發生風險,提高產后護理質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