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陶林琛
真正意義的青花瓷在元代“世界瓷都”景德鎮燒制而成,作為一個橫跨歐亞的巨大帝國,多元民族與多元文化并存,極大地推動了青花瓷器的發展,青花瓷在透明釉下繪制精美的藍色圖案,因此在世界舞臺上爭奇斗艷,享譽國際。然元明易鼎,青花在明代時空環境下,又開始了新一輪的演變之路。
明朝開國皇帝朱元璋父母早喪,過著孤苦伶仃、無依無靠的生活,只得以乞討為生。這樣一位農民皇帝通過多年的戰爭經營,走上了中國封建王朝的頂端,自然對過去貴族鋪張奢華的風氣極其厭惡。“洪武元年四月戊申,上命畫古孝行及身所經歷艱難起家戰伐之事為圖,以示子孫。”[1]朱元璋基于這種心態設立御窯廠,在“明洪武二年設廠制陶以供尚方之用”。國家百廢待興之際,明青花便開創于此。元明朝代更迭之際,景德鎮的工匠尚在人世,然而曾經輝煌的元青花所展現的鮮明藍色已經一去不復返。
明洪武青花從其發色與紋樣較元代都略顯單調。洪武青花的底色呈色以黑或者黑灰為主,也有小部分藍灰色。在清宮廷收藏的67 件洪武青花中,80%左右都是黑灰色,剩下的小部分也藍地發灰。在明洪武期御器廠發現的廢物堆中,有元青花或其后的永宣青花般翠藍色彩的各色青花,卻都被砸碎深埋,反而是底色藍到發黑的瓷器,被送進宮廷。洪武時期的青花瓷以自然花紋為主,也有動物紋,主要是龍鳳紋。“洪武十五年七月庚戌……所以然者,只為視民輕也……惟能知民與己相資則必無慢視之弊。”[2]大明初創,百廢待興,朱元璋要求凡事從簡,不得張揚,應體察民情,也正是這樣刻意低調的心態,明洪武青花的龍紋比元時龍紋要收斂,一般龍頭小、細頸、蟒身、作騰飛狀,頭部描繪簡單。與元代視覺審美做訣別,另立新視覺審美標準,我們深刻感受到這位乞丐皇帝所獨具的視覺品味與政治抱負。
朱棣是明朝最具魄力的一位皇帝,通過“靖難之役”奪得皇位,是為明成祖。執政期間橫掃北方蒙古,令鄭和七下西洋,聲名遠播,治下幅員之廣,遠邁漢唐,將朱元璋所定“厚往薄來”的朝貢原則推到了巔峰。朝貢制度雖然未將經濟利益擺在首位,卻同時為以中國為一元中心的朝貢體制確定了一個廣大的共同市場,賦予該市場共通貨幣,界定主流品位,為青花的擴大外銷奠定了極為關鍵的基礎,是青花瓷生產和對外貿易的黃金時期。
明永樂青花一般用“蘇麻離青”進口鈷料,呈色艷麗,一改洪武青花樸素簡練的底色,因為朱棣在篡位之前被封為燕王,北京是他的大本營。在登基后,朱棣遷都北京,而北京原是舊時元大都,這深深影響了他,所以他對青花顏色的審美又回到了與元青花相似的風格上。其裝飾一般都是采用中國傳統紋樣,器型卻受到西亞的影響,在傳統的梅瓶、玉壺春瓶、執壺、梨形壺、盞托、渣斗、香熏、筆盒、碗、碟、罐、缽、高足杯等器型的基礎上,出現了雙系扁壺、雙系扁瓶、雞心扁瓶、扁瓢形瓶、折壺、藏草壺、水注、花澆、盤座、燭臺等異域風情十足的新造型。此外,永樂時期還有本土的創新,比如大型天球瓶、尖底蓮子碗等[3]。
明宣宗28 歲時即位,正值年輕氣盛,他愛好廣泛,能詩擅文,精通琴棋書畫。他的書法作品如《重陽節詩》等都極富文人氣息,其書風輕巧、工整端莊,直追當年宋徽宗。因宣宗其人,自然影響了宣德青花的發展。“此明窯極盛時也。選料、制樣、畫器、題款,無一不精。故論青花,宣窯為最。”[4]
明瓷一般只講究器型質地,而宣宗偏愛奇形器狀。“宣廟有尖足茶盞,料精式雅。”[5]此外,宣宗喜龍紋與海水紋雙紋并繪,瓷器上的畫也在宣宗品味之下有了變化:“宣窯不獨款式端正,色澤細潤,即其字畫亦皆精絕。余見御用一茶盞,乃畫‘輕羅小扇撲流螢’者,其人物毫發具備,儼然一幅李思訓畫也。”(《敝帚齋余談》,沈德符)因為皇帝本人出色的文藝天賦,使這個時期的青花瓷深受中國文人士大夫繪畫的影響,端正典雅、風韻流秀、造型豐富,紋樣細膩,釉色也更加晶瑩。“諸料皆精,青花最貴。”宣德青花先以細線勾勒,再施以粗線紋飾,多為一筆勾成,似隨意為之又頗具雅致,線條流暢,紋飾精致,蓋非一日之功可成,足可見宣德青花的頂級水平。此時有國產與進口鈷料兩種,依據紋飾不同決定使用哪一種鈷料,而兩種鈷料的運用使宣德青花具有濃淡之風變化,擁有一種舒朗有致的士大夫氣息。其紋飾不比前代洪武、永樂那樣頗具霸氣,多了一絲靈動縹緲的典雅風尚。“我朝宣廟窯器,質料細厚,隱隱橘皮紋起,冰裂鱔血紋者,幾與官、汝窯敵。即暗花者、紅花者、青花者,皆發古未有,為一代絕品。”[6](《清秘藏》,張應文)在款識上,永樂基本沒有年款,極少數有款之物如青花瓷款類器,都是把年款書寫在青花的內心 ,宣德青花一改洪武青花低調的時代風格,款識裝飾開始盛行,“宣德款識滿器身”一說便是由此而來,永宣青花成為當時最好的瓷器,在帝王的宮殿中,大明盛世與輝煌青花的傳奇正一點點展開。
晚明時期,在商品化與商業化社會的發展下,明代經濟不但超過了唐朝,甚至相當多的經濟指標超過了北宋。晚明的幾個皇帝曾多次下令增加御窯的供應,據《江西省大志》載,從明世宗開始,共燒制689666 件,年均約3 萬件,多個年份甚至超過10 萬件。隆慶下令江西燒造瓷器10 余萬。至明神宗,“萬歷十九年命造十五萬九千。既而復增八萬,至三十八年未畢工”(《明史七》,卷58)。除了皇宮對青花需求的旺盛外,進口青料也在此期告罄,“萬歷二十四年閏八月,……而御用回青系西域四夷大小進貢,置之甚難”。明御窯廠不得不改用浙產鈷料與江西石子清,這樣燒出來的青花器是色澤青中帶灰或閃灰,總體色澤淡雅。青花繪畫的風格也開始轉向寫實。
晚明青花雖然有精品,但總體上瓷量大而質低,尤其是此時所使用的鈷料變化與提煉技術的不同導致發色較之前的情況更加復雜,不同青料的使用導致各瓷器呈色差異明顯,一種藍中透紫,一種藍中發灰。“宣、成、嘉靖,俱有名窯。近日仿造,間亦可用。”[7]由此可知,晚明官窯青花確實不如之前了。終于在萬歷三十六年(1608)時,御窯不堪重負停止了燒造。明崇禎十七年(1644),崇禎在宮內的一棵樹上自縊,官窯青花也隨著明王朝一同落幕。
然而,青花的傳奇在此時地球的另一端才剛剛上演。荷蘭人在馬來亞附近搶走的“Santa Caterina”號載有10 余萬件中國瓷器,1604 年這批貨在阿姆斯特丹銷售時引起轟動。荷蘭東印度公司在1604 年的這次買賣中發現其間有利可圖,因此極力推動。在巴達維亞收集中國瓷器,再運往阿姆斯特丹,以滿足當地的“瓷器熱”。[8]16—18 世紀,出口到歐洲的中國瓷器越來越多,也越來越受到歡迎,青花瓷通過蓬勃發展的海外貿易大量銷往國外市場。藍白紋樣與光潔透明的瓷器使得歐洲的中國熱悄然登場。

洪武青花歲寒三友大盤
明太祖朱元璋是地道的農民,因此他鐘愛黑灰青花簡單樸素的藝術風格,與元代青花瓷的視覺元素相差甚遠。而他的子孫們,在華麗的青花上彰顯了他們宏偉的政治抱負和經濟理想,進口鈷料不易、制作技巧的下滑使晚明官窯走向沒落。景德鎮的爐火持續百年,在朝貢體系的支持下,青花瓷成就了一個天朝上國的美妙世界,而這個美妙世界直到19 世紀才開始破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