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王文瑜
近幾年來,人們對于民俗文化的喜愛程度加深,且民俗文化的喜愛群體越來越趨于年輕化,使陜北黃土泥塑民俗文化走入社會公眾的視野中。在陜西這片黃土高原之上,泥塑藝術是高原上人民日常生活的真實寫照,在經過時間的更迭和歷史的變遷后,雖然這片黃土高原并未留下諸多名垂歷史的藝術極品,但是黃土高原上的民間泥塑藝人運用勤勞的雙手,塑造了一個又一個反映陜北人民的真實生活場景,濃厚的鄉土氣息讓人觀之好似心靈經歷了一場漫長的旅途跋涉,回歸最初的自然純潔狀態,滌蕩了心靈。
最初,泥塑起源于古代神話故事“女媧補天”,“天地初開,女媧摶黃土為人,劇務,力不暇供,乃引繩橫泥中,舉以為人”,這是我國歷史上對于泥塑這一民間藝術的最早記載。據考察,泥塑的發展追溯至新石器時期的史前文化,在這一時期的文物考古,發現了大批量的泥塑制品,其中生活工具居多。隨著歷史的發展,漢代時期泥塑得到了全面的推廣和發展,在兩漢墓葬中考古學家發現了大量的泥塑陪葬品,此時不再局限于生活用品,而是出現了陶馬車、陶船、陶俑等泥塑作品。宋代不僅出現了大量的佛像泥塑,而且用作玩耍的泥塑玩具開始出現在市集中專門從事泥塑制作的作坊里。至清代時期,形成了歷史上流傳甚廣的南北兩大不同派別,此時的泥塑發展可謂達到頂峰。陜北黃土泥塑由于地域、宗教、民俗等因素,出現了主要以宗教泥塑和民俗泥塑為主的泥塑作品。陜北黃土民俗泥塑取材極為廣泛,戲劇臉譜、吉祥圖案、民間傳說、歷史故事、鄉俗生活等無所不有。
黃土泥塑是陜北民間藝術之一,是民間泥塑手藝人用黃土“講述”這片土地上生存故事的形式,其藝術特色鮮明,粗獷而豪放、厚重而大氣。
從接受校園教育的學生著手,進行黃土泥塑這一民間藝術的傳承。在小初高階段,為學生開設黃土泥塑美術課,借助專業教師的教學,促使更多學生去了解和學習黃土泥塑的相關知識,從而吸引更多學生愛上此項藝術,促使黃土泥塑這一民間藝術能夠在學校中完成傳承。
通過全國各地的博物館、民俗館、展覽館,或者聯合陜西省工藝美術學會、協會等,在全國進行泥塑藝術作品巡展。黃土民俗泥塑不光能勾起成年人的憶舊情懷,更能吸引孩子們的好奇心,這樣既能提升黃土泥塑的知名度,也給了子孫后代一種了解祖輩生活的最佳方式。歷史和文化的傳承離不開文人的筆墨和才華,更離不開藝人的汗水和心血。相關部門應該針對黃土泥塑這一民間民俗藝術表現形式進行大力推廣和宣傳,可以將黃土泥塑列為當地民俗文化重點推介項目,促使更多人加深對于黃土泥塑這一藝術形式的認知和了解,從而愛上這種樸實無華卻能夠無限傳遞情感的藝術表現形式。
泥塑創作者要處理好傳承與功利的關系,并對泥塑作品進行創造性的開拓。泥塑具有很強的可塑性,爭取以民俗文化商品化轉化和開放式傳承實現民俗文化的長遠發展。隨著社會的進步,泥塑產業化發展、大規模生產成了可能。泥塑文化只有與時俱進,并借鑒其他民間藝術的發展經驗,將時代精神融合到文化創作中,從而推動黃土泥塑朝著產業化、市場化、精品化的方向前進。
傳統文化復興的主要目標僅僅依賴復制和重復是無法實現的,特別是民間藝術,其在表現形式上往往具有多樣性和多元化特征,但無論哪一種民間藝術,其在發展過程中均經過了長期且曲折的發展歷程。泥塑藝術作為最具代表性的一項民間藝術,不僅充分地將傳統藝術的風格、特征進行了全方位的呈現,同時在不同的歷史時期,泥塑作品的藝術價值也極具差異,所以在不同歷史發展時期,泥塑的形狀、樣式也不一樣。在這一基礎上,筆者經過40 余年的堅持不懈,針對黃土泥塑進行更具民族特色的創新。例如,筆者的作品《壓饸饹》,展現了壓饸饹面這一場景,饸饹面是陜北人婚喪嫁娶等慶?;顒又械谋貍渲魇常ㄟ^泥塑人物的肢體動作和形態展現出來,栩栩如生,有種身臨其境的感覺。又如,作品《吹手》,惟妙惟肖、活靈活現,瞬間把觀賞者帶到20 世紀六七十年代的農村,可以感受那些珍貴的歷史記憶。在《箍漏匠》作品的創作中,筆者進行了廢物再利用的創新,在每一個家庭中,做飯、炒菜均需依賴于鍋,而隨著使用年限的增長,鐵鍋終究會損壞而無法再使用,據此,本人創作了《箍漏匠》,在符合黃土泥塑創作理念的同時,充分與生態環境建設相關聯,從而真正實現陜北民間藝術黃土泥塑的創新。

《壓饸饹》

《吹手》
一項非物質文化遺產要想得到良好的傳承和持續的發展,離不開傳承人的堅持與努力和政府相關部門的大力支持,要想讓“非遺”永遠立于不衰之地,就必須承舊創新,迎合市場,以藝養藝?!胺沁z”不是不能變,但不能胡亂變,時代永遠不會接受敷衍的東西,也不會拋棄認真的東西。所以,只要是用心努力創造出的勞動成果最終都會得到社會的認可和應有的回報。作為黃土泥塑藝術家,應該以身作則,不斷融入更多新的形式、理念,促使黃土泥塑能夠更具現代化藝術魅力,最終為黃土泥塑這一藝術未來的發展提供鮮活的生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