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姚凱韜
點翠工藝是一種傳統的中國金銀首飾制作輔助工藝。始于漢代,興盛于明清時期,在清朝時達到巔峰。點翠工藝是首飾加工過程中的一個輔助性工種,在首飾加工過程中主要起著點綴和美化首飾的作用。用點翠工藝加工的珠寶首飾,光澤度強,顏色鮮艷,在佩戴過程中注意使用的話,它的強光澤和鮮艷色彩是能夠保持很久的。點翠工藝的發展在清代康熙、雍正、乾隆時期達到了發展巔峰,晚清到民國依然是十分興盛的,后期因為戰爭爆發才逐漸不被大家所熟知。點翠對技術的高度要求和精美絕倫的藝術價值依托于首飾佩戴者對美好事物的向往。
近年來,點翠和花絲的大力發展,和大家對漢服的喜愛是分不開的,大多漢服愛好者以擁有幾件花絲點翠首飾為個人努力追求的方向,這就導致傳統工藝首飾加工如火如荼地進行。漢服的全稱是“漢民族傳統服飾”,又被叫作漢衣冠、華服、漢裝,是黃帝到公元17 世紀中葉(明末清初),在我國漢民族的聚居區域,以“華夏-漢”文化為背景和主導思想,以華夏禮儀文化為中心,通過自然演化而形成的具有獨特的漢民族風格和特色,明顯區別于其他民族的傳統服裝和配飾體系,是中國“衣冠上國”“禮儀之邦”“錦繡中華”的體現,承載了漢族的染織繡等杰出工藝和美學,傳承了30 多項中國非物質文化遺產以及受保護的中國工藝美術。

軟翠原材料

硬翠原材料
筆者有幸于2020 年的暑期前往佛山一家非遺傳統工坊進行點翠首飾制作工藝的學習,工坊坐落于浙江嘉興西塘古鎮,其優異的地理位置導致許多傳統工藝大師將個人工作室搬遷到這里,傳統首飾工藝在古鎮發揚光大,同時也催生出一大批傳統首飾新生力量。“朝花惜拾”工坊便是其中的佼佼者,在老友的引薦下,筆者在此進行了為期30 天的點翠工藝學習。“花間夢事,朝花惜拾”便是這家工坊的宣傳語,這里是集中國傳統花絲點翠工藝及其他首飾工藝的工藝創作研究中心。該研究中心認真遵循歷史真相,還原古代首飾的原型進行古物的修復工作。
點翠中的翠,就是指翠鳥的羽毛。點翠就是通過特制的膠水,將翠鳥的羽毛和傳統的金屬首飾相連接,從而達到美化首飾的效果。一般需要我們先做出不同圖案的金屬首飾底坯,并且將其他裝飾品先行鑲嵌在首飾底托上,如瑪瑙、紅寶石、藍寶石等,而后再進行點翠這一過程。
我們在點翠過程中,一般均用染色的鵝毛和雞毛進行操作實踐。羽毛并不是全身都可以用作點翠,大多數的羽毛是無法使用的,只有翅膀的部分羽毛和背部的部分羽毛可以使用。我們一般根據這兩部分羽毛的特征來進行命名。翅膀的羽毛較為寬大,質地較硬,我們稱作“硬羽”,左右翅膀上各十根(行話稱“大條”)、尾部羽毛八根(行話稱“尾條”)。背部的部分羽毛質地較軟,也十分的窄小輕盈,如柳絮般,因此我們稱這部分羽毛為“軟羽”。在首飾點翠的過程中,到底使用硬羽還是軟羽,也是一個十分考量工藝水平的尺度,選擇不對,不僅導致羽毛會浪費,也會導致首飾的美麗程度大打折扣。接下來便是點翠中的定翠過程,翠鳥的羽毛是一絲一絲散開的,在加工的過程中是不易進行操作的,那么這一過程便是將散開的翠鳥羽毛進行集中的過程,只有將羽毛全部集中在一起,才能進行下一步驟,這一過程是點翠工藝中十分重要的一個步驟。這就像要做一道紅燒肉美食,首先要挑選好的肉和正確地處理,如果定翠這一步驟出了問題,那么就是真的巧婦難為無米之炊了。
待定好翠的羽毛晾干后,翠鳥羽毛變成了完整的一體,這時根據需求大小,需要使用特制刀片進行相應的裁剪,就能得到合適的翠羽。裁剪也是點翠過程中十分重要的一個環節,裁剪力度過大,經常會導致定好的翠松散開,散開的羽毛就無法再使用了,不僅耗費時間而且浪費原材料。裁剪力度過小,無法獲得完美形狀的可用羽毛,就會發現在下一步粘膠上翠時,與貴金屬的首飾托無法混為一體,邊角有毛躁等現象。這就是為何點翠工藝還沒有大范圍普及的一個重要原因,“失之毫厘,差之千里”,每一個細節均要求操作者盡善盡美,無可挑剔。然后再經過特制膠水的處理,一件完美的點翠作品就完成了。因為點翠工藝涉及非物質文化遺產,其中也有許多保密的步驟,不方便在文中進行更加詳細的描述。
時至今日,雖然點翠工藝熱度不減,但是原材料的稀缺及手藝人越來越少等原因,導致當下點翠新作品日趨減少。在對傳統工藝的學習過程中認識到,中國的許多傳統工藝仍舊保持著傳男不傳女、傳內不傳外等技術限制,想學的人學不到、能學的人不想學等現象很嚴重。希望能從我做起,用課余時間通過在學校創建一些興趣小組等方式使傳統手藝能夠流傳和發揚光大,希望中國傳統首飾技藝能夠越走越遠。

《鳳蘭齊舞》

《云鬢斜簪》

《一葉知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