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艷利,蒙向欣,李輝遠,何 騁
(1.廣州醫科大學附屬中醫醫院,廣東 廣州 510130;2.廣東省廣州市東升醫院,廣東 廣州 510130)
糖尿病腎病(diabetic nephropathy,DN)是糖尿病較重要的微血管并發癥之一,也是導致終末期腎病的首要原因。近年來,DN發病率越來越高,且治療費用較高,社會的經濟負擔重[1]。腎纖維化是各種慢性腎病進展到終末期腎衰竭的共同通路,也是DN引起腎功能衰竭的主要途徑[2]。DN的形態學改變如細胞外基質(extracellular matrix,ECM)的過度增生、沉積及腎小球基底膜(glomerular basement membrane,GBM)的增厚等與腎功能降低密切相關。Ⅲ型膠原(Collagen type III,Col-Ⅲ)及Ⅳ型膠原(Collagen type IV,Col-Ⅳ)均屬膠原蛋白,是構成ECM的主要成分[3]。血清中IV、Ⅲ型膠原增高在一定程度上反映體內纖維化情況,被稱為腎纖維化指標[4]。本研究擬通過觀察加味芪黃飲對DN大鼠的治療作用,研究其對Col-Ⅲ、Col-Ⅳ的表達的影響,以期為加味芪黃飲治療DN提供理論依據。
3月齡SD大鼠(南方醫科大學實驗動物中心,許可證號:SYXK(粵)2018-0001)60只,雄性,SPF級,體質量(300±25)g。
加味芪黃飲由廣州市中醫醫院中藥制劑室提供。藥用黃芪30g,太子參、生地、山藥、白茅根各20g,澤瀉、茯苓、蟬蛻、溪黃草、女貞子各15g、山茱萸、丹皮各10g。加水500mL,用我院傳統容器煎藥機濃煎45min,用無菌保鮮的真空包裝,1袋150mL,放置冰箱保存,使用時加熱至30℃胃飼。鏈脲佐菌素(streptozotocin,STZ,美國Sigma公司生成,批號S0130),碘125胰島素放射免疫分析試劑盒(北京科美東雅公司),HRP標記的羊抗兔IgG(美國CST公司,批號CST #5127)。
RM2135型石蠟切片機(德國LEICA公司);IX71型普通熒光倒置顯微鏡(日本OLYMPUS公司);全自動生化分析儀(日本日立公司);HL-10型循環式無壓力傳統容器煎藥機(韓國和印物業)。
SD大鼠適應性喂養1周后,隨機分為正常對照組(15例)和T2DM腎病組(45例)。正常對照組大鼠予普通飼料喂養。T2DM腎病組:大鼠予高糖高脂飲食(66.5%常規飼料+20%蔗糖+10%豬油+2.5%膽固醇+1%膽酸鹽),喂養8周后,禁食24h,空腹狀態下取1%STZ按45mg/kg一次性腹腔注射。1周后,內眥靜脈取血測定大鼠空腹血糖(fasting blood glucose,FBG)水平,當FBG>7.8mmol/L,表明T2DM模型建立成功。STZ注射后2周,用代謝籠收集兩組大鼠24h尿液,檢測24h尿白蛋白(24h urine albumin,24h UAlb)水平,當24h UAlb>正常對照組均值3倍時,表明T2DM腎病模型制備成功,結果制備成功的大鼠模型共有39只。
進一步將T2DM腎病大鼠隨機分為模型對照組、加味芪黃飲低劑量組和高劑量組(以下簡稱低劑量組、高劑量組),每組各13只。低、高劑量組大鼠每日分別予加味芪黃飲400mg/kg、800 mg/kg,正常對照組、模型對照組大鼠則分別予等量生理鹽水。均灌胃給藥12周。
給藥結束后用代謝籠收集各組大鼠24h尿液行24h UAlb定量,收集大鼠內眥靜脈血測定血肌酐(Serum creatinine,Scr)、尿素氮(blood urea nitrogen,BUN)水平。
給藥結束后檢殺各組大鼠,取一側腎臟置于10%福爾馬林固定后,石蠟包埋備用。用切片機將腎組織制成厚度2μm切片,常規脫蠟后,進行HE染色,光鏡下觀察各組大鼠腎組織病理變化。
檢測殘腎組織中Col-Ⅲ及Col-Ⅳ的表達。光鏡下觀察,陽性染色細胞胞漿或胞膜出現黃色或棕黃色顆粒,胞核呈藍色。采用IPP6.0醫學圖像分析系統,每張切片隨機選取5個不含腎小球和小血管的腎皮質400倍視野,測定累積光密度(IOD)值,對Col-Ⅲ及Col-Ⅳ進行圖像分析。
采用SPSS16.0統計軟件進行數據分析,數據以(±s)表示。組內分析采用成組t檢驗方法。多組間比較采用單因素方差分析,方差齊時,用方差分析-LSD法,方差不齊時,用校正方差分析法。P<0.05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測定各組大鼠血、尿生化指標。與正常對照組相比,模型對照組大鼠24h UAlb、Scr、BUN、FBG水平均明顯升高(P<0.05);與模型對照組比較,加味芪黃飲高、低劑量組大鼠24h UAlb、Scr、BUN、FBG、水平均更低(P<0.05)。見表1。
表1 各組大鼠24 h UAlb、Scr、BUN、FBG測定 (±s )

表1 各組大鼠24 h UAlb、Scr、BUN、FBG測定 (±s )
注:與正常對照組比較,*P<0.05;與模型對照組比較,#P<0.05;與低劑量示組比較,▲P<0.05。
組別 鼠數 24 h UAlb/(mg·24 h) Scr/(mmol·L) BUN/(mmol·L) FBG/(mmol·L)正常對照組 15 9.27±2.63 62.31±3.45 6.78±1.54 6.05±0.68模型對照組 13 107.53±11.67* 105.74±7.89* 28.33±3.78* 21.15±1.55*低劑量組 13 84.89±10.54# 90.45±5.67# 23.67±3.37# 17.34±1.98#高劑量組 13 61.67±8.21#▲ 78.74±4.65#▲ 20.11±3.67#▲ 13.43±1.50#▲
光鏡下觀察各組大鼠腎組織病理改變。正常對照組:腎小球體積正常,系膜細胞、系膜基質未見增生,基底膜無增厚,腎小管形態結構正常。模型對照組:腎小球肥大,腎小球囊腔呈裂隙狀,系膜細胞、系膜基質彌漫增生,毛細血管袢塌陷或閉塞,腎小管管腔狹窄。加味芪黃飲高、低劑量組與模型對照組比較,病理損傷減輕,且隨藥物劑量增大,其損傷恢復程度更趨明顯。
Ⅲ型膠原正常僅在于腎間質及腎小管上皮細胞輕度表達,陽性染色為棕黃色。實驗中可見模型組大鼠腎小管間質可見大量Ⅲ型膠原沉積,小片狀分布,著色深,與正常組相比Col-Ⅲ、Col-Ⅳ表達顯著增多,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1)。加味芪黃飲低劑量組與高劑量組均較模型組表達減少,且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1)。加味芪黃飲高劑量組與低劑量組比較表達減少,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1)。見表2。表明加味芪黃飲可顯著降低腎組織中Col-Ⅲ、Col-Ⅳ的表達,提示加味芪黃飲可能通過減少細胞外基質的沉積,延緩腎纖維化,且與劑量呈正相關。
表2 Col-Ⅲ、Col-Ⅳ平均光密度的定量分析 (±s )

表2 Col-Ⅲ、Col-Ⅳ平均光密度的定量分析 (±s )
注:與正常組比較,◆P<0.05;與模型組比較,★P<0.05;與低劑量組比較,▲P<0.05。
組別 鼠數 Col-Ⅲ平均光密度 Col-Ⅳ平均光密度正常對照組 15 0.3128±0.0016▲ 0.2923±0.0065▲模型對照組 13 0.4002±0.0014◆ 0.3807±0.0016◆低劑量組 13 0.3675±0.0007◆★ 0.3487±0.0015◆★高劑量組 13 0.3302±0.0006◆★▲ 0.3113±0.0007◆★▲
DN早期病理特征為腎小球肥大和GBM增厚以及ECM合成增多,逐步出現腎小球纖維化,最終引起腎功能衰竭[5-6]。腎間質纖維化的病理生理過程主要包括:細胞激活與損傷、形成纖維化的信號傳遞、纖維化形成以及腎臟損害等。過度沉積的纖維組織,包括間質膠原(I型、Ⅲ型、Ⅳ型)、纖維連接素和一些糖蛋白取代了健康的腎單位,導致腎臟原有組織結構的改變,損傷了腎功能,從而導致有效腎單位逐漸消失及相應的腎功能進行性下降,最終病情發展成終末期腎病。大量實驗[7-8]證實,隨著腎間質纖維化程度的加深,Ⅲ型膠原的沉積也隨之增多,表明Ⅲ型膠原促進了小管間質纖維化。Col-IV在腎小管上表達異常增多的程度影響腎臟組織結構病理的改變、腎間質纖維化、腎小管萎縮及炎癥細胞浸潤,Col-IV分布與系膜增生相一致[9]。相關研究表明[10],Col-Ⅳ與腎纖維化成正相關,故早期抑制腎間質纖維化對延緩DN的進展至關展有重要。
DN屬中醫“消渴”“水腫”“尿濁”等范疇。屬本虛標實之證,以五臟之氣、血、陰、陽虛為本,以痰凝、瘀血、濕濁為標。因此治療應以益腎為本,固其封藏,正其開闔,兼以化痰除濕、活血通絡。本課題組中的加味芪黃飲,由中醫治療消渴虛勞方六味地黃丸、參芪地黃湯等化裁而成。方中黃芪為君藥,益氣固脫,利水消腫,攝血藏精;臣以太子參補中益氣,健脾生津,山茱萸、生地、女貞子、山藥、滋補肝腎健脾,澀精固脫;牡丹皮活血散瘀,澤瀉利水滲濕化濁,茯苓補氣健脾,溪黃草清熱利濕,白茅根、蟬蛻清熱解毒,共為佐使,全方有益腎固精,化瘀清利之功。大量研究表明[11-12],中藥能從多方面起作用,以減輕腎臟的ECM積聚,防止腎纖維化。中藥不僅能抑制導致腎纖維化的各種細胞因子,降解ECM成分的積聚,而且有些藥物能直接抑制ECM相關組成成分的合成。本研究以加味芪黃飲治療DN大鼠,發現其降低DN大鼠的24 h UAlb、Scr、BUN、FBG水平,推測加味芪黃飲對腎間質纖維化有一定的治療,可能通過下調Col-Ⅲ及Col-Ⅳ在腎間質的表達,抑制細胞外基質的增生、積聚,從而達到保護腎臟、防止腎間質纖維化的作用,延緩病程,且隨劑量增加療效更顯著。
綜上所述,加味芪黃飲治療DN療效確切,其可能通過下調腎組織Col-Ⅲ、Col-Ⅳ的表達,延緩DN進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