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玉輝,賈瑾堯,王曉飛
(河南省滎陽市人民醫院康復醫學科,河南 滎陽 450100)
上肢運動功能障礙為腦梗死常見并發癥[1]。且發生與運動神經元突觸性增強、脊髓上興奮性改變有關。中醫認為,陰陽失衡、經筋失養為其病機,溫針灸可改善新陳代謝,達到舒筋解痙的作用[2]。肢體血脈不通,經脈阻滯使溫針灸改善上肢肌張力起效緩慢[3]。本研究用循經取穴濕熱敷及溫針灸治療腦梗死后上肢痙攣效果較好,報道如下。
共115例,均為2019年8月至2020年10月治療患者,按照隨機數字表法分為對照組57例和觀察組58例。對照組男36例,女21例;年齡50~70歲,平均(63.08±5.59)歲;病程1~5個月,平均(3.21±0.52)個月;Ashworth肌張力分級為I級27例,II級20例,III級10例。觀察組男35例,女23例;年齡52~70歲,平均(63.22±5.49)歲;病程1~5個月,平均(3.23±0.51)個月;Ashworth肌張力分級為I級29例,II級20例,III級9例。兩組一般資料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具有可比性。
納入標準:符合腦梗死診斷標準[4]且經MRI、CT等影像學檢查確診,生命體征平穩,患側上肢Ashworth肌張力分級I級~III級,患者及家屬簽署知情同意書。
排除標準:其他原因所致的肢體功能障礙,合并皮膚疾病,嚴重骨質疏松,皮膚破潰,對研究方法不耐受。
兩組均予以穩定斑塊、營養神經等基礎治療,同時予以溫針灸。取合谷、曲池、內關、手三里,用30號1.5~2.5寸毫針直刺0.5~1.5寸,得氣后以平補平瀉捻轉1~3min,將艾柱固定在針尾點燃,每個穴位灸3柱,每天1次。
觀察組聯合循經取穴濕熱敷治療。川芎90g,艾葉30g,伸筋草30g,透骨草20g,當歸15g,桂枝10g,紅花10g,乳香10g,沒藥10g,麻黃8g,細辛6g。研末,加煉蜜調制為糊狀,揉搓成黃豆大小顆粒,貼敷于陽溪、合谷、手五里、手三里、曲池、臂臑穴。將與藥物同煮的毛巾(3條)擰至半干沿患肢手陽明大腸經,依次覆蓋穴位貼敷藥物處,最里面毛巾溫度40℃~50℃,中間和最外面毛巾溫度控制60℃~70℃,外部以橡膠單包裹,持續30min。
兩組均2周為一療程,連續治療4個療程。
上肢運動功能:采用Fugl-Meyer運動功能評分法(FMA總分66分,分高肢體功能好)[5]評分,Wolf運動功能測試(WMFT總分85分,分高肢體功能好)[6]評分。
上肢肌張力水平:采用改良Ashworth量表[7](MAS總分6分,分高痙攣狀態嚴重)評估曲肘肌群、前臂旋前肌群肌張力水平。
疼痛程度:采用簡明疼痛評估量表[8](BPI,總分10分,分高疼痛重)和McGill疼痛問卷表(MPQ,總分10分,分高疼痛重)評估。
用SPSS22.0軟件分析,計數資料以(%)表示、用χ2檢驗,計量資料以(±s)表示、用t檢驗,P<0.05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兩組治療前后上肢運動功能比較見表1。
表1 兩組治療前后上肢運動功能比較 (分,±s )

表1 兩組治療前后上肢運動功能比較 (分,±s )
注:與本組治療前比較,*P<0.05。
組別 例 FMA WMFT治療前 治療后 治療前 治療后觀察組 58 26.57±6.8436.25±10.01*44.02±8.25 56.23±10.65*對照組 57 26.63±6.71 31.28±8.65*43.09±7.96 50.68±9.88*t 0.047 2.850 0.615 2.898 P 0.962 0.005 0.540 0.005
兩組治療前后上肢肌張力水平比較見表2。
表2 兩組治療前后上肢肌張力水平比較 (分,±s )

表2 兩組治療前后上肢肌張力水平比較 (分,±s )
注:與本組治療前比較,*P<0.05。
組別 例 曲肘肌群 前臂旋前肌群治療前 治療后 治療前 治療后觀察組 58 2.62±0.81 1.65±0.32*3.23±0.98 2.12±0.62*對照組 57 2.58±0.88 2.21±0.49*3.26±0.96 2.68±0.71*t 0.253 7.243 0.166 4.502 P 0.800 <0.001 0.869 <0.001
兩組治療前后疼痛程度比較見表3。
表3 兩組治療前后疼痛程度比較 (分,±s )

表3 兩組治療前后疼痛程度比較 (分,±s )
注:與本組治療前比較,*P<0.05。
組別 例 BPI MPQ治療前 治療后 治療前 治療后觀察組 58 4.52±0.91 1.75±0.42*4.23±1.01 1.89±0.45*對照組 57 4.58±0.98 2.15±0.51*4.26±0.99 2.21±0.51*t 0.340 4.587 0.161 3.566 P 0.734 <0.001 0.872 0.001
中醫認為,腦梗死后上肢痙攣是由于脈絡不通、氣血運行不暢、筋脈失于濡養所致。溫針灸舒筋通脈,針刺調和陰陽,艾葉溫經驅寒全身經脈在體表的循行均具有一定的走向,單純予以針灸無法有效體現“經絡所過,主治所在”,導致疼痛改善緩慢[9]。循經取穴濕熱敷是將活血化瘀、溫通經絡中藥針對陽明經穴位進行濕熱敷可達到較好效果。
合谷穴為大腸經氣血匯聚之處,具有通經止絡之效;陽溪穴可通利關節,為大腸經氣血吸收熱蒸騰處;手三里、曲池可理氣通絡,活血止痛。濕熱敷方中川芎活血祛瘀、祛風止痛、當歸補血活血、桂枝溫經通脈,并通過濕熱刺激促使肢體血液循環,消除皮膚緊張,緩解肌腱、肌肉及韌帶痙攣狀態,促進局部血液循環和局部代謝,減輕上肢肌張力,進而改善上肢運動功能。
循經取穴濕熱敷聯合溫針灸可緩解腦梗死后上肢痙攣疼痛程度,調節上肢肌張力,改善上肢運動功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