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國鋒
(江蘇省常熟市張橋衛生院,江蘇 常熟 215500)
頸椎病屬于臨床常見疾病之一,其中椎動脈型頸椎病為較常見的一種分型,病因在于患者頸部交感神經長時間受壓迫刺激,進而累及椎動脈,主要癥狀表現為眩暈、視物模糊等[1]。中醫認為病因在于肝陽上亢、痰濁中阻、氣血虧虛、腎精不足、瘀阻清竅等,中藥配合針灸推拿治療有理氣通絡、舒經活血、補腎等功效[2]。我院用中醫綜合療法治療椎動脈型頸椎病眩暈效果較好,報道如下。
共72例,均為2018年1月至2019年12月我院診治患者,隨機分為兩組各36例。對照組男15例,女21例;年齡40~70歲,平均(57.9±1.4)歲;病程6個月~2年,平均(1.1±0.4)年。觀察組男17例,女19例;年齡40~69歲,平均(57.8±1.5)歲;病程5個月~2年,平均(1.2±0.3)年。兩組一般資料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具有可比性。
對照組用鹽酸氟桂利嗪膠囊10mg,每日1次,每晚睡前服用。甲鈷胺片0.5mg,每日3次口服。乙哌立松片50mg,每日3次,飯后口服。用藥3周。
觀察組用中醫綜合方法治療,包括中藥聯合針刺。中藥組方為:葛根10g,炒白芍10g,甘草6g,桂枝6g,防風10g,羌活10g,川芎10g,桑枝10g,炒麥芽10g,陳皮6g,天麻10g。顆粒劑,以溫水沖服,每日2次。針刺主穴取百會穴,配穴取太溪穴、行間穴,以毫針斜刺,每次留針30min。治療3周。
證候改善情況,主要包括眩暈、頭痛、惡心、視物模糊。總分10分,分數與證候表現呈正相關。
用SPSS26.0統計軟件學處理分析,計數資料以(%)表示、用χ2檢驗,計量資料以(±s)表示、用t檢驗,P<0.05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顯效:眩暈等癥狀徹底消失。有效:眩暈等癥狀明顯改善。無效:眩暈等癥狀無明顯改變。
兩組臨床療效比較見表1。

表1 兩組臨床療效比較 例(%)
兩組治療前后證候評分比較見表2。
表2 兩組治療前后證候評分比較 (分,±s )

表2 兩組治療前后證候評分比較 (分,±s )
名稱 眩暈 頭痛 惡心 視物模糊治療前 治療后 治療前 治療后 治療前 治療后 治療前 治療后觀察組 8.11±0.46 2.23±0.35 8.20±0.38 2.19±0.42 8.22±0.45 2.03±0.37 8.85±0.45 2.41±0.44對照組 8.12±0.44 4.95±0.36 8.21±0.37 4.96±0.43 8.24±0.44 3.98±0.36 8.86±0.47 5.02±0.45 t 0.094 32.504 0.113 27.650 0.191 22.664 0.092 24.882 P 0.925 0.000 0.910 0.000 0.849 0.000 0.927 0.000
兩組不良反應比較。觀察組1例出現輕度不良反應,發生率為2.78%。對照組3例出現不良反應,發生率為8.33%。兩組不良反應發生率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χ2=1.059,P=0.303>0.05)。
椎動脈型頸椎病屬中醫“眩暈”范疇。外邪侵入,脾濕多痰,痰濕之邪瘀阻于經絡,引動肝風,痰濁乘風上擾,引發頭暈頭痛、視線模糊。治療需活血通絡、平肝熄風、行氣止痛[3]。中藥天麻抗驚厥、鎮痛和助眠的效果,還可有效提升免疫能力,抑制氧化應激反應,且具有降低外周血管血流阻力的作用,可增加局部血流速度,達到提升頸動脈血容量目的。天麻甲醇能夠保護神經組織,并可抑制炎性反應,從而降低局部血栓的形成概率。葛根黃酮具有增加冠脈血流量的作用,且可抑制動脈平滑肌痙攣癥狀。針刺可刺激局部皮下血液循環系統,使血運速度加快,緩解局部腦組織、神經組織的缺血缺氧癥狀,同時還可刺激神經組織,抑制異常活躍的神經興奮。
中醫綜合治療椎動脈型頸椎病眩暈療效較好,且安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