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修群,羅慶濤
(重慶市永川區仙龍鎮衛生院,重慶 402187)
偏頭痛是臨床較常見的原發性頭痛,是由遺傳、內分泌和代謝、飲食與精神等多種病因引起的慢性神經血管性疾病。筆者用偏首止痛湯治療偏頭痛療效較好,報道如下。
共67例,均為2018年1月至2019年12月我院門診和住院收治的偏頭痛患者,隨機分為治療組35例和對照組32例。治療組男14例,女21例;年齡16~66歲;病程3個月~13年;無先兆偏頭痛26例,有先兆偏頭痛7例。對照組男12例,女18例;年齡16~65歲;病程3個月~12年;無先兆偏頭痛25例,有先兆偏頭痛7例。兩組性別、年齡、病程等資料經統計學處理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具有可比性。
納入標準:參照國際頭痛協會(IHS)制定的《國際頭痛疾病分類》偏頭痛診斷標準(2004年第2版),并結合神經系統檢查及頭顱CT、腦電圖確診。①有先兆偏頭痛:至少有2次發作,至少有下列4項中的3項。a.有1種或多種完全可逆轉的先兆癥狀,表現為可明確定位于大腦皮層和/或腦干的局灶性神經系統功能障礙癥狀;b.至少有1種先兆癥狀逐漸發生,持續時間超過4min,(通常為5~20min),或者有2種以上先兆癥狀連續發生;c.先兆癥狀持續時間通常少于60min,如果先兆癥狀超過1種,癥狀持續時間則相應增加;d.頭痛、惡心和/或畏光在先兆之后發生,間隔時間少于60min,頭痛常持續4~72h(頭痛可在先兆之前或與先兆同時發生)。②無先兆偏頭痛:至少發作5次,頭痛發作持續4~72h,小于15歲的兒童,頭痛發作持續2~48h,頭痛至少具有下列特點中的2點。a.局限于單側;b.搏動性痛;c.程度為中或重度(日?;顒邮芟藁蛲V梗?;d.因上樓梯或其他類似日常軀體活動而加重。頭痛期至少具有下列中1項:a.惡心和/或嘔吐;b.畏光和怕聲。③有反復、突然發作的頭痛史,表現為一側或兩側頭痛為特征。④病史長,發作間歇期間如常人。
排除標準:腦內器質性病變,其他系統疾病所致的頭痛及偏頭痛。
治療組予以偏首止痛湯(自擬)治療。藥用北細辛10g(先煎30min),柴胡24g,黃芩24g,吳茱萸6g,肉桂6g,川芎15g,杭菊20g,白芷15g,荊芥穗15g,藁本15g,柴葛根20g,茺蔚子20g,女貞子20g,山茱萸20g,黃柏20g,砂仁10g,甘草10g。面部及眼瞼抽動加栝樓根20g,白蒺藜15g,全蝎10g,蜈蚣2條(保留頭足);肝膽火擾、肝陽上亢加川木通15g,水牛角10g(先煎30min),石決明30g,鉤藤30g;虛煩懊憹、惡心嘔吐加淡豆豉15g,竹茹30g,山梔30g,生姜10g;五心煩熱加地骨皮30g,牡丹皮15g,鱉甲10g,知母15g;氣虛乏力加黨參15g,黃芪20g;情志抑郁加木香15g,郁金15g;痛處固定、痛如錐刺、舌質暗紫加丹參20g,檀香10g,石菖蒲10g,延胡索10g。每日1劑,水煎服,分早中晚3次飯前半小時溫服。
對照組:用銀杏葉提取物注射液(悅康藥業集團股份有限公司生產,國藥準字H20070226,規格每支5mL,每支含有銀杏葉提取物17.5mg,其中銀杏黃酮苷4.2mg)5支兌入生理鹽水或葡萄糖輸液250mL中,靜脈滴注,日1次;天麻素注射液(西南藥業股份有限公司生產,國藥準字H20064392)0.6g,用5%葡萄糖注射液或0.9%氯化鈉注射液250mL稀釋后靜脈滴注,日1次。伴有惡心、嘔吐時用止吐和促胃動力藥物,甲氧氯普胺(每次5~10mg,日3次)、多潘立酮(每次10mg,日3次)。
兩組療程均為15天,并隨訪6個月。
臨床治愈:頭痛及伴隨癥狀消失,各項實驗室檢查正常,隨訪6個月無復發。顯效:頭痛及伴隨癥狀明顯減輕,疼痛發作次數減少2/3以上,疼痛發作間歇期延長2倍以上,疼痛持續時間縮短2/3以上。有效:頭痛及伴隨癥狀減輕,疼痛發作次數減少不足2/3,疼痛發作間隔時間延長1倍以上,頭痛持續時間縮短不足2/3。無效:頭痛癥狀無減輕或加重。
兩組臨床療效比較見表1。

表1 兩組臨床療效比較 例(%)
現代醫學認為,偏頭痛主要由神經元特別是下丘腦神經功能失調導致血管舒縮功能紊亂所致。
中醫認為,手三陽經止于頭部,足三陽經起于頭部,手三陽與足三陽在頭面部交接,所以說“頭為諸陽之會”。其人體十二經絡、奇經八脈和五臟精華之血及六腑清陽之氣皆會聚于頭部,且頭部有幾十個重要穴位,諸多疾病均是從頭部開始出現癥狀。肝腎陰虧,虛風內動是引起偏頭痛的重要原因之一。另外,平素感受風寒濕熱等外邪感上犯頭部,導致體內的清陽之氣受到阻力,從而導致氣血不暢以致偏頭痛。精神經常緊張憂郁,導致肝氣郁結,肝失疏泄,也會引起偏頭痛。而惱怒太過,氣郁化火,導致肝陰被耗,從而影響清陽之氣,亦導致偏頭痛。
偏首止痛湯方中柴胡、黃芩升清降濁、解郁退熱、調和表里、和解少陽,偏頭痛常發作于頭部一側或兩側,此為少陽經絡循走之處,故兩藥合用能使肝膽氣機調暢,內蘊郁熱得消。荊芥穗長于祛風解表。柴葛根解肌退熱,生津止渴,升陽止瀉,通經活絡。北細辛有較好的止痛作用,為頭痛要藥。藁本祛風散寒、除濕止痛,常用于風寒表證、巔頂疼痛、風濕痹痛。吳茱萸散寒止痛、溫中止嘔,《本經》謂其“主溫中下氣,止痛,咳逆寒熱,除濕血痹,逐風邪,開腠理”。筆者還從《傷寒論》378條:“干嘔,吐涎沫,頭痛者,吳茱萸湯主之”和《丹溪心法》用吳茱萸、黃連組成的左金丸治療吐瀉,從中受到啟發,認為吳茱萸具有升清降濁雙向調節功能,對偏頭痛亦有較佳療效。肉桂散寒止痛、溫補腎陽、溫中逐寒、宣導血脈,其性守而不走,助“命門之火”納氣歸腎、引火歸元,并擴張血管,達到緩解偏頭痛的效果。川芎行氣開瘀,活血止痛。白芷解表散寒,祛風止痛。杭菊散風清熱,清肝明目。女貞子滋補肝腎、補血祛風,藥理實驗證明能擴張外周血管。茺蔚子補益肝腎、疏風活血、益精養血,治療頭暈脹痛療效頗佳。山茱萸補益肝腎、澀精止汗,常治肝腎不足、遺精盜汗之癥,張錫純《醫學衷中參西錄》謂其“得木氣最厚,收澀之中兼具條暢之性,又能熄內風,常用治肝虛而見風動者,每獲良效”。黃柏、砂仁、甘草三藥合用為封髓丹,出自清代醫家鄭欽安《醫理真傳》,謂其“此一方不可輕視,余常親身閱歷,能治一切虛火上沖……”,《醫宗金鑒》贊其“為固精之要藥”,功用為納氣歸腎,潛陽息風。諸藥合用,共奏祛風通絡、活血止痛、養肝固腎之效,對改善腦血管舒縮功能,增加腦血流量有良好作用。
偏首止痛湯加減治療偏頭痛療效頗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