申紅超,衣 哲,陳美曉,梁 琪,王鶴鳴
(廣東省陽春市人民醫院,廣東 陽春 529600)
腦卒中(CVA)主要類型有缺血性、出血性卒中,多表現為半身不遂、昏厥等[1]。目前,治療CVA后吞咽障礙主要是采用基礎藥物及神經肌電刺激,其主要目的是改善腦代謝、營養神經、修復神經功能等,從而緩解臨床癥狀,減輕病情嚴重程度。腦卒中后吞咽障礙屬中醫“中風”、“喉痹”等范疇,主要是因外邪入侵于咽喉、舌部,致其經絡不通;內邪上犯留滯于喉咽部導致舌萎或者舌強不能食,口角流涎。因此,治療應以利咽喉、通舌竅為原則[2]。舌三針是由頜下3個穴位組成,常用于治療語言發育遲緩、弱智兒童流涎等疾病。本研究用針刺舌三針輔治CVA后吞咽障礙效果較好,報道如下。
共80例,均為2017年6月至2020年12月陽春市人民醫院收治患者,按隨機數字表法分為對照組和研究組各40例。對照組男29例,女11例;年齡38~79歲,平均(58.15±4.43)歲;病程22~45天,平均(35.01±3.93)天;合并高血壓21例,糖尿病19例。研究組男30例,女10例;年齡37~80歲,平均(58.25±4.43)歲;病程23~44天,平均(35.12±3.93)天;合并高血壓20例,糖尿病20例。兩組一般資料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具有可比性。
診斷標準:西醫參照《腦卒中后吞咽障礙的診斷與治療》[3]相關診斷標準。中醫參照《中藥新藥臨床研究指導原則(試行)》[4]風痰阻絡、痰瘀互結證型診斷標準。
納入標準:符合診斷標準,經影像學檢查確診,腦卒中發病后1~3個月出現吞咽障礙,出現猝然昏仆、半身不遂、神志無障礙,患者及家屬知情同意。
排除標準:肝、腎等臟器功能嚴重異常,暈針,存在凝血功能障礙,合并惡性腫瘤,腦出血嚴重或者大面積腦梗死,患有傳染性疾病,躁動不配合。
兩組均行清除氧自由基、腦血管病II級預防等。用電刺激治療儀,在上廉泉穴及距其左右0.8寸實施生物電刺激,20min,1日1次,連續治療5天后休息2天。
研究組結合舌三針治療。在上廉泉穴及距其左右0.8寸向軟腭、舌根方向進行針刺1~1.5寸,每10min行左右捻轉手法30s,治療30min,1日1次,連續治療5天后休息2天。
兩組均7天為一療程,治療2個療程。
吞咽功能。采用洼田飲水試驗、吞咽造影檢查(VFSS)[5]評分、吞咽時程評價。其中洼田飲水試驗根據飲水情況對其吞咽功能進行I~IV級的評分,總分為0~4分,得分越高表明吞咽障礙越嚴重。VFSS評分包括口腔期、食管期、咽喉期,每項總分3分,得分越高表明吞咽功能越完善。觀察并記錄每次完整吞咽30mL溫水所需要的時間,重復3次后取平均值為吞咽時程。
舌骨喉復合體動度。測量VFSS期間,觀察并記錄其處于直立體位、直視前方時舌骨上移、舌骨前移、甲狀軟骨上移和甲狀軟骨前移的情況。
用SPSS20.0統計學軟件進行處理,計數資料以(%)表示、用χ2檢驗,計量資料以(±s)表示、用t檢驗,P<0.05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參照《中醫內科常見病診療指南·中醫病證部分》[6]。痊愈:洼田飲水試驗[7]檢測結果為I級,吞咽障礙癥狀完全消失。顯效:洼田飲水檢測結果為II級,吞咽障礙癥狀明顯改善。有效:洼田飲水檢測結果為III級,且吞咽障礙癥狀有所好轉。無效:洼田飲水試驗檢測結果為IV級及以上,且吞咽障礙癥狀無好轉甚至惡化。
兩組臨床療效比較見表1。

表1 兩組臨床療效比較 例(%)
兩組治療前后吞咽功能比較見表2。
表2 兩組治療前后吞咽功能比較 (±s )

表2 兩組治療前后吞咽功能比較 (±s )
注:與本組治療前比較,*P<0.05。
組別 例 洼田飲水試驗(分) VFSS(分) 吞咽時程(s)治療前 治療后 治療前 治療后 治療前 治療后對照組 40 3.22±0.36 2.17±0.21* 4.44±0.46 7.25±0.24* 1.82±0.12 1.56±0.24*研究組 40 3.26±0.32 1.61±0.28* 4.46±0.35 8.02±0.17* 1.86±0.21 1.06±0.24*t 0.525 10.119 0.219 16.558 1.046 9.317 P>0.05 <0.05 >0.05 <0.05 >0.05 <0.05
兩組治療前后舌骨喉復合體動度比較見表3。
表3 兩組治療前后舌骨喉復合體動度比較 (mm/s,±s )

表3 兩組治療前后舌骨喉復合體動度比較 (mm/s,±s )
注:與本組治療前比較,*P<0.05。
組別 例 舌骨上移 舌骨前移 甲狀軟骨上移 甲狀軟骨前移治療前 治療后 治療前 治療后 治療前 治療后 治療前 治療后對照組 40 12.82±1.26 21.97±2.21* 8.26±1.22 28.88±2.45* 15.46±1.88 26.58±2.16*9.87±1.62 20.63±2.43*研究組 40 12.86±1.22 28.24±2.38* 8.32±1.56 35.75±2.69* 15.49±1.78 34.56±2.61*9.85±1.54 26.93±2.51*t 0.144 12.210 0.192 11.942 0.073 14.897 0.057 11.405 P>0.05 <0.05 >0.05 <0.05 >0.05 <0.05 >0.05 <0.05
中醫認為,CVA后吞咽障礙發病主要是因臟腑功能失調、飲食不節、勞倦內傷等引起的瘀血阻滯、氣血逆亂、肝陽暴亢,進而向上侵襲于腦所導致。病機為陰陽失調及氣血逆亂[8]。舌三針是指用針刺的方法于上廉泉穴及其左右進行針刺,從而直接刺激舌咽疏通經絡。上廉泉位于任脈、陰維脈的交點,即咽喉處,其與機體的舌體運動密切相關。針刺上廉泉穴及其左右可活血益氣、祛瘀通絡、調節臟腑功能,還有改善吞咽功能的作用[9]。舌骨上移、舌骨前移動度可用于反映吞咽狀態時舌骨的功能,其移動度越大表明機體下咽部的氣道張力越大,且其咽壁的順應性降低,進而患者的病情越輕。甲狀軟骨上移、甲狀軟骨前移動度可用于反映吞咽狀態時甲狀軟骨對咽喉保護作用的強弱,其移動度越大表明機體甲狀軟骨對咽喉保護作用越強,吞咽功能越完善,從而更有利于患者恢復。上廉泉穴及其左右可對吞咽神經產生影響,其通過針刺可促進周圍運動神經興奮,刺激延髓反射弧功能,進而增大舌骨喉復合體動度,緩解臨床癥狀[10]。
舌三針輔治CVA后吞咽障礙可提高療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