羅 嵐
(湖南省婦幼保健院中醫(yī)婦科,湖南 長沙 410008)
慢性盆腔炎主要為纖維組織增生、粘連、滲出,進而產生炎性包塊或積液[1]。同時具有復發(fā)風險高、病程長、病情較為復雜等特點,如果沒有及時有效的治療,可能會導致異位妊娠[2]。目前常用治療藥物包括青霉素類藥物、甲硝唑等,但是長時間用藥會導致機體菌群失衡,形成耐藥性[3]。本研究用桂枝茯苓湯加減輔治慢性盆腔炎效果較好,報道如下。
共80例,均為2019年10月至2020年10月我院收治患者,按隨機數(shù)字表法分為對照組和觀察組各40例。對照組年齡22~45歲,平均(35.03±5.02)歲;病程6個月~3年,平均(1.93±0.82)年;白帶增多34例,月經異常8例,下腹墜脹感12例,壓痛感8例。觀察組年齡23~45歲,平均(35.12±5.83)歲;病程6個月~3年,平均(1.98±0.93)年;白帶增多33例,月經異常9例,下腹墜脹感11例,壓痛感9例。兩組基線資料比較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具有可比性。
納入標準:①符合《婦產科學》[4]中慢性盆腔炎診斷標準,符合《中醫(yī)病證診斷療效標準》[5]慢性盆腔炎診斷標準;②知情同意參與本次研究。
排除標準:①患惡性腫瘤;②具有嚴重精神、意識障礙;③存在嚴重臟器功能異常;④對研究所用藥物過敏;⑤妊娠哺乳期。
兩組均用克林霉素(西南藥業(yè)股份有限公司,國藥準字H20123015)0.9g,溶于500mL葡萄糖溶液靜脈滴注,每日1次;替硝唑(浙江蘇泊爾制藥有限公司,國藥準字H10940132)0.8g,溶于500mL生理鹽水盆腔灌注,每日1次。連續(xù)進行1周治療后改服克林霉素0.3g,每日3次,治療1周。
觀察組加用桂枝茯苓湯加減。薏苡仁、益母草、澤瀉、赤芍、茯苓各20g,桂枝、牡丹皮、桃仁各15g、黃芪30g。包塊炎癥加水蛭、莪術、三棱各20g,下腹部脹痛加五靈脂、延胡索各15g,小便頻數(shù)不澀痛減茯苓,小腹寒涼加肉桂、炮姜各8g,肺脾腎氣加白術、黨參各9g。水煎,取汁300mL,每日1劑,早晚2次溫服。2周為一療程,間隔3天進行下一療程,共治療2個療程。
用免疫比濁法檢測超敏C反應蛋白(hs-CRP),酶聯(lián)免疫法檢測白細胞介素-2(IL-2)、腫瘤壞死因子(TNF-α)。
顯效:癥狀全部消失,B超檢查未發(fā)現(xiàn)包塊積液。有效:癥狀得到明顯改善,B超檢查有少量炎性滲出,下腹部輕微疼痛。無效:病情未改善甚至加重,B超檢查無明顯改善。
兩組臨床療效比較見表1。

表1 兩組臨床療效比較 例(%)
兩組治療前后血清炎性因子指標比較見表2。
表2 兩組治療前后血清炎性因子指標比較 (±s )

表2 兩組治療前后血清炎性因子指標比較 (±s )
注:與本組治療前比較,*P<0.05。
組別 例 hs-CRP(mg/L) IL-2(ng/mL) ALT(U/L)治療前 治療后 治療前 治療后 治療前 治療后觀察組 40 13.21±3.63 4.12±1.03* 2.83±0.21 5.93±1.32* 68.24±8.12 20.31±4.32*對照組 40 13.51±3.52 7.84±1.65* 2.85±0.44 4.02±1.12* 68.41±7.58 39.42±4.98*t 0.071 5.587 0.515 4.408 1.125 13.601 P>0.05 <0.05 >0.05 <0.05 >0.05 <0.05
隨訪6個月,觀察組復發(fā)2例(5.00%),對照組復發(fā)11例(27.50%),觀察組復發(fā)率低于對照組(χ2=6.832,P<0.05)。
導致慢性盆腔炎發(fā)病的主要原因為性生活不潔及經期衛(wèi)生情況不佳[7],如果盆腔內器官受感染嚴重,通常會蔓延至盆腔腹膜,引發(fā)盆腔腹膜充血、水腫等,同時存在少量纖維素滲出液,導致盆腔臟器粘連。如果存在大量的膿液滲出,會導致滲出液積聚于粘連縫隙中,產生小膿腫,部分甚至積聚在直腸子宮凹陷位置,產生盆腔膿腫。主要癥狀表現(xiàn)包括月經失調、繼發(fā)不孕、下腹部疼痛以及可觸及盆腔炎性病灶。
慢性盆腔炎屬中醫(yī)“癥瘕”范疇。主要病機為濕熱毒邪聚積下焦,經絡阻塞、氣血凝滯。治療當清熱利濕,活血化瘀。桂枝茯苓湯方中茯苓祛痰滲濕、益胃健脾,桂枝溫通經脈,澤瀉利水滲濕,赤芍、牡丹皮消腫止痛活血、清淤祛熱,益母草調經止痛、利水消腫、清熱解毒,桃仁活血化瘀,黃芪補氣固表[8]。
桂枝茯苓湯輔治慢性盆腔炎效果較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