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建明
(江蘇省如皋市中醫院,江蘇 如皋 226500)
面神經炎主要癥狀表現為口歪眼斜、言語不利、流涎等[1]。面神經炎屬中醫“面癱”范疇,為經絡阻塞、氣血不通所致。用針灸治療可疏通經絡、調理氣血,從而改善癥狀表現,促進疾病康復[2]。我院用揣穴促通針灸法輔治面神經炎療效較好,報道如下。
共120例,均為2018年3月至2021年3月我院收治患者,隨機分為兩組各60例。對照組男32例,女28例;年齡5~82歲,平均(45.4±1.4)歲;病程2~6d,平均(4.1±1.2)d。觀察組男31例,女29例;年齡6~82歲,平均(45.5±1.6)歲;病程3~7d,平均(4.2±1.3)d。兩組一般資料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具有可比性。
納入標準:①診斷確診為面神經炎;②同意參與并積極配合治療研究。
排除標準:①繼發性面神經炎;②對治療藥物過敏或暈針;③不配合治療。
兩組均用甲鈷胺片0.5mg、每日3次,潑尼松片10mg、每日3次,維生素B120mg、每日3次,均口服。
觀察組聯合揣穴促通針灸法治療。面部穴位針灸用0.25mm×25mm毫針,軀體和四肢穴位針灸用0.3mm×50mm毫針,根據病程選擇施針頻率,發病10天內每天連續施針,發病超過10天則每隔1天施針1次。發病10天以內取面癱側攢竹、陽白、太陽、四白、迎香、地倉、顴髎、承漿,同時選擇雙側合谷、足三里。面癱側穴位用淺刺法,雙側合谷穴用平補平瀉手法,雙側足三里用補法。發病超過10天取面癱側眉沖、曲差、頭維、陽白、攢竹、絲竹空、太陽、四白、上迎香、迎香、人中、夾人中、地倉、顴髎、顴骨、承漿、夾承漿,同時取雙側合谷穴。面癱側穴位均用斜刺法施針,雙側合谷穴均用平補平瀉法。同時用電針治療,電療儀輸出強度設定為4~5,疏密波頻率設定為2Hz,每次治療20min。施針前需根據面癱具體情況選擇神經分支,并以揣穴的方式刺激和選擇穴位,挑選電反應最明顯的穴位連接電極,確保電刺激的有效性。包括眉沖、攢竹(曲差)、陽白(絲竹空)、頭維,太陽、攢竹,太陽、陽白、攢竹、陽白、四白、太陽。
兩組均治療14天。
通過自制量表對癥狀改善情況進行評估,包括表情肌、眼裂、鼻唇溝、口角下垂,分數設定為0~10分,分數越高表示癥狀越嚴重。
用SPSS24.0統計軟件分析處理,計數資料以(%)表示、用χ2檢驗,計量資料以(±s)表示、用t檢驗,P<0.05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顯效:面部恢復正常,眼耳口鼻等功能恢復。一般:面部好轉,眼耳口鼻等功能改善。無效:面部及眼耳口鼻功能無明顯變化。
兩組臨床療效比較見表1。

表1 兩組臨床療效比較 例(%)
兩組治療前后癥狀評分比較見表2。
表2 兩組治療前后癥狀評分比較 (分,±s )

表2 兩組治療前后癥狀評分比較 (分,±s )
組別 表情肌 眼裂 鼻唇溝 口角下垂治療前 治療后 治療前 治療后 治療前 治療后 治療前 治療后觀察組 7.47±1.02 2.01±0.33 7.29±0.89 1.98±0.42 7.44±1.01 1.75±0.48 6.92±1.21 1.64±0.55對照組 7.48±1.01 4.95±0.34 7.28±0.88 4.74±0.43 7.46±1.00 3.99±0.46 6.93±1.22 3.89±0.56 t 0.054 48.063 0.062 35.567 0.109 26.098 0.045 22.204 P 0.957 0.000 0.951 0.000 0.913 0.000 0.964 0.000
兩組不良反應比較見表3。

表3 兩組不良反應比較 例(%)
中醫認為面癱為外感風寒、風熱之邪入侵,面部經絡氣滯血瘀,阻塞經絡所致。治療應以祛風、散寒、活血、通絡、補氣、止痙為主[4-5]。針刺太沖可祛風散寒,針刺四白可通絡、祛風、清熱,針刺合谷可升清降濁、理氣活血,針刺外關可解痙活絡,針刺風池穴可壯經絡之陽氣,針刺陽白穴可補氣、祛風、壯陽。研究證明,針灸可以有效促進皮下血液循環,為神經、肌肉等組織提供更多的影響,并提升神經的興奮性,加快面部肌肉和神經的修復速度[6]。配合電針治療,借助揣穴準確尋找變形面部的穴位點,再借由毫針作為導體和媒介,將微電流直接輸入神經內,可達到更好地刺激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