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 晨,袁桂洪
(江蘇省常州市金壇區中醫醫院呼吸內科,江蘇 常州 213200)
慢性阻塞性肺疾病(chronic obstructive pulmonary disease,COPD)是一種以持續呼吸癥狀和氣流受限為特征的常見、可防、可治的疾病,炎癥作為進展的核心機制,可導致氣道粘液高分泌、肺結構性變化、小氣道狹窄,最終破壞肺泡與小氣道,降低肺彈性回縮能力等[1]。《丹溪心法·咳嗽》云:“肺脹而咳,或左或右不得眠,此痰挾淤血礙氣而病”。中醫認為,COPD多為本虛標實之癥,其病理因素以痰、瘀、水多見,急性期以痰熱郁肺證多見[2]。我科自擬清肺化痰活血方輔治COPD急性期取得較好療效,現報道如下。
共92例,均為2016年5月至2020年5月本院收治的COPD急性期患者,本研究經醫學倫理委員會批準,按照隨機數字表法分為兩組各46例。對照組男24例,女22例;年齡56~74歲,平均(65.38±3.26)歲;病程6~39年,平均(18.25±5.17)年。觀察組男26例,女20例;年齡55~75歲,平均(63.92±3.79)歲;病程5~40年,平均(20.38±5.24)年。兩組一般資料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具有可比性。
診斷標準:西醫符合《慢性阻塞性肺疾病診治指南(2013年修訂版)》[3]中COPD的診斷標準:伴有慢性反復咳嗽、咳痰、呼吸困難;具有吸煙史或環境職業污染、室內生物燃料等危險因素接觸史;支氣管舒張劑使用后第1s用力呼氣容積(FEV1)占最大肺活量(FVC)<0.7;影像學提示為肺氣腫征。并符合COPD急性加重期的診斷標準:COPD呼吸道癥狀急性加重,咳嗽、咳痰、喘息癥狀加重,痰量增加,或伴發熱等炎癥顯著加重表現。中醫符合《慢性阻塞性肺疾病中醫證候診斷標準(2011版)》[4]中痰熱壅肺證診斷,且兼有血瘀證表現。痰熱郁肺證診斷標準:①咳嗽或喘息氣急;②痰多色黃或白黏,咯痰不爽;③發熱或口渴喜冷飲;④大便秘結;⑤舌質紅、舌苔黃或黃膩,或脈數或滑數。具備①、②中的2項,加③、④、⑤中的2項。血瘀證診斷標準:①面色紫暗;②唇甲青紫;③舌質紫暗或有瘀斑或瘀點 ④舌下絡脈迂曲、粗亂。具備①、②、③、④中的1項。
納入標準:①語言、認知功能正常,不影響正常交流;②符合中西醫診斷標準;③患者知情同意。
排除標準:①對本研究所使用藥物過敏者;②合并嚴重肺心病、呼吸衰竭,嚴重心肺功能不全;③合并肺結核、支氣管擴張、塵肺、砂肺、支氣管肺癌或其他肺部疾病等各系統嚴重原發性疾病;④不能配合治療,有精神心理障礙。
兩組均予以西醫常規治療。低流量(2~3L/min)吸氧,靜脈滴注哌拉西林他唑巴坦(Pfizer Limited,H20140911)4.5g,日2次;靜脈推注氨溴索注射液(海南靈康制藥有限公司,國藥準字H20203689)15mg,日2次;靜脈滴注多索茶堿(ABC Farmaceutici SPA,H20170323)0.2g,日1次;同時霧化吸入復方異丙托溴銨溶液(SCS Boehringer Ingelheim Comm.V,H20150173)2.5mL,日2次。
治療組加用清肺化痰活血方治療。藥用桑白皮15g,黃芩10g,浙貝母10g,虎杖10g,炙麻黃6g,杏仁10g,蘇子10g,陳皮10g,姜半夏10g,茯苓10g,桃仁10g,丹參10g,地龍10g,甘草6g。用水煎成300mL,分早晚2次溫服,日1劑。
兩組均連續治療2周。
炎癥因子:于治療前、治療2周后抽取5mL空腹靜脈血,離心分離取上清液,檢測C反應蛋白(CRP)、腫瘤壞死因子(TNF-α)和白細胞介素-6(IL-6)。
中醫證候積分:參照《中藥新藥臨床研究指導原則》[5]進行中醫量化評分,對咳嗽、咳痰、喘息、哮鳴、發熱、便秘、血瘀證候、舌脈這8項,按無、輕度、中度、重度,分別記0、1、2、3分,分值0~24分,癥狀越嚴重則評分越高。
記錄不良反應:如惡心嘔吐、頭暈等。
用SPSS22.0軟件進行數據處理,計量資料以(±s)表示、用t檢驗,P<0.05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兩組治療前后炎癥因子水平比較見表1。
表1 兩組治療前后炎癥因子水平比較 (±s )
注:與本組治療前比較,*P<0.05。
組別 例 CRP(mg/L) TNF-α(ng/L) IL-6(ng/L)治療前 治療后 治療前 治療后 治療前 治療后對照組 46 52.31±3.45 12.36±1.45* 135.26±8.44 98.33± 6.95* 178.88±43.22 115.61±30.37*觀察組 46 53.78±4.98 10.55±1.36* 138.16±7.48 82.12±37.61* 174.22±45.26 75.40±23.23*t 1.646 6.019 1.744 2.875 0.506 7.133 P 0.103 0.000 0.085 0.005 0.614 0.000
兩組治療前后中醫證候積分比較見表2。
表2 兩組治療前后中醫證候積分比較 (分,±s)

表2 兩組治療前后中醫證候積分比較 (分,±s)
組別 例 治療前 治療后 t P對照組 46 15.45±3.17 8.26±2.11 12.806 0.000觀察組 46 14.21±3.10 4.14±1.03 20.908 0.000 t 1.897 11.901 P 0.061 0.000
兩組不良反應比較。治療期間兩組均未見明顯不良反應。
COPD屬中醫“肺脹”、“喘證”等范疇。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急性期,外邪侵襲,入里化熱,痰熱互結,痰氣交阻,肺失清肅,氣滯血瘀。無形之痰可被視為COPD的氣道炎癥反應,有形之痰則可為由促分泌物因子直接或間接作用于分泌細胞,導致杯狀細胞增生、肥大產生的過量黏液。肺脹病日久可見氣行不暢,血絡受損,瘀血內生。王媛等[6]曾觀察COPD合并肺動脈高壓模型組大鼠在細支氣管周圍或其它部位的小動脈的病理變化,見管腔不同程度地變小、甚至不完全閉鎖,血管中膜變厚且平滑肌細胞增生肥厚明顯,內皮細胞變性腫脹增生,肺小血管結構重建,這為COPD病久入絡、血脈瘀阻提供證據。由此可見痰瘀兩種病理因素,在肺脹發生發展過程中的重要地位。《血證論》記載:“須知痰水之壅,由瘀血使然,但去瘀血則痰水自消。”闡述了瘀、痰相互作用、相互影響。我科自擬清肺化痰活血方中以桑白皮湯為基礎,輔以活血通絡定喘藥物。方中桑白皮、黃芩、虎杖清瀉肺熱,炙麻黃宣肺平喘,地龍清熱定驚、通絡平喘,蘇子、杏仁降氣化痰,陳皮、半夏、茯苓理脾化痰,桃仁、丹參活血祛瘀,甘草調和諸藥。諸藥合用,共奏清熱化痰、止咳平喘、活血通絡之效。治療組治療后中醫證候積分低于對照組,且具有統計學差異,提示合用清肺化痰活血方改善臨床癥狀優于單用西醫治療。
慢性炎癥是COPD發生、發展的重要機制,氣道、肺實質和肺血管中的中性粒細胞、巨噬細胞、T淋巴細胞(尤其是CD+8)等炎癥細胞被激活,可釋放多種炎性介質參與炎癥反應,如IL-1、IL-6、IL-8、IL-18、TNF-α、TGF-β 和LTB4等[7]。TNF-α主要由巨噬細胞和單核細胞產生,可刺激前列腺素、血小板激活因子、白細胞三烯等合成,導致氣道高反應性和氣道炎癥,也可作為誘導劑使IL-8的合成和釋放增加,而IL-8是中性粒細胞和單核細胞的趨化因子,可進一步促進炎癥反應;CRP是反映機體急性炎癥的敏感指標,其持續升高說明機體存在持續性炎癥反應;IL-6是由內皮細胞、T淋巴細胞、活化單核-巨噬細胞等分泌的具有多種生物功能的炎癥細胞因子。龍仕居等[8]研究顯示,AECOPD患者血清和痰液中IL-6 水平高于慢阻肺穩定期和健康對照者,提示IL-6水平與COPD炎癥程度呈正相關可能。本研究結果顯示,治療組治療后CRP、TNF-α、IL-6水平積分低于對照組,提示清肺化痰活血方有助于減輕炎癥反應。
綜上所述,清肺化痰活血方輔治AECOPD痰熱夾瘀療效較好,能有效緩解臨床癥狀、減輕炎癥反應,其作用機理可能與影響TNF-α 及IL-6相關炎癥因子相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