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呈祥
(河南省鞏義市中醫院內分泌科,河南 鞏義 451200)
糖尿病周圍神經病變(Diabetic peripheral neuropathy,DPN)是常見的糖尿病并發癥之一,據相關調查數據顯示,糖尿病病程5、10、20年后DPN發生率分別為30%、60%、90%[1]。目前臨床主要根據病因對癥治療,以控制病情進展。DPN屬中醫“麻木”、“痹癥”、“痿證”等范疇,病機為氣陰兩虛、瘀血阻絡,故當選自擬活血化瘀方加減[2]。此外,研究指出,糖尿病患者因長期處于高血糖狀態致使多元醇通路異常激活,周圍神經傳導速度減緩[3]。活血化瘀方加減能否通過調節多元醇通路治療DPN尚缺乏大量循證依據,本研究用活血化瘀湯聯合甲鈷胺治療DPN效果較好,報道如下。
共122例,均為2019年1月至2020年9月我院收治的DPN患者,隨機分為兩組各61例。觀察組男36例,女25例;年齡48~76歲,平均(62.45±5.73)歲;糖尿病病程3~15年,平均(8.34±2.39)年;DPN病程0.2~3個月,平均(1.93±0.50)個月。對照組男33例,女28例;年齡47~78歲,平均(63.71±5.21)歲;糖尿病病程3~17年,平均(9.01±2.15)年;DPN病程0.2~3個月,平均(1.73±0.62)個月。兩組資料均衡可比(P>0.05)。本研究經院醫學倫理委員會審批通過。
有明確糖尿病史,符合DPN診斷標準[4],知情研究并簽署同意書,排除其他病變引起的神經損傷、并發其他糖尿病并發癥。
兩組均嚴格控制飲食、適量運動,皮下注射胰島素或口服降血糖藥物控制血糖,并予以常規治療。口服甲鈷胺片(四川德峰藥業有限公司,國藥準字H20041229)0.5mg,日2次。
觀察組加用活血化瘀方加減治療。藥用黃芪20g,地龍20g,山藥15g,麥冬15g,三棱3g,莪術3g,乳香10g,沒藥10g。氣虛甚加黃芪15g;血虛甚加當歸15g,阿膠5g;陽虛甚加女貞子10g,桂枝10g。日1劑,水煎至200mL,早晚分服。
兩組均治療8周。
治療前后中醫證候積分、神經傳導速度、多元醇通路。①中醫證候積分包括肢體麻木、下肢發涼、感覺減退、肢軟無力、下肢疼痛,分別記0分、2分、4分、6分,評分越高癥狀越嚴重。②采用美國ZOOM多通道MA300系列表面肌電儀檢測腓總神經、正中神經感覺神經傳導速度(SCV)、運動神經傳導速度(MCV)。③多元醇通路檢測方法:取晨空腹靜脈血3mL,采用熒光分光光度法檢測醛糖還原酶(AR)活性、紅細胞山梨醇含量,試劑盒購自美國貝克曼庫爾特公司,采用北京中西華大科技有限公司提供的超微量ATP酶測試盒測定Na+-K+-ATP酶活性。
用SPSS22.0統計軟件分析處理,計數資料以(%)表示、用χ2檢驗,計量資料以(±s)表示、用重復測量方差分析,P<0.05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神經傳導速度恢復正常或增加大于等于5m/s,疼痛消失為顯效。神經傳導速度增加小于5m/s,疼痛有所減輕為有效。未達到“有效”標準為無效。
觀察組顯效30例,有效26例,無效5例;對照組顯效20例,有效25例,無效16例。總有效率觀察組91.80%,對照組73.77%,兩組比較差異有統計學意義(χ2=6.960,P=0.008)。
兩組治療前后中醫證候積分比較見表1。
表1 兩組治療前后中醫證候積分比較 (分,±s )

表1 兩組治療前后中醫證候積分比較 (分,±s )
注:與本組治療前比較,*P<0.05;與本組治療4周后比較,#P<0.05;與同期對照組比較,△P<0.05。
組別 例 治療前 治療4周 治療8周觀察組 61 12.60±3.65 6.89±2.57*△ 4.11±0.89*#△對照組 61 14.12±3.90 9.30±3.01* 6.24±1.05*#
兩組治療前后神經傳導速度比較見表2。
表2 兩組治療前后神經傳導速度比較 (m/s,±s )

表2 兩組治療前后神經傳導速度比較 (m/s,±s )
MCV治療前 治療4周 治療8周 治療前 治療4周 治療8周觀察組 61 36.34±3.27 42.60±4.21*△ 45.88±4.10*#△ 35.83±3.51 41.38±3.70*△ 43.61±4.05*#△對照組 61 37.40±3.36 39.37±4.06* 41.06±3.89*# 37.02±3.08 39.65±3.34* 41.52±3.74*#組別 例腓總神經SCV

續表2
兩組治療前后多元醇通路相關指標比較見表3。
表3 兩組治療前后多元醇通路相關指標比較 (±s )

表3 兩組治療前后多元醇通路相關指標比較 (±s )
注:與本組治療前比較,*P<0.05;與本組治療4周后比較,#P<0.05;與同期對照組比較,△P<0.05
組別 例 AR活性(U/gHb) 紅細胞山梨醇含量(μg/mL) N+-K+-ATP酶活性(μmolpi/(mg·h))治療前 治療4周 治療8周 治療前 治療4周 治療8周 治療前 治療4周 治療8周觀察組 61 5.87±0.92 3.86±0.86*△ 1.57±0.49*#△ 4.35±0.81 3.06±0.63*△ 2.01±0.42*#△ 0.23±0.06 0.38±0.07*△ 0.46±0.09*#△對照組 61 6.20±1.01 4.75±0.94*2.34±0.53*# 4.61±0.92 3.62±0.71*2.79±0.50*# 0.24±0.05 0.30±0.06* 0.39±0.08*#
DPN早期具有可逆性,及時采取有效治療措施是控制病情進展的關鍵。甲鈷胺片是治療DPN的常用藥物可通過甲基化反應促進腱鞘形成及軸突生長,抑制神經遞質減少,提高神經傳導速度,促進受損神經組織恢復[5]。但DPN發病機制復雜,還涉及微血管受損、血流動力學改變等,因此仍需聯合其他方法治療以提高治療效果。
中醫認為,DPN因消渴病日久,氣血陰陽失衡、絡脈失養,為本虛標實證。《證治要訣》云:“消渴日久,精血虧耗,可致雀盲或四肢麻木疼痛。”《醫林改錯》記載:“元氣既虛,必不能達于血管,血管無氣,必停留而瘀。”故應以補氣活血、通絡止痛為原則[6]。自擬活血化瘀方加減中黃芪、山藥益氣補虛,沒藥活血,乳香活血化瘀,地龍通絡,麥冬養陰生津,三棱破血行氣,莪術行氣破血、消積止痛,乳香止痛、化瘀、活血,沒藥散瘀定痛,消腫生肌,當歸補血活血,調經止痛。諸藥合用,共達益氣養血、活血化瘀、通絡止痛之效[7]。黃芪具有控制血糖、改善微循環、增強機體免疫力等作用,地龍、莪術可抑制血小板聚集,改善局部微循環,減輕周圍神經損傷,進而改善患者癥狀,促進神經傳導功能恢復。
多元醇通路是由AR及山梨醇脫氫酶共同參與的葡萄糖代謝通路,多元醇代謝通路激活被認為是DPN的始動因素[9]。結果顯示,治療4周、8周后觀察組AR活性、紅細胞山梨醇含量低于對照組,Na+-K+-ATP酶活性高于對照組。DPN患者因長期高血糖導致AR活性增加,紅細胞山梨醇過量生成,在細胞內大量蓄積,形成滲透梯度,造成神經組織對肌醇攝取障礙,Na+-K+-ATP酶活性降低,細胞內代謝失衡,神經傳導速度緩慢。活血化瘀方加減對多元醇通路的調節作用可能與血糖控制、微循環改善等作用有關。
綜上所述,活血化瘀方加減聯合甲鈷胺可有效調節多元醇通路,提高DPN患者神經傳導速度,減輕癥狀,增強療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