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 超
(河南省西平縣中醫院內一科,河南 西平 463900)
糖尿病胃輕癱(Diabetic Gastroparesis,DGP)是糖尿病常見慢性并發癥類型,發生率高達50%,會出現惡心嘔吐、反酸早飽等癥狀,嚴重影響進餐及生活質量[1]。DGP屬中醫“胃痞”、“腹脹”范疇,多由于脾氣虛弱、無力運化、濁氣不降、阻滯于胃,臨床治療應采取健脾益氣、行氣消積等治療措施[2]。本研究用枳實導滯丸加減輔治DGP效果較好,現報道如下。
共84例,均為2019年10月至2020年10月我院收治的DGP患者,按照隨機數字表法分為西醫組和中西醫組各42例。西醫組男22例,女20例;年齡42~77歲,平均(59.69±8.24)歲;胃輕癱病程1~5年,平均(2.89±0.89)年。中西醫組男21例,女21例;年齡41~78歲,平均(60.74±8.31)歲;胃輕癱病程1~5年,平均(2.78±0.82)年。兩組基線資料均衡可比(P>0.05)。經我院醫學倫理委員會批準。
西醫診斷標準:均伴有糖尿病史,伴有嘔吐宿食、空腹時腹部振水音,經鋇餐X線檢查顯示鋇劑在4h后仍存留50%,或者6h后未排空,表示胃腸蠕動減弱,胃排空延遲。
中醫診斷標準:符合痞滿癥,伴有餐后飽脹、惡心嘔吐、厭食便秘、上腹部不適等消化不良癥狀。
納入標準:①符合西醫診斷標準、中醫診斷標準;②糖尿病病程大于5年;③近期血糖水平穩定,空腹血糖(GLU)≤7.0mmol/L,餐后2h血糖(2hPG)≤10.0mmol/L;④入組后無需調整降糖藥物;⑤停用其他影響胃腸功能的藥物;⑥治療與檢查依從性均較好;⑦患者或家屬均簽署知情同意書。
排除標準:①胰腺癌、膽囊炎、膽結石或消化道器質性病變;②消化道潰瘍、幽門梗阻、消化系統腫瘤疾病;③精神或意識障礙無法配合治療;④近期有糖尿病昏迷或嚴重感染;⑤對本研究藥物過敏。
兩組均控制飲食,進行適當運動,維持常規降糖治療。口服西沙必利片(東北制藥集團沈陽第一制藥有限公司,國藥準字H20040702)10mg,日3次。
中西醫組加用枳實導滯丸加減治療。藥用大黃30g,神曲15g,枳實15g,茯苓9g,黃芩9g,黃連9g,白術9g,澤瀉6g。伴有脾虛食滯則加黨參15g,黃芪15g;積食嚴重則加麥芽20g,山楂20g,三棱12g;大便不爽加當歸10g,白芍12g,木香9g。加水600mL煎取汁,1劑200mL,日1劑,分早晚2次溫服。
兩組均連續治療8周。
治療前、治療8周后中醫證候積分,包括脘腹脹滿、惡心嘔吐、食少納差3個方面,每個方面0~3分,分數越高表示癥狀越嚴重。
治療前、治療8周后胃排空率及胃腸激素水平[胃動素(motilin,MTL)、胃泌素(Gastrin,GAS)],胃排空率采用胃排空實驗測定,選用標準餐為65g火腿腸、110g方便面、500mL熱水,同時吞服小鋇條20根,記錄進食4h后胃排空率。采集外周靜脈血3ml,以3000r/min的速度離心10min,離心半徑為12cm,分離上層血清,采用酶聯免疫吸附法測定胃腸激素水平,試劑盒購自上海哈靈生物科技有限公司。
不良反應,包括口干、嗜睡、輕度腹痛。
用SPSS22.0對數據進行分析,計數資料以(%)表示、用χ2檢驗,計量資料以(±s)表示、用t檢驗,P<0.05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臨床癥狀體征消失,中醫證候積分降低大于70%為顯效。臨床癥狀體征明顯改善,中醫證候積分降低30%~69%為有效。臨床癥狀體征未發生明顯改善,中醫證候積分降低小于30%為無效。
兩組療效比較見表1。

表1 兩組療效比較 例(%)
兩組治療前后中醫證候積分比較見表2。
表2 兩組治療前后中醫證候積分比較 (分,±s )

表2 兩組治療前后中醫證候積分比較 (分,±s )
注:與治療前本組比較,*P<0.05。
組別 例 脘腹脹滿 惡心嘔吐 食少納差治療前 治療后 治療前 治療后 治療前 治療后中西醫組 42 2.30±0.38 0.87±0.21* 1.98±0.41 0.75±0.24* 2.11±0.23 0.85±0.19*西醫組 42 2.21±0.33 1.29±0.29* 2.03±0.38 0.96±0.32* 2.04±0.24 1.18±0.22*t 1.459 7.602 0.580 3.402 1.365 7.357 P 0.250 <0.001 0.564 0.001 0.176 <0.001
兩組治療前后胃排空率及胃腸激素水平見表3。
表3 兩組治療前后胃排空率及胃腸激素水平比較 (±s )

表3 兩組治療前后胃排空率及胃腸激素水平比較 (±s )
注:與治療前本組比較,*P<0.05
組別 例 胃排空率(%) MTL(ng/L) GAS(ng/L)治療前 治療后 治療前 治療后 治療前 治療后中西醫組 42 25.69±3.21 48.59±5.27* 578.26±56.47 405.69±48.71* 168.27±23.69 108.59±18.27*西醫組 42 26.10±3.19 36.24±4.39* 572.19±57.12 492.43±51.29* 165.27±24.13 130.79±21.58*t 0.587 11.669 0.490 7.947 0.575 5.088 P 0.559 <0.001 0.626 <0.001 0.567 <0.001
兩組不良反應見表4。

表4 兩組不良反應比較 例(%)
目前,DGP發病機制尚不清晰,可能與高血糖、神經病變、自主神經功能失調等引起的胃腸動力障礙有關[3]。西沙必利是臨床常用胃腸道動力藥物,能增強食道蠕動及括約肌張力,提高食道清除率,減輕DGP癥狀。
中醫認為,DGP病機為脾胃氣機失調、升降失常,應以消食健脾、補虛導滯為主要治則[4]。枳實導滯丸中大黃可瀉熱通便、利濕解毒,枳實可寬中理氣、除中散滿,神曲可健脾和胃、消食調中,茯苓可健脾滲濕,黃芩、黃連可清熱燥濕、瀉火解毒,白術可健脾燥濕,澤瀉可利水滲濕[5]。諸藥合用,可益氣健脾、消食導滯,能改善臨床癥狀,提高胃排空率。
另外,糖尿病患者長期處于血糖水平較高狀態,會導致胃腸神經及微血管病變,抑制機體迷走神經活性,導致胃腸激素分泌失調,降低生長抑素合成分泌量,減小生長抑素對MTL、GAS的合成作用,從而導致二者水平明顯升高[6]。結果顯示治療8周后中西醫組MTL、GAS水平低于西醫組。現代藥理研究表明,枳實能增加胃部平滑肌張力,加速胃內容物排空;茯苓中茯苓多糖具有降糖、抗脂質過氧化作用,并減少胃酸分泌;白術能抑制肝糖原分解,促進葡萄糖代謝,降低血糖水平;其他糖苷類、生物堿、甾醇類有效成分能保護胃黏膜,改善胃酸分泌,調節胃腸道運動及胃腸激素水平,還能提高免疫力,發揮抗缺氧藥理活性。因此,枳實導滯丸治療DGP能改善胃腸道動力,降低MTL、GAS水平[7]。結果顯示兩組不良反應發生率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提示枳實導滯丸治療DGP不會增加不良反應。
綜上所述,枳實導滯丸加減輔治DGP療效較好,能降低中醫證候積分,提高胃排空率,調節胃腸激素水平,安全性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