羅沙沙,盧衛忠,匡 雷,陳立谷,侯伯男,鄧 磊,曹佳慶,彭春洋,楊 敏
(重慶市中醫院骨科,重慶 400021)
踝關節扭傷常在跖屈內翻位置時發生。目前治療采用改良“RICE”原則即“POLICE”治療原則,即保護、適當負重、冰敷、加壓包扎和抬高患肢[1]。筆者用理筋手法聯合皮內針治療急性踝關節扭傷效果較好,報道如下。
共60例,均為2020年3月至2021年5月重慶市中醫院骨科門診患者,隨機分為治療組和對照組各30例,均為內翻型損傷。在治療期間治療組和對照組各有1例中途出現不適退出試驗,隨機分為兩組各29例。治療組男18例、女11例,平均年齡(22.65±2.82)歲,平均VAS評分為(7.26±1.61)分,平均AOFAS評分為(56.20±3.15)分,患肢平均踝關節腫脹度為(2.62±0.50)分。對照組男17例、女12例,平均年齡(24.56±2.29)歲,平均VAS評分為(7.31±1.57)分,平均AOFAS評分為(55.39±3.05)分,患肢平均踝關節腫脹度為(2.60±0.53)分。兩組年齡、性別、VAS評分、AOFAS評分、患足腫脹體積和比較差異均無統計學意義(P>0.05),具有可比性。
診斷標準:參照《中醫病證診斷療效標準》[2]的診斷標準。
納入標準:符合踝關節扭傷診斷,受傷時間小于24h,年齡16~65歲,自愿接受試驗配合完成治療,簽署知情同意書,能及時門診隨訪。
排除標準:不符合踝關節扭傷診斷標準,妊娠和哺乳期,伴有骨折、肌肉肌腱等軟組織完全斷裂,局部皮膚有破損或患有皮膚病,合并有心腦血管、肝、腎及造血系統等嚴重原發性內科疾患,過敏體質或對多種藥物過敏,嚴重精神疾病,正在參加或近1個月參加過其他臨床試驗影響療效判斷。
脫落標準:治療未結束而出現嚴重不良反應,必須采取緊急措施,自動放棄或加用其他治療,未按規定治療導致無法判斷療效或臨床資料有誤影響判斷療效,依從性較差,不能堅持隨訪。
治療組用理筋手法配和皮內針治療。理筋治療患肢仰臥,治療者一手托住足跟,一手握住足尖,緩慢的進行踝關節的背伸、跖屈及內外翻,然后再手掌對握內外踝,輕輕用力按壓,并由上向下理順經絡,反復進行數遍。理筋手法完成后,休息2min再進行皮內針治療。皮內針治療取陽陵泉、足臨泣、申脈、照海、丘墟、昆侖、太溪為主穴,配以阿是穴。使用規格為0.22mm×1.5mm一次性無菌撳針(蘇州市吳中區東方針灸器械廠),針尾連接有無菌脫敏膠布。局部穴位常規消毒,一手用鑷子取下皮內針并持住針尾膠布邊緣,針尖對準穴位快速刺入,刺入后輕按固定。1周治療2次,每次埋針3天,2周為一療程。
對照組用RICE治療原則,受傷后24小時內冰敷,繃帶加壓包扎固定制動3~4天,抬高患肢,4天后在疼痛減輕的情況下可適當負重行走。
兩組均治療2周,14天后觀察療效。
治療期間禁用其他影響急性踝關節扭傷癥狀的藥物或措施,包括其他理療、口服及外用藥等。
采用視覺模擬量表法-10分法(Visual Analogue Scale/Score,VAS)評定疼痛程度。
采用AOFAS踝-后足評分系統[3]對患肢進行功能評定。
參照踝關節腫脹度評分方法[4]測量腫脹度。腫脹度為患肢踝關節腫脹最明顯處與健肢相同位置測量周徑之差。關節形狀正常0分,患肢輕度腫脹、差值<0.5cm為1分,中度腫脹差值<0.5~1cm為2分,重度腫脹差值>1cm為3分。
用SPSS21.0軟件進行數據分析,計量資料以(±s)表示、用t檢驗,計數資料用χ2檢驗分析,P<0.05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顯效:踝部疼痛完全消失,踝關節活動度正常,臨床證候總積分大于70%;有效:踝部疼痛減輕,踝關節活動基本正常,且臨床證候總積分30%~70%;無效:未達到“有效”標準。
兩組治療前后踝關節疼痛VAS評分比較見表1。
表1 兩組治療前后踝關節疼痛VAS評分比較 (分,±s)

表1 兩組治療前后踝關節疼痛VAS評分比較 (分,±s)
注:與本組治療前比較,*P<0.05;與對照組治療后同期比較,△P<0.05。
組別 例 治療前 治療后7天 治療后14天治療組 29 7.26±1.61 4.01±1.54*△ 2.93±1.11*△對照組 29 7.31±1.57 6.12±0.88 3.08±1.13*
兩組治療前后腫脹度評分比較見表2。
表2 兩組治療前后腫脹度評分比較 (分,±s)

表2 兩組治療前后腫脹度評分比較 (分,±s)
注:與本組治療前比較,*P<0.05;與對照組治療后同期比較,△P<0.05。
組別 例 治療前 治療后7天 治療后14天治療組 29 2.62±0.50 1.72±0.48*△ 0.70±0.49*△對照組 29 2.60±0.53 2.14±0.57* 1.25±0.83*
兩組治療前后患肢AOFAS評分比較見表3。
表3 兩組治療前后患肢AOFAS評分比較 (分,±s )

表3 兩組治療前后患肢AOFAS評分比較 (分,±s )
注:與本組治療前比較,*P<0.05;與對照組治療后同期比較,△P<0.05。
組別 例 治療前 治療后7天治療組 29 56.20±3.15 93.01±6.49*△對照組 29 55.39±3.05 73.88±8.61*
兩組綜合療效比較見表4。

表4 兩組綜合療效比較 例(%)
踝關節又稱為距小關節是人體較為重要的負重關節,由于復雜的解剖結構,易造成不同程度的損傷,如果施治不當或不予治療,則容易發展為慢性踝關節不穩,帶來更多并發癥,影響日常生活[6]。所以有效治療急性踝關節扭傷是避免發生后期持續頑固性疼痛和關節不穩的重要手段[7]。西醫在治療本病常采用“POLICE”或“RICE”治療原則,但踝關節局部腫脹改善較慢,且遠期療效不佳。
踝關節扭傷屬中醫“傷筋”范疇。為踝關節周圍韌帶等結構“筋出槽”引起[8],《素問·五藏生成》提到“諸筋者,皆屬于節”,指出筋傷多發生在關節、骨骼附近,筋傷則會影響骨和關節的正常功能,打破“筋骨平衡”。理筋手法的“按、摩、順、擦”等能夠止痛解痙,活血化瘀、理順全是經絡的作用。相關研究也表明中醫理筋手法能夠恢復“筋出槽”的病理狀態,促進損傷后移位的結構回歸原位效果[9]。
皮內針是從《靈柩·官針》記載的十二刺法中的“浮刺”刺法逐漸發展形成的,使用時用鑷子夾住皮內針尾部,將皮內針針尖對準所選穴位快速刺入[10]。皮內針是在針灸淺刺法和針灸留針方法的基礎上的一種完美結合,在《內經·素問·皮部》中詳細記載了淺刺法和針灸留針法的起源及治療機理,書中的十二皮部理論及衛氣理論為皮內針的臨床應用奠定了理論依據[11]。《素問·皮部論》曰“凡十二經絡脈者,皮之部也”,十二經脈及其絡脈按其循行路線在體表各有其相對應的區域,劃分為十二部分,即為十二皮部。皮內針治療技術是根據腧穴理論和十二皮部理論相結合的臨床治療方法,一方面通過皮內針淺刺皮部相應穴位,調動人體體表衛氣,激活人體正氣,進一步調節臟腑氣血;另一方面通過留置皮內針,產生累積效應,讓皮內針對治療疾病持續發揮作用。皮內針還通過刺激相應皮膚區域穴位,激發并調節十二皮部與經絡臟腑氣血的表里聯系,激活體表衛氣固表以抗御外邪,從而治療疾病。同時皮內針還可以疏通十二皮部阻滯之氣,調暢氣血運行,平衡陰陽,逐漸恢復各臟腑功能活動[12-13]。皮內針針對諸多疼痛類疾病如功能性疼痛、肌肉結締組織疼痛、神經性疼痛、慢性疼痛等有較大的優勢,且具有操作簡便,方式安全,動態留針,效應積累等特征[14]。
踝環節扭傷局部多為瘀血阻滯筋絡,不通則通,其病變部位多在足三陽經所過之處,陽明經多氣多血,解溪、昆侖分別為足陽明胃經與足太陽膀胱經中“經穴”,所行為經,經氣盛行,為局部選穴,具有疏通筋絡之功,主治踝關節腫痛等下肢疾病。昆侖配照海,解溪配商丘為局部配穴又為表里經配穴,可增強通利關節之療效。足臨泣為足少陽膽經腧穴,也為八脈交會穴,丘墟為足少陽膽經腧穴,共同主治外踝腫痛,足內翻及足下垂不利。陽陵泉穴為足少陽膽筋之合穴,也為八脈交會穴之筋會,主治筋脈疼痛諸證之首選,通過遠治作用加大針刺的治療效果。阿是穴以痛為腧,可改善局部血液循環,疏經止痛。皮內針通過動態留針刺激以上穴位,共同產生疏通氣血筋絡,通痹止痛之功效。當前研究得出針刺主要是通過調節內源性阿片肽,包括內啡肽、強啡肽和腦啡肽從而達到鎮痛目的[15]。臨床研究發現皮內針在緩解疼痛、降低鎮痛藥物用量方面效果顯著[16-17]。
理筋手法聯合皮內針治療踝關節扭傷中后期有很好療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