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軍杰,李為明,李芳玲
(湖南省臨湘市中醫醫院,湖南 臨湘 414300)
粘連性囊膜炎又稱凍結肩,是肩周炎中常見類型。主要特征是無先天性肩關節紊亂的情況下,出現肩部疼痛,肩部關節僵硬及肩部主動、被動活動受限等[1]。普通人群發病率為3%~5%,而糖尿病患者高達20%[2]。目前,凍結肩的治療以物理療法為主,其中又以針灸治療占主導地位[3]。撳針治療頸椎病、關節炎、帶狀皰疹等效果較好[4]。本研究用撳針結合持續被動運動(CPM)治療早期粘連性囊膜炎效果較好,現報道如下。
共64例,均為2019年10月至2020年10月臨湘市中醫院就診患者,按隨機數字表法分為觀察組和對照組各32例。觀察組男13例,女19例;年齡36~61歲,平均(49.7±8.5)歲;病程5天~6個月,平均(3.9±1.1)個月;左肩13例,右肩19例。對照組男14例,女18例;年齡39~63歲,平均(51.2±9.4)歲;病程7天~5個月,平均(3.7±0.8)個月,左肩12例,右肩20例。兩組性別、年齡、病程及患病部位等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具有可比性。
納入標準:①西醫診斷標準參照2012年中華中醫藥學會發布的《肩關節周圍炎》[5],中醫診斷標準參照《中藥新藥臨床研究指導原則(97版)》[6];②年齡35~65歲;③單側受累,有明顯疼痛癥狀并伴有肩關節活動障礙;④前1周未使用抗炎鎮痛藥物及針灸、康復治療;⑤患者知情同意。
排除標準:①不符合納入標準;②頸源性肩周炎,肩袖損傷,或伴有骨折、脫位、關節結核等骨質破壞;③合并嚴重的系統性疾病或精神??;④畏懼針灸或對塞來昔布過敏;⑤妊娠或哺乳期。
對照組用塞來昔布膠囊和CPM治療。①塞來昔布膠囊(Pfizer Pharmaceuticals LLC生產,批號1900312)0.2g,日2次;②持續被動運動:患者取坐位或仰臥位,醫者一手將患側肩關節進行固定,另一手將患側肘關節拖住,然后對患側肩關節進行前屈、后伸、外展的被動運動,于患者疼痛可耐受的活動終末位置停留5~10s,每個方向操作10次,日1次。
觀察組用撳針和CPM治療。①撳針:取患側肩前、肩髃、肩髎、肩貞、肩井、大椎、曲池、外關、合谷、條口、阿是穴等穴位,按局部和遠端配穴原則分為2組(A組為肩髃、肩貞、肩井、曲池、合谷、阿是穴1-2個,B組為肩前、肩髎、大椎、外關、條口、阿是穴1~2個),兩組穴位隔日交替使用。患者取坐位或健側臥位,A組穴位常規消毒,取出適宜長度的撳針,撕下密封紙,刺入相應的穴位,按壓使其黏附固定。留針1天后取出撳針,取B組穴位治療,留針期間每4h按壓1次,時間約1min,每日3次,刺激程度以患者耐受為準;②CPM:操作同對照組。
兩組均6天為一療程,治療2個療程,第1個療程結束后休息1天再進行第2個療程。
VAS評分:采用視覺模擬評分法(visual analogue score,VAS)[7]評定肩部疼痛程度,0分表示無痛,10分表示難以忍受的劇烈疼痛,評分越高表示肩部疼痛程度越嚴重。
肩關節活動度(ROM):采用關節角度尺測量患者外展、前屈、后伸活動度。分別測量3次,取平均值。活動度越大表示肩關節活動功能越好。
日常生活活動能力:采用日常生活活動能力(activity of daily living,ADL)[8]評分評價生活質量,包括進食、洗澡、修飾、穿著、上廁所5個方面,每項為0、5、10分3個等級,共50分,分數越高表示生活質量越好。
用SPSS21.0統計軟件進行分析。計數資料用χ2檢驗,計量資料以(±s)表示、用t檢驗,P<0.05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根據《中藥新藥臨床研究指導原則(97版)》[6]制定。臨床痊愈:癥狀全部消失,受累肩關節活動范圍恢復正常。顯效:癥狀緩解明顯,受累肩關節活動范圍改善顯著。有效:癥狀基本緩解,受累肩關節活動范圍部分改善。無效:癥狀及受累肩關節活動范圍均沒有改善。
兩組治療前后VAS評分比較見表1。
表1 兩組治療前后VAS評分比較 (分,±s )

表1 兩組治療前后VAS評分比較 (分,±s )
注:與本組治療前比較,*P<0.05;與對照組治療后比較,△P<0.05。
組別 例 治療前 治療后觀察組 32 6.3±1.5 2.2±0.6*△對照組 32 6.1±1.2 3.4±0.9*
兩組治療前后ROM比較見表2。
表2 兩組治療前后ROM比較 (°,±s)

表2 兩組治療前后ROM比較 (°,±s)
注:與本組治療前比較,*P<0.05;與對照組治療后比較,△P<0.05。
治療后外展 前屈 后伸 外展 前屈 后伸觀察組 32 73.7±7.2 47.1±5.5 18.4±3.3 123.6±8.4①② 121.8±9.2①② 35.2±2.6①②對照組 32 72.1±7.9 46.4±4.8 19.2±4.1 108.5±8.7① 93.4±8.5① 26.7±3.9①組別 例 治療前
兩組治療前后ADL評分比較見表3。
表3 兩組治療前后ADL評分比較 (分,±s)

表3 兩組治療前后ADL評分比較 (分,±s)
注:與本組治療前比較,*P<0.05;與對照組治療后比較,△P<0.05。
組別 例 治療前 治療后觀察組 32 23.6±3.9 36.1±4.8*△對照組 32 24.3±4.1 31.9±4.3
兩組臨床療效比較見表4。

表4 兩組臨床療效比較 例(%)
本病好發于40~60歲的中老年人,其發病機制尚未十分明確,主要有炎癥反應機制、纖維化機制、神經源性炎癥機制和內分泌機制四種學說[9]。本病屬中醫“痹證”、“肩痹”、“五十肩”等范疇。為感受風寒、跌撲閃搓、勞累過度,長期側臥等原因導致肩部經絡痹阻,氣血不通而成肩痹。肩痛日久,氣運不暢,血運不通,氣血凝滯,局部筋脈、肌肉粘連,最終導致關節僵硬,活動受限。所以,治療當以理氣活血、疏通經絡為主。
《素問·痹論》載:“衛者,水谷之悍氣也……,逆其氣則病,從其氣則愈,不與風寒濕氣合,故不為痹?!敝赋鲂l氣與痹證的發生密切相關,而淺刺法通過刺激皮部,激發機體衛氣,使其暢達全身,發揮祛除外邪,活血通絡的作用?!端貑枴るx合真邪論》云“靜以久留,以氣至為故”,《靈樞·九針十二原》曰“刺之要,氣至而有效”,強調了留針是為得氣,而得氣是取效的關鍵。關于留針時間與臨床療效的關聯,王天識等[10]通過對比針刺20min與針刺40min對肩周炎疼痛程度、肩關節功能的影響,結果發現針刺40min效果更好。還有學者研究[11]表明針刺可刺激人體產生內源性嗎啡肽等鎮痛物質,提高痛閾。撳針是一種新型皮內針,而皮內針療法是淺刺法和留針法的演變發展[12]。撳針將微型針具埋置在皮下或皮內,給予微弱且長時間的持續刺激,達到激發經氣、祛除邪氣、活血止痛的目的。相對于常規針刺,撳針為動態留針,期間不受患者運動影響,還能通過按壓穴位加強刺激,累積效應,從而更好的發揮治療作用。此外,撳針還避免了反復針刺帶來的痛苦,患者的依從性更高。肩前、肩髃、肩髎、肩貞、肩井、大椎、阿是穴等均位于肩部周圍,有疏通經絡、理氣活血之用,是治療肩部疾患的常用穴,配合遠端的曲池、外關、合谷、條口,共奏祛風散寒、除濕通絡、活血止痛之功。研究指出[13],撳針可有效控制局部痛點的疼痛物質堆積,干預病變組織的體液分泌,對于閉性損傷其消腫、止痛作用明顯。CPM是常用的運動療法,已廣泛用于骨科疾病的康復治療,通過作用溫和以及時間持續的牽拉受累關節周圍組織,可改善血液供應,減輕疼痛癥狀,修復受損組織,恢復肌肉收縮力,提高關節活動度[14]。
撳針結合CPM治療早期凍結肩可協同發揮鎮痛消炎、松解粘連、改善功能的功效,產生疊加效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