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丹平,闕 明
(四川省南充市中醫醫院推拿科/ICU,四川 南充 637000)
周圍性面癱是急性非化膿性面神經炎,為營養面神經的血管受風寒、風熱或病毒感染后產生痙攣,使神經缺血、水腫、變性、受壓而出現神經機能障礙。而中醫認為周圍性面癱是顏面部絡脈空虛、衛外失固,風邪乘虛直入,致氣血痹阻,經筋失養,肌肉縱緩不收而成。如巢元方所云:“偏風口是體虛受風,風入于夾口之筋也,足陽明之筋,上夾于口,其筋偏虛,而風因乘之,使其經筋急而不調,故令口僻也。”[1-2]本病約占各類面癱的50%,任何年齡均有可能發病,多發于20~40歲人群,男女發病率相近,四季均可發病,多發于四季交替時[3-4]。我科于面癱靜止期加用梅花針叩刺取得滿意療效,現報道如下。
共133例,均為2019年3月至2021年3月我科收治患者,隨機分為對照組66例和治療組67例。對照組男36例,女30例;年齡19~84歲,平均(53.8±14.3)歲;病程1~7天,平均(3.2±2.1)天。治療組男31例,女36例;年齡:11~84歲,平均(49.1±16.4)歲;病程1~7天,平均(2.8±1.9)天。兩組一般資料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具有可比性。
診斷標準:①有受涼史或吹風史;②突然起病;③表現為患側面部表情肌癱瘓,可見額紋消失,不能皺眉蹙額,眼裂變大,不能閉合或閉合不全,鼻唇溝變淺,口角下垂,露齒口角偏向健側,鼓腮或吹口哨患側口角漏氣,食物滯留于病側齒頰之間,或同側舌前2/3味覺喪失,或患側乳突部疼痛,角膜反射、眼輪匝肌反射減退。
納入標準:①符合診斷標準;②發病時間不超過7天;③簽署知情同意書。
排除標準:①不符合診斷標準;②就診時發病時間超過7天;③中樞性面癱,手術、外傷、耳科疾病、橋小腦角、糖尿病、皰疹等病變所致的周圍面神經損傷,急性炎性多發性脫髓鞘性神經病變、腦橋小腦顱底病變、炎癥及占位性病變、腮腺炎或腮腺腫瘤、頜后化膿性淋巴結炎及麻風等累及面神經的病變,格林-巴利綜合征及其他占位性病變而引起的周圍性面癱,④妊娠期。
兩組均于面癱發展期(1~7天)取頭維、陽白、攢竹、魚腰、太陽、四白、迎香、顴髎、下關、牽正、地倉、人中、承漿、頰車、翳風、對側合谷、雙側外關、雙側列缺、雙側足三里、雙側三陰交、雙側太沖。多針淺刺,不用電針,加用TDP照射面部,留針30min。面癱靜止期(7~20天)及恢復期(20天以后)取太陽、陽白、攢竹、迎香、地倉和下關,分別于太陽和陽白、攢竹和迎香、地倉和下關電針,加用TDP照射面部,留針30min。
治療組于面癱靜止期(7~20天)加用梅花針于患側皮膚叩刺,叩至皮膚潮紅為度,隔日1次。
兩組均每日1次,10天為一療程,療程間隔2天,共治療4個療程。
痊愈:面肌運動完全正常,雙側額紋鼻唇溝等對稱,無任何不適感。顯效:面肌運動明顯好轉,閉目及鼓腮基本正常,進食無礙,但用力做表情動作時雙側面紋稍有不對稱。好轉:面肌運動好轉,但雙側面紋明顯不對稱或閉目、進食功能障礙。無效:面肌運動無明顯改善。
用SPSS 22.0統計軟件分析,計量資料以(±s)表示、用t檢驗,計數資料以(%)表示、用χ2檢驗,P<0.05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兩組臨床療效比較見表1。

表1 兩組臨床療效比較 (%)
十二經皮部與十二經脈、十二臟腑有密切關系,叩擊皮部有利于導邪外出而不傷正,疏導經絡臟腑之氣。梅花針叩刺使病變組織充血、發熱,在血管擴張的同時,改善局部血液循環,提高神經的興奮性,改善局部營養代謝,從而使神經、肌肉功能恢復,并可通過皮部-孫絡-絡脈-經脈途徑,起到調整臟腑、調和氣血、通經活絡、祛邪外出的作用[5-6]。針刺治療可以改善局部微循環,促進局部血氧含量的升高,以達到改善神經損傷的作用,而電針是針刺和電流刺激的結合,使血細胞和內皮細胞中血紅蛋白大量釋放一氧化氮(NO),可促進局部毛細血管擴張,進而可改善局部血液循環,促進組織再生,緩解肌肉痙攣,達到鎮痛、消炎的效果,從而改善癥狀[7]。
臨床發現,面癱急性期面神經處于水腫階段,治療應以消神經水腫為主,針刺時應多針淺刺;面癱靜止期治療應以刺激神經恢復為主,因此,在面癱靜止期加用梅花針叩刺面部以改善局部血液循環,提高神經興奮性,以促進神經恢復。
面癱靜止期加用梅花針叩刺治療療效較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