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隨著市場經濟、城市化進程不斷發展,農村人口的轉移是社會發展的趨勢,在農村人口向現代化城市遷移的過程中,現代化都市被他們帶回鄉村,在一定程度上有利于民俗文化的傳承與創新。實現安徽花鼓燈的保護與傳承,對于花鼓燈藝術以及民俗文化的發展具有重要的意義,但當前我國花鼓燈文化的傳承與發展仍存在著一定的問題,花鼓燈文化根基遭到破壞,文化神韻逐漸喪失;傳承人年齡老化,傳承主體出現斷層;年輕人對花鼓燈認識不足,尚未形成專業化的人才隊伍;演出方式過于傳統,商業演出發展受限。本文對花鼓燈的傳承渠道與傳承特點進行了緊密分析,指明當前我國傳統花鼓燈的保護與發展的現狀,從而針對性地提出非遺視角下安徽花鼓燈的保護與傳承工作的建議。
【關鍵詞】非遺舞蹈;漢民族舞蹈;花鼓燈;民族工藝;文化遺產
【中圖分類號】J722.22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7-4198(2021)01-057-03
【本文著錄格式】吳尚.非遺視角下安徽花鼓燈的保護與傳承探討[J].中國民族博覽,2021,01(01):57-59.
一、安徽花鼓燈的存在價值及傳承渠道和特點
(一)安徽花鼓燈的存在價值
第一,安徽花鼓燈的存在具有科學價值。花鼓燈是安徽淮河流域人民生產生活發展的重要產物,花鼓燈文化具有400多個詞匯和豐富的舞步,有效實現了動與靜、放與收的緊密結合。花鼓燈文化中身體曲線的變化以及身體在空中的站位,不僅具有審美價值,也具有科學價值。例如,花鼓燈舞蹈中的“三掉彎”充分體現了東方傳統舞蹈美學觀念。
第二,安徽花鼓燈的存在具有歷史價值。安徽花鼓燈作為獨具特色的民俗文化,以舞蹈和民歌的形式展示了淮河流域人民生產生活的狀態和重大歷史事件。例如,舞蹈《小花場》展示了農村青年的友情和愛情故事。花鼓燈文化中的歌曲小調與舞蹈是淮河流域社會歷史變遷的重要展示,對研究中華民族民間歌舞藝術具有重要的歷史價值。
第三,安徽花鼓燈的存在具有文化藝術價值。花鼓燈是一種以燈舞蹈和音樂為主要表現形式的民俗文化,具有獨特的文化藝術價值。首先,花鼓燈的鑼鼓具有強節奏、技法豐富的特點;其次,花鼓燈歌的歌詞具有文學性,同時兼具地域性,容易為人民群眾喜愛和接受。
(二)安徽花鼓燈的傳承渠道和特點
首先,安徽花鼓燈的傳承渠道。在現代社會,花鼓燈的傳承仍以口傳身授為主,建立在血緣、家庭關系之上,以花鼓燈班傳承和訓練基地作為輔助的傳承形式。例如,在蚌埠“馮派”花鼓燈的傳承中,具有明顯的家族性,幾代人口傳身授,吸取各家之長,形成“馮派”的藝術特色。此外,燈班也是傳承的重要渠道。例如,在馮嘴子村中,采取師傅教徒弟的燈班形式,遵循自由報名、擇優錄取的原則,是一種比較傳統的傳承方式,更具穩定性,有利于花鼓燈精神的傳承。
其次,安徽花鼓燈的傳承特點。第一,群眾性。安徽花鼓燈的演出通常選擇大型場地,觀眾可以有效地融入演員的表演之中,增進了群眾與演員之間的情感交流,提升了演員與群眾之間的互動性和表演藝術效果。同時,花鼓燈的表演往往與人民群眾追求良好生活品質的精神活動相關,規模較大,具有較高的開放性水平,使得花鼓燈文化具有較好的群眾基礎。第二,創新性。花鼓燈文化的創新性主要包括在音樂上的創新和表演創新。在花鼓燈音樂創新中,唱詞的選擇往往符合大眾的審美需求。鑼鼓是花鼓燈文化表演者的重要角色,能為表演烘托氣氛,增添了花鼓燈表演的色彩。
二、安徽花鼓燈藝術傳承與保護現狀
(一)花鼓燈文化根基遭到破壞,文化神韻逐漸喪失
首先,花鼓燈的文化根基遭到了破壞。花鼓燈文化是中國農耕文化發展的產物,根植于鄉村。傳統的農村閉塞的生活狀態,在一定程度上有利于完整地保留花鼓燈文化,使其避免遭受過多外來的沖擊。
但在現代社會飛速發展的背景下,鄉村人口流動的日益頻繁以及生活方式的改變,使得花鼓燈文化的根基受到了巨大的沖擊。隨著鄉村現代化進程的日益加快,新媒體逐漸成為農村居民日常精神活動的主流選擇,逐漸脫離了花鼓燈文化的藝術體驗活動,同時,鄉村生態環境的變化,嚴重動搖了花鼓的文化根基。
其次,花鼓燈文化神韻逐步消失。民俗文化在政府大力推動非物質文化遺產發展下有了初步的發展,但在民俗文化回歸群眾日常生活中,卻喪失了傳統的花鼓燈文化神韻,而民俗文化所蘊含的文化底蘊卻是民俗文化傳承的核心。花鼓燈文化具有顯著的淮河流域地區特性,但隨著時代的發展,其傳統的依靠土地廟、打谷場等環境發生了巨大的改變,原始鄉村生態部落消失。
(二)傳承人年齡老化,傳承主體出現斷層
首先,傳承人面臨老齡化、貧困化的困境。花鼓燈文化的傳承多數以血緣關系為主,以家庭傳承為主要形式,傳統的花鼓燈文化傳承人年事已高,精力以及體力無法支撐花鼓燈的外出表演。同時,一般花鼓燈文化的傳承人在教授弟子時是免費的,存在諸多的經濟問題,面臨貧困化的艱難處境。
其次,花鼓燈文化的傳承主體存在斷層的情況。隨著經濟的發展,越來越多的農村人想要去外面的世界見識更大的場面,逐漸忽視了花鼓燈文化的藝術價值。越來越多的人從農村走向城市,使得農村花鼓燈文化傳承的人才流失嚴重。同時,在外務工的人面臨較大的生活壓力,缺少練習花鼓燈的有效時間,導致其技藝和技巧水平逐漸降低,花鼓燈文化傳承的人才日益匱乏。
(三)年輕人對花鼓燈認識不足,尚未形成專業化的人才隊伍
首先,年輕一代對花鼓燈文化的認知較為薄弱。現代信息技術的廣泛發展,使得年輕一代接觸新事物的途徑更加豐富,接受新事物的速度也越來越快,對于流行音樂與現代舞等具有更高的追求,逐漸減弱了對花鼓燈文化的關注,導致年輕人對花鼓燈文化的認知較為薄弱,也就無法采取實際行動進行花鼓燈文化的傳承。
其次,尚未形成花鼓燈文化保護與傳承的專業隊伍。花鼓燈文化保護與傳承的隊伍既需要引領花鼓燈的領軍人物,也需要能推動花鼓燈文化傳承的中堅力量。當前,花鼓燈文化的發展中,雖然成立了相關的戲劇院,但人才基礎較為薄弱,沒有建立專業的研究機構,缺少專業的花鼓燈文化研究人才。
(四)演出方式過于傳統,商業演出發展受限
首先,花鼓燈的演出方式過于傳統,缺乏廣泛的城市受眾。當前,花鼓燈的主要演出地點在農村,通常出現在婚、喪、嫁、娶等特定的場合,在表演模式上,以舞蹈、唱腔、唱詞、鑼鼓為主要形式,難以吸引群眾的注意力。同時,花鼓燈文化在城市的基礎較為薄弱,傳統的演出方式無法提升城市群眾對花鼓燈文化的關注度。
其次,尚未形成規模化的商業演出。當前,花鼓燈的演出模式以基層慰問演出和大型活動的表演為主,但商業形成獨特的規模化的演出模式,不利于花鼓燈文化的交流。同時,缺少花鼓燈文化的藝術精品,無法形成一定的影響力,在一定程度上制約了花鼓燈的保護與傳承。
三、安徽花鼓燈的保護與傳承的對策
(一)增強花鼓燈的保護與開發理念,豐富花鼓燈的藝術內涵
首先,應加大對花鼓燈原始生態環境的開發力度。花鼓燈文化根植于中華民族幾千年來的農耕文明,具有鮮明的農耕文化特色與中華民族特性。實現對花鼓燈文化的保護與傳承,必須強化對花鼓燈原始生態環境的保護力度,在保護的基礎上實現對其原生土壤的開發,充分發掘花鼓燈文化的民俗內涵。第一,在花鼓燈文化誕生的農村地區,可以確立花鼓燈文化保護區,將具有豐富經驗的花鼓燈的老藝人組織在一起,定期舉辦大型表演活動。在活動中通過花鼓燈老藝人的表演,讓人們切實體會到花鼓燈文化產生的時代背景以及它的生存環境與現實狀態。第二,在花鼓燈文化保護區內,應將與花鼓燈相關的各類文化遺產、建筑等進行保存與維護,創造一個良好的非物質文化環境。第三,根據幾千年來花鼓燈文化發展的規律,推動花鼓燈文化的改革與創新,在花鼓燈文化的原始生態環境的熏陶下,積極保留花鼓燈文化的傳統風格,實現花鼓燈文化的創新性發展。
其次,開發新的演出模式,創新花鼓燈藝術。第一,花鼓燈是淮河流域獨特的一種藝術形式,可以借助花鼓燈藝術的地域特性,將其與旅游業的發展緊密結合在一起,形成特色的花鼓燈文化品牌。借助其他城市的特色演出模式,例如杭州西湖的《印象西湖》、桂林的《印象劉三姐》等,形成對花鼓燈的演出模式的創新性發展,通過開展主題公園演出以及全國巡演等方式,強化對花鼓燈文化的包裝,打造獨具特色的藝術精品。同時,在保護花鼓燈文化的傳統風格時,要注重實現花鼓燈文化內涵的創新性發展,包括音樂、舞蹈、劇目等方面,使得花鼓燈的藝術性更加符合當代人民群眾的需求。
(二)拓展花鼓燈文化傳承渠道,完善花鼓燈文化的傳承機制
首先,加強對老一輩花鼓燈藝人的保護,加大對傳承人的培養力度。老藝人是花鼓燈文化傳承的重要載體,但民間傳承花鼓燈文化的老藝人的生存狀況并不樂觀,著名的老花鼓燈藝術家逐漸減少,且在世的藝術家年齡過大,身體狀況無法支撐花鼓燈文化的傳承,嚴重制約了花鼓燈文化的進一步發展。因此,要強化對花鼓燈文化傳承人的培養力度。根據當前民俗文化發展的趨勢,掌握花鼓燈文化發展的具體方向,針對性地尋找一批新的花鼓燈文化傳承人,開展廣泛性的花鼓燈文化傳承活動,完善花鼓燈文化的傳承條件,提高花鼓燈文化傳承人的社會地位。同時,在確定了花鼓燈文化不同流派的傳承人后,要完善對傳承人的保護機制,在社會上形成關于花鼓燈文化傳承的積極有效的輿論環境。
其次,完善花鼓燈文化傳承人的資助機制。當前,花鼓燈文化傳承人多數生活在農村,缺少充足的固定收入,為了維持正常的生活,往往缺少文化傳承的動力。而隨著傳承人年齡的不斷增長,雖然國家在一定程度上給予傳承人補助,但力度較小,無法保持傳承的連續性。作為政府,在形成完善的傳承人補貼機制的基礎上,要強化老藝人的醫保機制,采取制度保障與經濟資助相結合的方式,解決老藝人花鼓燈傳承的后顧之憂。
(三)借助高校文化傳承的優勢,打造專業的花鼓燈文化發展團隊
首先,充分發揮高校優勢,促進花鼓燈文化傳承。民俗文化的繼承與發展在一定程度上需要高校教育的積極參與,高校教育通常情況下具有民俗文化課、人才培養等多方面的功能,是實現花鼓燈文化傳承的主要陣地。花鼓燈文化根植于淮河流域,是安徽省民俗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實現花鼓燈文化的傳承與發展,必須滿足安徽省的地方特色,使其具有本土化和地方性的特征。而地方高等院校作為傳承優秀民俗文化的重要載體,可以將花鼓燈文化與高等院校教學體系進行融合,在相關的藝術專業中,開設有關的花鼓燈文化的各類表演課程,增強學生對于花鼓燈文化的認識,將花鼓燈文化的學習與地方服務緊密結合,實現花鼓燈理論基礎與實踐能力的完美融合。在完成對高校學生花鼓燈文化的培養后,讓學生參與到花鼓燈文化教育工作中,尤其是針對中小學生,為實現花鼓燈文化的保護與傳承奠定人才基礎。
其次,打造花鼓燈文化發展的專業團隊。專業團隊通常具有較強的專業性與綜合實力,是實現花鼓燈文化保護與傳承的重要保障。一支專業團隊的建立,在團隊人員的選擇上應具有合理性,不同年齡的參與者占有相應的比例,每一部分人都不宜過多或過少。老藝人一般具有豐富的經驗與精湛的技術,他們是專業團隊建設的根基;花鼓燈文化的演出需要一定的舞蹈、音樂制作人才,這部分人員是實現花鼓燈文化演出順利開展的關鍵。此外,中堅力量是實現花鼓燈文化保護與傳承的核心,他們通常具有系統性與專業性,可以有效促進花鼓燈文化傳承與發展。譬如,安徽省鳳臺縣培養了一支專業的花鼓燈民間藝術團,他們具有很強的專業性,將花鼓燈傳統民俗文化在世界范圍內進行文化交流,極大地提升了花鼓燈文化的知名度。
(四)借助互聯網技術,實現花鼓燈的保護與傳承
首先,借助網絡技術,開發網絡社交互動機制。民俗文化的傳播無法離開現代網絡平臺的助力,如何通過網絡平臺形成積極有效的互動形式,是花鼓燈文化發展的重要關注點。在“互聯網+”的背景下,花鼓燈文化的傳播不能僅僅是圖文、視頻的傳達,建立民眾與花鼓燈文化良好的互動機制,才能有利于民眾了解花鼓燈文化的深刻內涵。因此,要拓寬花鼓燈文化在社交平臺的宣傳維度,借助快手、抖音等形式,形成大眾與花鼓燈文化的良性互動。
其次,借助互聯網平臺,收集民間終端反饋信息。民俗文化的傳播,是否得到了人民群眾的認可,是否獲得了更多團體的支持與幫助,是終端反饋信息的重要組成部分。在社交平臺上,實現花鼓燈文化與人民群眾的有效互動,堅持網絡資源的動態化管理,才能吸引更多的人加入到花鼓燈之中,促進花鼓燈文化在民間的傳播。同時,有利于相關部門及時有效地獲取群眾對花鼓燈文化的看法、意見,并依此進行針對性的改進,更好地促進花鼓燈文化的傳承與發展。
四、結論
花鼓燈文化是一種產生于淮河流域,集歌、舞、樂于一體的藝術,是當代民俗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實現花鼓燈文化的保護與發展,對于豐富中華民族民俗文化,實現淮河流域文化的創新性發展具有重要意義。實現花鼓燈文化的保護與傳承,要增強花鼓燈的保護與開發理念,豐富花鼓燈的藝術內涵;拓展花鼓燈文化傳承渠道,完善花鼓燈文化的傳承機制;借助高校文化傳承的優勢,打造專業的花鼓燈文化發展團隊;借助互聯網技術,實現花鼓燈的保護與傳承。
參考文獻:
[1]張靜嘉.基于“互聯網+”的非物質文化遺產安徽花鼓燈的歷史起源及其傳承保護[J].山東農業工程學院學報,2019,36(12):86-87.
[2]張懷敏,徐峰.淮河流域民俗體育花鼓燈發展的現實問題和建設路徑[J].皖西學院學報,2020,36(4):137-140.
[3]趙東勇,徐峰.景觀體育視角下地方非物質文化遺產產業化發展研究——以蚌埠花鼓燈產業開發為例[J].宿州學院學報,2019,34(10):6-10.
作者簡介:吳尚(1985-),男,漢族,安徽蚌埠人,大專學歷,安徽省花鼓燈歌舞劇院有限責任公司演出科長,研究方向為舞蹈表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