許佳 莊菁菁 鐘雪如 趙峰
【摘要】隨著現代化進程的加快,畬族傳統文化正逐步走向衰退、變異、甚至消亡,作為畬族文化重要標志之一的畬族歌言也受到了強烈的沖擊。據調查,當前畬族歌言的傳承正處于瀕危狀態,除了多方面的因素之外,與畬民們對本民族傳統文化缺乏自信心不無關系。為了保護畬族文化的傳承和發展,我們可以通過深入挖掘畬歌的美育價值來重塑畬民的民族自信心,從根本上喚起廣大畬民熱愛自己民族文化的信心,自覺地保護和傳承本民族的文化。
【關鍵詞】畬歌;美育價值;民族自信;閩東;美學文獻
【中圖分類號】J616.3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7-4198(2021)01-084-03
【本文著錄格式】許佳,莊菁菁,鐘雪如,趙峰.挖掘畬歌的美育價值,重塑畬民的民族自信心[J].中國民族博覽,2021,01(01):84-86.
基金項目:2019年國家級大學生創新創業項目“挖掘畬歌美育價值,重塑畬民的民族自信心”(項目編號:201910398012)。
引言
眾所周知,傳統文化是維系一個民族生存和發展的精神紐帶,而傳統文化又是中華文化的瑰寶、中華民族的驕傲,我們應繼承并弘揚我們民族優秀的傳統文化,樹立民族自信心。文化自信是保護本民族文化的重要前提,提高各民族人民對本民族文化的自信心成為我們保護民族文化的出發點。
閩東是福建省主要的畬族聚居地,蘊含著畬族深厚的歷史文化。畬族是一個沒有自己民族文字的少數民族,他們將民族的文化融入畬歌并通過口耳相傳的方式沿襲本民族的文化。畬歌承載著畬族的文化,是畬族人民的智慧結晶,也是優秀民族傳統文化中的典型代表。但近年來,人們更注重物質上的追求而忽略了精神上的追求。畬歌逐漸被淡忘,畬民在一定程度上失去了對本民族的認同感。因此,挖掘畬歌的美育價值,讓畬民們重新認識自己優秀的民族文化,提高畬民的民族自信心成了我們急不可待的責任。
一、畬歌概述
畬歌作為畬民最主要的口頭文學,在畬民的生活中起著舉足輕重的作用,它成為畬民用來傳遞本民族思想感情、傳承本民族文化的載體,在畬族文化中占據一席之地。畬歌根據其自身不同的性質有不同的分類[1]。比如歷史歌、故事歌、情歌、勞動歌、謎語歌、雜歌,以及新中國成立以后的解放歌等。畬歌的內容多源于生活,因此它的內容豐富而不乏味、寓意深刻而不晦澀。在日常生活中,畬民們常以歌交友、以歌迎客、以歌慶賀、以歌說事、以歌休閑、以歌陳情。在長期的演唱實踐中,畬歌逐漸形成了其獨特的風格,但其形式不盡相同。畬歌講究押韻,因此會加入哩、勒、羅、啊等假音,唱起來朗朗上口。唱歌的形式有獨唱、對唱、齊唱,或許是畬歌自帶音韻美,所以很少伴有樂器。[2]
二、畬歌的美育價值
各民族文化都具有各自的特性,畬族文化也是如此。根據畬歌自身的特性,我們對其美育價值進行了剖析。通過閱覽畬歌美學價值的相關理論研究、切身體驗畬歌美與結合畬民相關的畬歌美育價值認識,我們總結以下幾點:
(一)美學價值
1.以歌達意,源于生活的自然美
閩東畬族民歌體裁多樣,內容寬泛,具有別樣的韻味。而歌曲的內容也是包羅了閩東畬民生活的各個方面,有勞動歌、家教歌、婚戀歌等。或許是歌曲取自生活的緣故,畬歌的歌詞淳樸自然、通俗易懂,無不體現了閩東畬族民歌的自然美。比如在畬族的婚俗中,畬歌滲透在婚禮的每一項流程中。男方在走向女方的路上唱《度親歌》,女方在路上堆柴攔路唱《攔路歌》,男方將禮物交給女方時唱《交禮歌》,女方請男方換鞋唱《脫草鞋洗腳歌》, 酒席中唱《敬酒歌》[3]等。
2.用詞講究,注重格律的音韻美
閩東畬族民歌的歌詞雖然簡單易懂,但歌詞非常的講究。畬族民歌的句首常帶有一些襯詞,如“哩”“羅”“啊”等,這是畬民們為其注入了中國特有的詩詞格律美。其目的是為了在更好地抒發內心情感的同時使得歌曲押韻,與我國古詩詞中的“兮”有著相同的作用和美感。[4]
3.形式規整,節奏勻稱的曲調美
閩東地區以山地為主,因此其民歌也多稱之為山歌。經過長期的演唱實踐,形成特有的唱法——委婉抒情、剛柔并濟、和諧統一。在這三面環山的生態環境下,其音調主要以高亢激昂的形式呈現,而不同地區又有不同的曲調。閩東地區主要有福鼎商調、霞浦商調、福寧調區和羅連商調。如福鼎調區屬五聲商調式;霞浦商調屬商調式。它們大多數形式規整,節奏相對勻稱具有曲調美。[4]
(二)教育價值
畬族沒有專屬的本民族文字,以歌代教成了畬民實施教育的一種途徑。畬歌的內容多取自生活,小畬民們通過學畬歌接受民族文化、學習生產生活的各種技能以及各種社會禮儀和交際方式。如畬歌中的家教歌則是對畬民傳統道德和社交禮儀的教化,而勞作歌則幫助年輕人在潛移默化中學習和熟練運用農耕技巧。[5]可見,畬歌在德育、智育、勞動教育、美育等方面都有一席之地。
1.德育
音樂不僅能讓人們得到精神上的滿足,還對人的品格發展起作用。同理,畬歌不僅有助于豐富畬民們的精神世界,其中蘊含的良好品德也是值得畬民們學習的。畬族是個沒有本民族文字的民族,畬民們常以歌達意,在畬歌歌詞的選擇上十分講究,多選用積極向上、對生活美好祝愿、教世人良好品德的詞句。如勸誡歌《勸郎》,其中就告訴人們孝敬父母、夫妻恩愛、切莫偷盜等道理,若能日日傳唱,小畬民們的品德教育也能事半功倍。正如《論語·泰伯》有言,子曰:興于《詩》,立于禮,成于樂。成于樂,即在音樂的熏陶下完善人格。可見,德育是一個慢慢熏陶的過程。
2.智育
據調查,學習文化的需要是畬歌形成的因素之一。早前因為條件的限制,畬民們不能受到正規的文化教育,但現在的畬歌卻能為畬民的學習提供一定的幫助。回到畬歌中,我們可以發現畬歌中既有改編的章回小說或評話的小說歌,如《白蛇傳》《梁祝》等,又有民族英雄事跡、敘述各朝代歷史的長篇敘事史歌,如《高黃歌》《末朝歌》等,還有節氣歌,如《讀書歌》《節氣歌》《十二月歌》等。因此,在畬民們無法受到正規文化教育的時期將知識編進畬歌中,畬民們在傳唱畬歌的同時,也是一種文化知識的學習過程。通過學唱畬歌不僅能提高學習的趣味性,更有助于文化知識的記憶。
3.勞動教育
學唱畬歌不僅有助于培養畬民的品德教育,而且有助于培養畬民的智育,也有助于培養學生的勞動教育。畬民們在進行生產勞動時常即興而發,創作出與當下勞動相關的歌詞,再即興哼曲編成具有勞動色彩的歌曲。在了解畬歌的過程中,我們了解到畬民多將耕作經驗寫入歌中,如《時辰歌》等。在學唱過程中學習到勞動技巧,在實踐中也能更加得心應手。
4.美育
在學習畬歌的過程中,畬民不僅能學到農耕知識、禮儀與傳統道德,還能夠充分感受到現實美和藝術美并正確理解和欣賞它們的知識與能力。在長期的聽唱結合中,還能培養和發展畬民創造美的才能和興趣。
由于畬歌內容多來源于生活,這促使畬民將思想與實際生活、情緒體驗、藝術相結合,培養了畬民美化生活的習慣。在生活勞動中傳唱畬歌,不僅為勞動生活增添了一絲樂趣,還可以讓畬民解畬歌中的含義,做到德智體美勞全面發展。
三、挖掘畬歌美育價值的途徑
各大網站上關于民族文化傳承的文獻很多,但對于民族文化中蘊含的美育價值的論文卻寥寥可數,這也為我們挖掘畬歌的美育價值帶來困難。幸而,本校多名老師長期致力于畬族歌言的收集與整理,發表多篇論文,提供大量書籍資料,為我們前期知識的儲備提供了保障。且本校的語言與文化學院開設有畬歌班,為實踐考察提供便利條件。我們主要采用了以下幾種方式挖掘畬族民歌中的美育價值:一是通過觀看相關節目,切身感受畬歌的美,并與畬歌文化研究員進行細致探討;二是通過問卷和訪談,探索、調查并挖掘畬民心中的畬歌的美育價值;三是通過研讀畬歌美學價值的相關理論研究補充和完善對畬歌美育價值的認識。
(一)觀看畬歌節目
隨著科學技術的發展,網絡媒體日新月異,21世紀已然成為一個數字虛擬的時代。我們可以運用現代科技手段,對畬族現存僅有的山歌原始資料進行音像、視頻的編輯保存。[5]帶著對畬族歌言強烈的好奇心,我們深入了解了畬歌中所蘊含的精神內容,觀看了一系列畬歌節目。在了解畬歌時,我們知道了畬族歌曲可以根據不同的題材分為7大類:主要是歷史歌、故事歌、情歌、勞動歌、謎語歌、雜歌及時政歌。它們有的揭示了畬族人民從古至今的社會生活形態;有的反映了一定歷史時期畬族人民的思想情感;有的弘揚了畬族人民揚善棄惡的道德品質;而有的則表達了畬族人民對幸福生活的追求與向往。
在觀看畬歌相關節目中,令我印象最深刻的便是在福建省第十三屆省運會上福安市畬歌協會的歌手們所唱的《山哈生來愛唱歌》,我被那原生態,充滿大自然氣息的畬歌所深深吸引。尤其是當切身觀看畬歌傳唱時,你能更深刻地領會其中的美。畬族山歌與都市中的流行歌曲不同,在它高亢的歌聲中又帶著一絲平靜,在它平靜的聲音背后,又給人一種大自然的生生不息與畬民的頑強拼搏。它不僅給人一種自信與豪爽的感受,還能在和氣中帶給人們心靈的寄托。到達畬鄉,你便可以感受到畬歌與畬民的生活是形影不離的。即使處于繁忙的農事作業中,畬民們也會采用唱畬歌、對畬歌的方式來消解疲倦,豐富農事作業。每當畬民心情愉悅時,畬歌更是信手拈來,一哼一唱、一音一律無不表達著自己的快樂心情和對美好生活的憧憬。
(二)問卷和訪談
在查閱文獻的基礎上,我們選取了生活在寧德市內城市、城鎮和農村的畬民為研究對象,深入畬鄉,實地考察畬歌在畬民中傳承的現狀并探索畬民認識畬歌美、感受畬歌美、創作畬歌的能力與興趣。從整理的問卷和訪談中,我們發現,由于近年來畬民外出務工的數量增多,畬民在歌言上的學習逐漸減少。但對于畬民而言,仍將畬歌視為畬族傳統文化中不可缺失的一部分。多數畬民認為,畬歌是畬族文化的精髓和代表,是畬族歷史的積淀。它不僅能培養畬民的審美能力,還能培養畬民感受現實美即感受自然界美的能力與創造現實美和藝術美的才能和興趣。通過走訪,大部分畬民對如何弘揚畬歌有自己的獨特想法。比如,可以在當地的學校開設幾堂畬歌課,讓年輕一代多多接觸本民族的優秀文化,體會畬歌的美學價值;也可以在村里多舉辦幾次畬歌晚會,喚起老一輩人對畬歌的情懷等。
(三)閱覽畬歌美學價值的相關文獻
本校多名教師長期進行畬族歌言的收集整理,并發表了數篇論文,如教育與藝術學院的趙峰老師與王育紅老師,他們為我們探索畬歌的美育價值提供了基礎保障。根據已有的畬族歌曲美學教育性文獻研究,我們發現,閩東畬族民歌具有歌詞美、曲調美、唱腔美和歌唱形式美等美學特點。在歌詞上,加入了大量襯詞,使得畬族歌曲富有格律并且押韻,呈現出簡單、直白、自然的風格。在曲調上,有獨特的節奏,其中蘊含了畬族特有的精神價值,充分體現了畬族文化的獨特性。[6]如《高皇歌》是一首長達三四百句的七言史詩,每句的末尾都含有韻腳,如“西、行、姓”等。它反映了畬族的原始宗教信仰和圖騰崇拜,蘊含著畬民祈福畬族子孫,世世代代興旺發達、榮華富貴的心愿。
四、重塑畬民民族自信心的途徑及啟示
畬族民族文化的延續和創新是借助畬歌來實現的,但現如今,不少畬民在一定程度上失去了對本民族文化的認同感。而文化又是一個民族的靈魂,失去了靈魂就相當于失去了生命。文化越來越成為民族凝聚力和創造力的重要源泉,越來越成為綜合國力競爭的重要因素。那么,我們該如何幫助畬民重塑他們對本民族的自信心呢?
根據上文所述,我們可以知道畬歌不僅具有美學特點,還有巨大的教育價值。這就啟示著我們,不妨將畬歌融入到教育教學中,幫助小畬民們在學習必需知識的同時潛移默化地感受畬歌美。除此之外,學校可以舉辦畬歌美學系列活動,邀請家長一同參與,讓小畬民們能學以致用,同時加深對畬歌的認同感,重塑民族自信心。在美學價值的教育教學中,學校可以吸取各個地區優秀的美學教育方法,比如,可以開設畬族音樂文化課, 使其通過學習唱畬歌直接地影響本民族年青一代;在此基礎上,學校甚至可以組織教師引導學生們嘗試根據自己的想法唱演畬歌,以此提高孩子們對畬歌的學習興趣,不斷了解本民族的音樂文化,增強本民族的文化自豪感。[8]讓畬歌的審美價值在寧德部分地區得到大發展,從而逐漸擴展至寧德全市,一步一步培養和提高閩東地區畬民對畬歌民族自信心。其次,畬鄉有關政府人員應多次對畬歌美育價值進行宣傳并舉辦相關活動,鼓勵畬民們多參加國家、政府、社會舉辦的傳統文化節日,進一步感受畬歌的內在美,傳播畬歌的文化內涵。總而言之,在當下,相關人士應該讓畬歌走進畬族學校的課堂與民間活動,通過普及畬歌,幫助畬民再次領略畬歌蘊含的美育價值,從而提高對畬族文化的自信心。重塑畬民民族自信心或許需要很長的一段時間,但只要用心體會畬歌的美育價值,盡心將畬歌的美育價值融入到畬民們的生活中,我們相信,畬民對畬歌及畬歌的美育價值的認同感會在一天天的環境熏陶中蘇醒、壯大。
畬歌是我國優秀傳統文化的典范,其具有較高的文學價值。面對優秀文化,我們應該給予重視并加大保護力度。在挖掘畬歌的美育價值時,小組成員被畬歌特有的美所吸引,為畬歌蘊含的美學價值所驚嘆。但同時,成員也深刻感受到關于畬歌美育價值研究市場的狹小和文獻的稀缺。為此,衷心希望將來有更多有心之士能投入畬歌美育價值的研究中,幫助畬民重塑民族自信心,創新和發揚畬歌文化。
參考文獻:
[1]王育紅.美學視角下的閩東畬族民歌[J].音樂創作,2018(10):145.
[2]洪艷.畬族民歌演唱藝術研究[D].上海:上海音樂學院,2012:11.
[3]張星.畬族民歌的文化背景與傳承對策[J].黑龍江教育學院學報,2014,33(6):148-150.
[4]雷佳榕.新形勢下畬族民歌傳承與創新發展探析——以閩東畬族聚居區為例[J].音樂創作,2016(7):144-145.
[5]靳瑛.山歌的生存現狀與傳承——以潮州鳳凰山畬族為個案[J].首都師范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10(4):128-131.
[6]謝愛國.畬歌在歷史上的功能[J].寧德師專學報,2011(3).
[7]梅玉倩.“互聯網+”背景下畬族音樂文化的保護與傳承[J].藝術教育,2018(17):58-59.
[8]徐巧紅.“延平畬歌”的音樂特點及其傳承發展[J].北方音樂,2018,38(13):33,47.
作者簡介:鐘雪如,寧德師范學院教育與藝術學院2017級小學教育專業學生;許佳,寧德師范學院教育與藝術學院2017級小學教育專業學生;莊菁菁,寧德師范學院教育與藝術學院2017級小學教育專業學生;趙峰,寧德師范學院語言與文化學院教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