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皖南花鼓戲是一種中國傳統戲劇藝術,由于其是一種具有綜合性的民間戲曲音樂形式,因而包含了文學、音樂、舞蹈、武術等多種技藝。就文化特征而言,它體現了皖南這一地區豐富多彩的民間藝術形式和文化特征。在傳承和保護這一民間藝術形式的同時,將其與旅游業結合起來。皖南地區地域廣闊,旅游資源非常豐富,這無疑給皖南花鼓戲參與旅游、加入旅游行業,提供了重要條件,使其變成旅游的重要內容。旅游業可以給民間藝術表演展現其風貌的機會,同樣也能宣傳傳統文化。相反,民間藝術也可以反作用于旅游業,兩者相輔相成,互相作為彼此的補充。
【關鍵詞】花鼓戲;民間戲曲;傳承與保護;文化市場;地方戲曲
【中圖分類號】J825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7-4198(2021)01-117-03
【本文著錄格式】韓金坤.論皖南花鼓戲的發展與保護[J].中國民族博覽,2021,01(01):117-119.
安徽的戲曲聲腔與劇種都比較豐富。經過反復調查與研究,劇種共有23個。[1]皖南地區有一種本土的地方小戲,即花鼓戲。皖南花鼓戲是一種中國傳統戲劇藝術,由于其是一種具有綜合性的民間戲曲音樂形式,因而包含了文學、音樂、舞蹈、武術等多種技藝。安徽花鼓戲最早在19世紀中葉以后形成,歷經100多年的歷史,在當地具有很強的影響力。在它形成過程中,皖南花鼓戲汲取了當地民間音樂的眾多元素。皖南花鼓戲是花鼓戲的一個分支,是南方地區花鼓戲的重要組成部分,在分析與研究皖南花鼓戲的同時,應當怎樣讓老一輩藝人的花鼓精髓更好地傳承下去,為了使其在日新月異發展的今天立于不敗之地,這就需要引起我們的高度重視。
一、皖南花鼓戲起源
百年前,湖北東路花鼓調與河南的曲子, 隨著移民流入皖南,先后與皖南地區的民間歌舞合流演唱,后又受到徽劇、京劇等劇種的藝術影響, 逐漸發展進化而成的一個富有濃郁鄉土氣息的劇種。[2]在歷史上,皖南花鼓戲的起源與清末的太平天國運動有很大的關系。由于太平天國的規模巨大,整個過程席卷了南方大片區域,這客觀促成了大量的人口遷徙。在當時,皖南地區是重要的戰場,其社會經濟遭到了戰爭的嚴重破壞,形成了大量的無人區。為了恢復這些地區的經濟,清政府在各地號召并建立了眾多政府機構,號召各地農民搬遷到這些地方進行農業生產活動。隨著各個地方的人匯集而來墾荒種田,又尤其以湖南、湖北地區的農民居多,同時還有很多湘軍士兵也參與到其中。太平天國戰后,在蘇浙皖三省地方政府的招徠下,大批兩湖移民遷入本區, 不僅緩解了當時勞動力短缺的困窘局面,促進了荒地的墾辟和經濟的恢復, 而且促進了區域間生產經驗、技術及文化的交流。[3]這使得皖南地區帶來了很多湖南、湖北、河南等其他地區的文化現象,與皖南地區民間藝術互相影響,后來又受到其他戲曲的影響,逐漸形成了皖南花鼓戲。
皖南花鼓戲的淵源和湖北、湖南地區花鼓戲有關系。根據民間傳說以及劇目中所反映的湖北方言和地名推測,安徽黃梅戲是來自湖北黃梅縣一帶, 它與黃梅采茶戲同屬一源。[4]早期的花鼓戲主要活躍在山間田野中與黃梅戲有一定的聯系。它形成于清乾隆、嘉慶年間,最初都是鄉民們為驅鬼除疫,祈福納吉而進行的演出,以后逐漸向世俗化發展,原屬于祭祀性戲曲,由儺歌、儺舞、儺儀、儺面具等組成的儺戲演變而來。皖南花鼓戲吸收當地的民間歌曲、民間舞蹈等藝術形式,使自身得到了較大的發展。皖南花鼓戲和花燈有很緊密的聯系,從形式上看,花鼓戲具有很多花燈的特點,甚至有很多劇目直接移植于花燈。
二、皖南花鼓戲藝術特征
皖南花鼓戲結合了多種文化與戲曲音樂特征。它源于楚文化,同時又接受了很多中原文明的特點。從花鼓戲的音樂看,這種藝術集中了很多地區的藝術成就。比如在唱腔方面,皖南花鼓戲可追溯到明代弋陽腔,這種唱腔產生于江西弋陽,明代前期在南方的大部分地區以及北方少數城市都有廣泛流傳。這種唱腔屬于曲牌體,伴奏音樂全是打擊樂器,沒有絲竹樂器。演唱形式很有特點,由一位演員唱,很多人幫腔。這種戲曲最能吸收流傳地民歌、小調且用方言土語,很容易受觀眾理解。皖南花鼓戲的唱腔帶有濃烈的民歌風味,分為主腔和花腔,是吸收了皖南民歌、茶歌等發展豐富起來的。[5]皖南花鼓戲在發展過程中形成了自己的唱腔風格和特點,它的唱腔道白是當地的口語,土氣十足,打擊音樂還有酬神還愿的痕跡。它的唱腔樸質粗獷,產生于群眾的現實生活之中,反映了地方群眾的生產。
從伴奏來看,傳統的皖南花鼓戲只有武場音樂伴奏,到近代時期才加入絲竹管弦的文場。文場音樂都是由各種曲牌組成,根據樂器的不同可以將這些曲牌分成兩類,即吹打類和絲竹類。前者往往借用本地的民間吹打的曲子,主要應用于文戲中,常常加入一些打擊樂烘托場景的氣氛。武場樂器還是傳統的鑼鼓樂,鑼鼓點子節奏流暢明快,緊湊活潑,扣人心弦,其鑼鼓節奏和音色搭配很有地方特色。
從表演特點來看,皖南花鼓戲的表演很有特點。由于皖南花鼓戲劇目的題材大多是反映農村生活,藝術上主要植根于皖南花燈戲等民間歌舞,所以其表演藝術充滿濃郁的生活氣息和鄉土氣息,地方特色十分鮮明。花鼓戲演員的舞蹈技術大都來自民間舞蹈。
珍貴的歷史價值。二百多年來,皖南花鼓戲一直生長于民間并扎根于民間,長期以來廣受民眾的歡迎。皖南地區是中原文化和楚文化的交匯地帶,誕生于此的花鼓戲,集南北文化之大成,既有北方文化之高亢、粗獷,又體現了南方音樂性格的柔和、委婉,富有變化,這兩種性格的音樂在皖南花鼓戲中都有體現。皖南花鼓戲是我國戲曲藝術中一枝獨特奇葩,保護和發展皖南花鼓戲,對于傳承皖南文化,弘揚地方戲曲,研究皖南歷史、文化、風俗等具有重要歷史價值。這是因為中國土地寬廣,生活在各地的民眾因不同的信仰、愛好,文明程度的不等,創造了不同的文化、語言、文字。于是,各地繽紛開放,各展其異,似乎每一個地方都有其獨特的戲劇,每一種戲劇又有自身的韻味。皖南花鼓戲自形成開始就是皖南地區人民娛樂、休閑甚至學習教化的一種形式,它集中反映了歷代人民的文化取向和審美情趣。可見花鼓戲已經從一個生活中的娛樂項目滲透入精神中,在人民群眾心中已經成為了一種當地文化的標志。
三、傳承與保護中的皖南花鼓戲
(一)花鼓戲生存現狀
自古以來,皖南花鼓戲展現的是皖南地區人們生活的畫面,包含了很多歷史故事和家長里短。該地區人們普遍能歌善舞,創造了豐富多彩的民族文化,其中皖南花鼓戲作為該地區的一朵藝術奇葩,孕育著皖南地區的民族藝術文化。
然而,在市場經濟飛速發展,經濟全球化,眾多因素影響的今天,怎樣才能讓皖南花鼓戲更好地傳承下去,有學者曾指出,從二十世紀末葉以來,隨著電視機、放映機、電腦、網絡、手機的不斷普及,越來越多的年輕人開始選擇欣賞更多傳統藝術之外的娛樂方式。由此,欣賞花鼓戲的城市和農村觀眾年齡日趨老化。相對過去,花鼓戲的觀眾數量比以前少的多。可見,皖南花鼓戲面臨傳承危機。
當下,皖南花鼓戲的傳承現狀很不樂觀,主要體現在:二十世紀末葉以來,改革開放導致很多外來文化的涌入,這些相異于傳統形式的外來文化娛樂活動,對當時的觀眾來說是很有吸引力的。懷著獵奇的心理,很多觀眾迅速接受這些外來文化和娛樂方式。這就形成了外來文化對本土文化的沖擊。這種沖擊使得大量民間文化迅速被邊緣化。在這樣的背景下,農村大量專業或業余的花鼓表演團體大量解散。到現在為止,青少年很少有人有興趣接受這種傳統的藝術形式。皖南花鼓的傳承呈現出演員青黃不接的現狀。
然后,由于上述一些問題導致傳統文化不被人們重視。從而在經濟效益方面形成了巨大的壓力,再加上地方政府對這方面的不重視,得不到財政支持。很多戲班演出人員的生活無法為繼,很多優秀演員選擇轉行,導致了專職花鼓戲的人員越來越少。由此可以看出,對皖南花鼓戲的搶救工作迫在眉睫。
(二)花鼓戲的傳承與保護
皖南花鼓戲的產生有它的偶然性。它的產生是一個時期內歷史事件總和的結果。它由湖南、湖北、河南和安徽等多個地區的人民共同的創造。在形成過程中,它吸收了民間小調、民間舞蹈、京劇等不同的藝術形式,最終定型為現在的形式。所以,對皖南花鼓戲的研究對了解這一地區的民風以及文化脈絡有很重要的意義。對于它的保護與發展很多學者有不同的看法,其中,易果林認為:保護花鼓戲,培養專業的人才才能有效果。當代年輕人不接受皖南花鼓戲,也不想當皖南花鼓藝人。從這方面看,皖南花鼓戲面臨被社會淘汰的現象愈加明顯。筆者認為,目前對皖南花鼓戲的研究比較少,還不能支持其傳承與發展。從具體的表演角度出發,應該著重于政府和民間經濟兩個方面。
二十世紀五十年代以前,皖南花鼓戲依靠民間班社進行發展,其生存形勢已經很不好。經歷十年浩劫,皖南花鼓戲的專業戲班已經不多見,很多演員大都改行。很多珍貴的歷史材料大都被毀壞。改革開放后,經濟發展日益全球化、多樣化,加上新的娛樂形式沖擊,缺乏年輕人學戲,政策因素等影響,欣賞花鼓戲的人越來越少。目前,我國有許多學者針對花鼓戲傳承與保護問題做過研究。所以,政府要在這方面給予皖南花鼓戲演員各方面的支持,最重要的就是經濟方面。因為這種藝術最早就是藝人養家糊口的一種手段,如果連生活問題都解決不了那更沒法談藝術的傳承。
另外,當今文化市場競爭非常激烈,一項文化產品只有不斷地調整創新,盡力吸引觀眾才能壯大自身,傳承下去。現代的皖南花鼓劇團,只有積極地參與市場,在競爭中發展自己才能立于不敗之地。因為在這種以利益為中心的市場淘汰機制使得大量的保持自己傳統模式存在的地方戲曲逐漸走向消亡。這個現象是很普遍的。向其他藝術形式求救,采用“拿來主義”,運用電影電視的許多手法和技巧,甚至包括服裝、化妝、舞臺布景及燈光音響效果等,以豐富自身的表現力。[6]
皖南花鼓戲是一種中國傳統的戲劇藝術,其內容包含了藝術的很多門類,如括文學、音樂、舞蹈、武術等多種技藝。它展示的是這一地區多種多樣的民間藝術形式和文化特征。這項民間藝術在我國旅游業中日益重要。許多地區的旅游經濟成為了經濟增長的重要方面。皖南地區地域廣闊,旅游資源非常豐富,這無疑給皖南花鼓戲參與旅游、加入旅游行業提供了重要條件,使其變成旅游的重要內容。旅游業可以給民間藝術表演展現其風貌的機會,同樣也能宣傳傳統文化。相反,民間藝術也可以反作用于旅游業,兩者相輔相成,互相作為彼此的補充。
同時,皖南花鼓戲還以它獨特的地方風格,在宣傳中脫穎而出,升級成了當地的文化的代表。這本身就對皖南花鼓戲以強有力的方式進行了支持,也讓皖南花鼓戲找到了另一個發展空間。因此,當今經濟條件下的皖南花鼓戲級面臨很多挑戰,同時又有很多發展的機遇,如果抓住這些好的機會進行發展,將對皖南花鼓戲保護與發展很有好處。
四、結語
筆者認為,皖南花鼓戲傳承與保護需要幾代人共同完成,鑒于這一系列傳承與保護中的不足,若要改善這一現狀,就要求地方政府和人民群眾引起高度重視,做到如下幾點:第一,建立一整套有效的市場運作機制,將藝術生產進行企業化運作,引進大型骨干企業,加入戲劇藝術生產營銷,使企業成為戲劇發展的堅強后盾,走出一條戲劇發展的新路子。第二,呼吁更多的人來學戲,加大宣傳力度,重點在觀眾群體中進行普及,讓更多的人知道皖南花鼓戲。第三,拓寬觀眾面,努力培養青少年觀眾,鞏固中老年觀眾。[8]第四,借助農閑時間或者節假日,定期舉行一些皖南花鼓戲的表演活動,并在民間設立花鼓學習班。通過不斷的學習并用于實踐,從而充分認識花鼓戲地方戲曲的表現功能和獨特魅力。因此,對皖南花鼓戲的總結和研究,能使花鼓戲得到更好的保護和傳承,又可為中國戲曲的改革發展和研究提供寶貴的資料。
參考文獻:
[1]時白林.安徽戲曲音樂的源流與特色[J].音樂研究,1993.
[2]裴汗杰.話說皖南花鼓戲[J].中國工會財會,2011(5):3-4.
[3]葛慶華.太平天國戰后蘇浙皖交界地區的兩湖移民[J].湖南大學學報,2005.
[4]潘漢明.黃梅戲聲腔親緣關系初探[J].黃梅戲藝術,1981.
[5]王金萍.傳統戲曲之皖南花鼓戲 開在江南的牡丹花[J].綠色視野,2011(5):18-20.
[6]易果林.邵陽花鼓戲的傳承與保護[J].邵陽學院學報,2010(2).
[7]賀魯湘.論湖南花鼓戲的發展與推廣[D].長沙:湖南師范大學,2012.
[8]易果林.邵陽花鼓戲的傳承與保護[J].邵陽學院學報,2010(2).
作者簡介:韓金坤,男,漢族,山東人,上海市浦南文化館,研究方向為音樂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