趙麗偉
名稱:大熊貓
大致年代:全新世至今,起源于距今約1.15萬年前
簡介:中國國寶,世界自然基金會形象大使
說到假孕,估計大家會想到宮斗劇里的劇情,但今天我們要說的假孕對象,你們一定想不到,它就是外表憨憨的大熊貓。
其實,大熊貓假孕的新聞屢見不鮮,比如旅居澳大利亞的網網和福妮在10年間5次傳出懷孕消息,最終卻都被證實沒有懷上。同樣的還有假孕公主愛浜和旅美大熊貓美香。為什么大熊貓假孕事件頻頻發生,人類卻總是能被忽悠呢?這就要從它們的生理特征說起了。
在重慶自然博物館熊貓時代展廳,你可以見到大熊貓的幼崽模型,它們和大熊貓真的一點也不像。無論是粉嫩嫩的顏色,還是老鼠般大小的體型,都與我們認知中的大熊貓相差甚遠。
大熊貓的幼崽剛出生時只有不到100~150克,體長不超過15厘米。2019年出生的“成浪”只有42.8克,是世界上最輕的大熊貓寶寶,還沒有一枚雞蛋重呢。而成年大熊貓體重可以達到60~110千克,是幼崽的600~900倍。對比之下,人類嬰兒出生時體重多在2.5~4千克,是成年人的1/20左右。所以,大熊貓懷孕后體型也不會像人類一樣發生明顯變化,說不定多吃一個蘋果都比懷孕增加的體重多呢。這也是大熊貓即使假孕也很難被發現的原因之一。

熊貓幼崽模型
可能有人要說了,那像人類一樣給大熊貓做個超聲波檢查不就可以判斷它有沒有懷孕嗎?答案還是不行。熊貓假孕是一種類似懷孕的生理現象,一旦熊貓出現假孕反應,它們不僅行為和真孕一樣,如食欲減退,運動變少,就連孕激素的濃度也會提高,這就會很難區分真假了。
為什么大熊貓的幼崽出生時很小呢?這是因為延遲著床現象。延遲著床就是胚胎受孕后一直漂浮于子宮中,在這期間胚胎無法獲得營養,無法發育,因此也無法探測到胎兒。直到后期著床后才開始迅速發育生長,所以大熊貓幼崽也算是早產兒了。想要通過超聲波檢測到胎兒,只有在生產前15~20天才可以,而大熊貓妊娠時間不固定,一般在96~158天之間,同一只大熊貓的懷孕時間也會有很大差距,又給檢測增加了困難。
至于為什么會延遲著床,這是大熊貓對季節性和難以預知食物資源等情況的一種適應生理反應。野外生存的大熊貓的食物來源會受到環境的影響。延遲著床是根據外界環境因素如光照、溫度、食物狀況等調控妊娠周期,方便大熊貓在最佳交配期交配,在最佳產崽期產崽,最終幼崽也出生在食物資源最為豐富的時間。

大熊貓的內臟標本
那些有延遲著床現象的動物
我們都知道熊有冬眠的現象,延遲著床能使熊寶寶的出生避開食物匱乏的寒冬,熊媽媽可以在秋季囤積能量,冬眠時胚胎著床發育,春暖花開時產崽。此外,麋鹿和蝙蝠等近100種哺乳動物都存在延遲著床的現象。
幾乎人人都知道,大熊貓最愛的食譜就是竹和筍。但其實大熊貓的祖先是肉食動物,在進化中因為環境變化才不得不改變生存策略,開始吃竹子。
在重慶自然博物館的熊貓時代展廳見到大熊貓的內臟標本,我們可以發現大熊貓的消化系統有典型的食肉動物特征,它腸道短,沒有復胃,還缺少發達的盲腸,要知道牛可是有四個胃來消化植物中的纖維素。現生大熊貓仍然保留了祖先尖銳發達的犬齒,較短的腸道,以及食肉動物的消化特點。所以它偶爾也會開個葷,比如在野外吃其他動物的殘骸,或者捉一只竹鼠打打牙祭。
大熊貓的口味隨著季節而變化,春、夏吃竹筍,秋天吃竹葉,冬天吃竹竿。但它們明顯更偏愛含水量更高、口感更好的冷箭竹和缺苞箭竹。為了吃到新鮮多汁、易于消化吸收的竹筍,野生大熊貓們會隨著不同海拔竹子發筍的時間搬家,這種行為被稱作“趕筍”。
然而竹子中含糖量非常高,以拐棍竹為例,在它的成分中,糖類百分比高達26.15%,所以竹子給熊貓提供生命養料的同時,也給它們帶去了齲齒,從巴氏大熊貓開始齲齒就很常見了。除了竹子,玉米、蘋果和胡蘿卜等也相繼加入圈養大熊貓的食譜中。
至于“食鐵獸”的稱呼,《大熊貓食鐵淺釋》中介紹了在臥龍保護區曾發生過大熊貓咬食裝飼料的銻盆的情況,第二天在其糞便中發現的銻盆碎片較光滑,重量也略減輕,說明大熊貓吸收了部分銻片,補充了微量元素,“吃鐵”雖少見但卻是存在的。
為了獲取足夠的營養,大熊貓每天要吃20千克左右的竹子,拉幾十坨便便。由于大熊貓的消化系統不能很好地吸收吃掉的竹子,糞便中會保留70% 的食物營養,我們稱這些便便為“青團兒”。大熊貓寶寶會吃媽媽的糞便來獲取營養,也能從中獲得幼體不具備的腸道菌群。
著名大熊貓研究專家胡錦矗在調查野外大熊貓時,會遇到見不到大熊貓的情況,或是為了不干擾它,便通過比較大熊貓便便中竹節的長短、粗細、咀嚼程度,來了解大熊貓的大致年齡、種群數量、活動范圍及規律等。

大熊貓糞便標本
在大熊貓的糞便中含有大量未消化的竹纖維,為了物盡其用,中國大熊貓保護研究中心將大熊貓的糞便和食物殘渣供給企業,用來生產生活用紙。雖然熊貓便便紙這個腦洞聽起來環保又獵奇,但據說為了確保細菌安全標準,制作成本并不低。
除了愛它的憨態可掬,人們也慢慢開始了解熊貓的繁殖和飲食習慣,我們在給予它們喜愛和關注的同時,也請有意識地去保護它們賴以生存的自然空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