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燕華


摘 要:本文在基礎理論和文獻回顧的基礎上,首先對生態補償的概念進行科學現實的厘定,并對旅游產業低碳轉型涉及的相關部門和系統及其角色定位進行定性探討;其次,運用查閱統計報表和計算模式文獻,計算出泰安市2018年碳排量相關指標,并結合既有研究對泰安市旅游業碳排放確定既有位序,并通過實證研究深入挖掘旅游消費者實踐參與低碳轉型的影響因素與行為機理,為設計積累碳匯的旅游體驗活動做好市場開發準備;最后,基于理論與實證研究結論,總結建立由旅游供給系統、旅游消費系統、政府層面提出低碳轉型的策略研究,探討旅游產業低碳轉型的發展模式與路徑。
關鍵詞:生態補償;低碳轉型;泰安旅游;碳排量;旅游業
中圖分類號:F592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2096-0298(2021)02(b)--03
據WTO預測,到2035年旅游部門碳排放量將增加152%,對全球氣候變暖的貢獻率將增加188%。新冠肺炎疫情幾乎讓世界旅游業止步不前,很多知名旅游企業的股價下跌近50%,因此破產倒閉的旅游企業比比皆是。隨著疫情的緩解與解除,旅游業肯定會逐漸復蘇,但不論是從需求角度還是從供給角度,都需要整個行業去重新審視旅游業的可持續發展。低碳化轉型無疑是實現生態補償、促進旅游業健康長遠發展的動力所在。
1 生態補償概念的厘定
生態補償的概念從時間發展的維度來看,從最初的自然生態補償到后期的社會經濟補償;從空間發展的維度來看,生態學中生態系統的自我還原修復到社會經濟領域中的受益者利益向受害者利益的轉移支付[1]。而本文從旅游業發展的各利益相關者角度出發,從碳排放量高的旅游部門收取費用,并對碳排放的最高額度進行限制,同時對碳排放量低的旅游部門進行經濟補償,并給予政策支持與優惠。生態補償的基本思路是在總體定位的基礎上明確補償的對象、主體、補償方式、補償標準、補償途徑等,為了確保生態補償機制的正常運轉,還需要建立起完善的保障體系,在實施生態補償之后,還需對實際的生態補償效果實施客觀評價。另外,在得到準確的評價結果之后,也可以反饋至生態補償總體定位及實施過程中,結合具體的補償效果來對總體的補償定位及措施進行調整。隨著關于生態補償概念研究的不斷深入以及生態補償實施工作的推進,生態補償工作已經逐漸從起初的單純探討如何進行生態補償發展至全過程生態補償的研究。作為一種環境代價小、資源消耗極少的產業,旅游業可以稱作開展可持續發展的先導產業,各個地區大力發展旅游業的同時,能夠有效實現資源環境與社會經濟協調發展,那么基于旅游產業發展的生態補償模式對于生態補償效率的提升具有良好的促進作用,尤其是對于生態要素富集地來說,可以幫助其建立起新的環境友好型產業增長點,這對于社會經濟可持續健康發展是十分有利的。未來隨著生態補償進一步發展,其會在生態環境改善中發揮越來越重要的作用,在實際發展過程中應對旅游產業的發展特點及其與環境的互動關系予以綜合考慮,促進形成旅游產業帶動生態保護、生態保護促進旅游產業發展的大好局面。
2 泰安旅游業的碳排放現狀
世界旅游組織考慮到旅游業碳排放的眾多影響因素,旅游業碳排放量主要集中在交通、住宿和旅游活動三大方面。本研究將旅游業的碳排放來源分為旅游交通、旅游住宿和旅游活動,計算如下:
Ms=Mt+Mr+Ma (1)
其中, Ms為旅游業碳排放總量; Mt、 Mr、 Ma分別為旅游交通碳排放量、旅游住宿碳排放量和旅游活動碳排放量。
2.1 旅游交通碳排放量的估算
(2)
Mt為旅游交通碳排放量;
Pi為選擇i類交通方式出行的游客人數;
Di為選擇i類交通方式出行游客的出游距離;
βi為i類交通方式的碳排放系數。
根據實地調研,泰安旅游者的交通工具主要有汽車、火車、輪船、飛機,其單位能耗和碳排放系數引用石培華等[2]的研究成果,如表1所示。
2018年泰安市共接待游客7589.43萬人次,同比增長10.08%;實現旅游消費總額847.67億元,同比增長13.38%,其中海外旅游人次400795人。國內旅游人均花費1046.4元,國內旅游收入790億元。2018年泰安市客運量2984萬人,客運周轉量202621萬人/千米。
根據相關研究,中國居民出行分布情況如圖1所示。
本研究采用此比例計算泰安市選擇不同類型交通方式的游客人數。2018年泰安市游客總量7589.43萬,消費總額847.67億元,客源總量2984萬人,客運周轉量20262萬人/千米。可以算出,2018年來臺旅游各類交通方式下旅游者總的碳排放量為13937803克。
2.2 旅游住宿碳排放量的估算
當下新業態住宿類型統計困難,這里簡化為統計住宿床位數作為基準。本文在估算旅游住宿的能耗和碳排放時,采用以下公式: Mr=365S×Ri×Bj。
根據公式, Mr為旅游住宿碳排放量; S、 Ri分別為旅游住宿的總床位、客房出租率; Bj為住宿能耗系數。
住宿碳排放主要由水、電、氣構成,按照已知轉換系數換算成碳排放量,同時考慮到系數會隨時空條件變化而變化,參考石培華等[2]、Goossling[3]的研究成果,結合泰安市實際情況,以155×106焦耳/(床·晚)作為本研究能源消耗標準,同時設定能耗與碳排放之間的轉換系數為43.2克/106焦耳,進而算出CO2的轉換系數為3.67,由此計算出2018年泰安住宿業的碳排放量。
2.3 旅游活動碳排放量的估算
旅游活動的分類迄今有多種版本,考慮到本研究的實際情況,參考石培華等(2011)的研究結果,將旅游活動分為觀光旅游、休閑度假、商務出差、探親訪友和其他五種,由此得出活動總體碳排放量的計算如下:
(3)
其中, pi為選擇i類旅游活動的人數; kai為i類旅游活動的單位碳排放。相關旅游活動的單位能耗和單位碳排放量采用下列數據,如表 2 所示。
參照田紅,田華等[4]對山東省區域旅游碳排放差異的研究,雖然截至2018年底,泰安市的碳排放量在全省處于低碳排放區的位置。但是,考慮到泰安旅游業在全省所處的位置以及濟泰共建大省會政治趨勢的影響,未來幾年,泰安的旅游業勢必會有大力發展,如果不注重投入產出的旅游效率,高速發展之后的高度污染必將影響旅游業的可持續發展,基于此,我們提出泰安旅游業低碳轉型的發展方向。
3 泰安旅游業低碳轉型策略
3.1 供給領域的低碳轉型
首先,從生產過程的源頭開始做到低碳化。實力強大餐飲企業可以通過價值鏈的延伸,從餐飲原材料的地域性自給自足,實施綠色有機種植管理開始,真正實現田間地頭的源頭管理,為整個產業鏈條的低碳化運作奠定堅實的基礎。規模小實力弱的餐飲企業可以在選擇原材料供應商時傾向于綠色有機種植戶,與之簽訂長期穩定供應合同,鼓勵田間地頭的有機種植得到市場的認可。當田間地頭的低碳化在鏈條前端開始有序展開后,會吸引越來越多的綠色低碳農業生產,這種倒推的市場模式會實現第三產業對第一產業的結構改革,從根源上實現低碳化。
其次,旅游企業在生產經營過程中也要積極引進低碳環保技術,采用新能源,降低生產過程中的碳排放。由于旅游企業生產和消費的同時性特點,旅游企業的低碳化生產時需要消費者的積極參與,這是與一般的生產企業最大的區別。
所以,在生產運營過程中,要加強對消費者低碳意識的培養和低碳行為的引導。例如景區內的電瓶車雖然節能,但是運行速度較慢、載客量有限,并且在一些坡度較大的山地型景區難以推廣。同時,由于電池使用壽命短和充電續航時間短等都成為大力推廣的一些現實困難。
3.2 消費領域的低碳轉型
3.2.1 低碳旅游消費模式的構建
餐飲過程中不使用一次性餐具,住宿過程中選擇綠色飯店并不使用客房四小件并進行客房垃圾分類,交通過程中盡量使用碳排放小的交通工具等。
3.2.2 低碳意識的培養與倡導
意識的培養是一個基礎性但短期難以見效的工作,可以通過學校教育帶動家庭教育的模式,從孩子低碳意識培養入手。在公共區域,對低碳行為要大張旗鼓的贊揚,讓公眾逐漸受到熏陶。
3.3 政府舉措
3.3.1 政策支持與稅收優惠
政府一方面可以作為唯一的補償主體,通過財政收入對旅游部門中低碳運作良好,碳排放量低于既定水平的旅游企業進行補償。通過一些資源保護計劃對提供低碳旅游產品的企業進行直接的價格補貼,讓其在價格上占據競爭優勢。也可以通過制定相應的法律法規,對遵守碳排放標準的企業進行獎勵,違反碳排放標準的企業進行懲罰,實現對低碳旅游企業的利益轉移。
另一方面政府也可以通過成立基金會的形式,以生態補償基金會的設立作為平衡低碳與高碳企業成本利益的平臺。旅游業三大部門所有的企業每年都從利潤中計提年利潤的5%作為低碳運作專項基金,可以用于相應的碳補償行為。旅游企業中生態農場、森林、濕地等利于平衡碳排放的部門都可以申請專項基金。
此外,政府同時可以收取生態補償稅(低碳稅)的形式限制碳排放,對低碳行為進行補償。對旅游業不同部門的轉移支付制度也可以鼓勵低碳行為發生,政府確立低碳達標明確碳排放標準,實現達標與不達標部門間的支付轉移。此外,政府也可以發動社會資本參與到生態補償的主體活動中來,通過公私合作方式推進生態環境的保護和生態補償機制的建立和維護。
3.3.2 低碳能源的開發與應用
在低碳能源開發方面,泰安市應該充分利用可再生清潔能源,引進先進的技術,對能源進行充分開發,積極引導企業加入到新能源的生產中來,形成良好的能源比例結構,為旅游業的低碳轉型打下能源基礎。
在產業結構升級中,充分利用新舊動能轉換的大環境優勢,提升旅游業發展中的科技含量,從傳統的勞動密集型向信息密集型和智力密集型產業發展進軍。通過文創旅游的大力發展,減少對傳統旅游資源的過度開發和依賴,讓智慧成為旅游資源的源泉,在提升產品品質的同時還能降低碳排放。
泰安市應積極參與國際和國內關于低碳能源和低碳能源技術的交流,加強與發達國家和地區在低碳能源技術和碳捕獲與碳封存技術方面的交流合作[5],為國際旅游名城的創建打下良好的基礎。
參考文獻
許芬,時保國.生態補償——觀點綜述與理性選擇.改革發展[J].開發研究,2010,5(02):105-110.
石培華,吳普.中國旅游業能源消耗與CO2排放量的初步估算[J].地理學報,2011,66(02):235-243.
GOOSSLING S.Global environmental consequences of tourism[J].Global Environmental Change,2002,12(04):283-302.
田紅,丁長安.區域旅游業碳排放的時空差異——以山東省為例[J].北京理工大學學報,2018,11(06):45-54.
姜東暉,趙艷,張鴻晶.泰安市低碳排放產業體系和消費模式研究[J].山東農業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12(02):74-7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