蒲凌(秦皇島職業技術學院)
自進入新時代以來,我國的職業教育發生了天翻地覆的改變,目前的職業教育不僅要對現有的教育體系和培訓體系進行不斷完善,同時還需要進一步加強產教融合,通過校企合作的方式培養更多的人才。職業教育與普通高等教育有著本質上的差異性,后者強調對于理論學術的研究和探討,而職業教育則強調培養實踐型人才,因而實踐教學成為了高職教育的主要教學內容之一,同時也是強化學生對于各項專業技能把握能力的關鍵所在。
在場域理論當中,場域概念是核心組成部分之一。場域指的是在各種特定位置之間構建成客觀關系的網絡,即一種特殊的構型。場域不僅僅是單純的空間場域,同時也包含了多方面的因素,其包括潛力、應用價值等。一般情況下,被判定為邊界區域的場域中往往會充滿著各種競爭,競爭主體則會依據自身利益的不同而選取相對應的競爭策略。其次是資本。資本涵蓋了經濟、社會和文化多個領域,同時資本也是各個主體所面臨的主要競爭目標和對象,主體可以使用競爭到的資本來不斷強化自身的競爭力量,從而為下一次的競爭做好鋪墊。最后則是慣習。慣習指的是主體對于場域客觀世界的一種認識和理解,不同的立場決定了對于相同場域客觀世界的需求和認識會存在本質上的差異性。從某種角度來看,慣習并非傳統意義上的場域客觀世界,二者之間有著緊密的關系,場域的出現創造了慣習。[1]
高職院校實訓基地的建設并非是學校自身的需求,其會同時涉及到地方政府、企業、行業等多個主體,高校在建設時需要充分考慮到實訓基地對于各方的意義和積極影響,并在這個多元主體共同構成的關系網絡中進行比例取舍。高職院校實訓基地的場域具有以下幾點基本特征:高職院校實訓基地建設場域不僅僅是對社會學說理論的一種應用,其本質上是為學生創造更好的學習環境,從而實現一所學校存在的價值和意義,故其應當屬于教育問題,在類別劃分上屬于教育學的范疇,故該場域需要側重于對客觀關系的描述和論證。其次,高職院校實訓基地的建設資本不僅僅只有資金這一個方面,其主要由知識構成的文化資本和由物質構成的經濟資本兩種形態,場域內部的各個主體可以通過互相競爭的方式來獲取與高職院校合作的機會,從而實現資本的統一和共享,而主要的決定權則在高職院校手中,其需要綜合考慮行業、企業的發展狀態以及政府的未來規劃目標,最終通過理性計算和各個主體之間的博弈結果做出最終的決定。最后,從慣習的角度來看,高職院校實訓基地的慣習主要源自于主體對于場域客觀世界的認識和實際行動,當各個主體將內在的意識落實到實際當中后,才能夠在客觀角度上與這一場域形成建構關系,且是立足于客觀角度的一種主觀建構關系。[2]
近幾年來,高職院校財經類專業整體較為火爆,這主要得益于我國市場經濟體系的不斷深入,金融行業及相關服務產業發展迅速,對于財經類人才的整體需求量較大。金融企業與傳統企業有著本質上的差異,這種差異體現在人才水平、人才養成方式以及人才培養目標等多個方面,這也意味著財經類生產性實訓基地的建設無法從既往的建設經驗中參考,高職院校在實際建設過程也沒有做到結合財經類專業的實際需求和就業方向進行針對性地建設,導致其存在諸多的問題等待解決。
長期以來,校企合作是被廣大高職院校所認可、所接納、所執行的一種發展模式,校企合作、工學結合也被現代教育理論認為是職業教育的最佳辦學模式。在以往的高職院校校企合作實踐過程中,多數與高職院校合作的企業為物質生產型企業,其雖然需求大量的人才和勞動力,并對校企合作抱有支持的態度,但在實際中的表現卻不盡如人意,呈現出了參與積極性不高的情況,尤其是財經類專業更是存在明顯的問題。而從財經類專業的實踐教學現狀來看,一面是高職院校強調產教融合,希望與企業之間構建深度的合作關系,另一面則是企業對于財會業務高度保密,僅僅為學校學生提供一些簡單的工作崗位,并不會為學生提供對口崗位的頂崗實習和認崗實習機會。[3]正因如此,工學結合辦學模式逐漸被高職院校財經專業所拋棄,校企雙方的合作關系也就此陷入了僵局。為了緩解學生實踐機會不足的困境,高職財經專業教師琢磨出了多套實踐教學方案,包括軟件教學、模擬教學、企業參觀教學等,這些實踐教學方案雖然能夠為學生提供一定的實踐經驗,但實際效果必然低于在工作崗位上的親身體驗。
正如前文所言,高職院校實訓基地的建設參與主體具有多元化的特征,主要主體包括政府、行業、企業和學校四個方面。在這一過程當中,政府是實訓基地建設的監督者和中間人,其主要作用在于能夠在企業與學校之間構建溝通橋梁,從而為校企合作創造機會。行業則是實訓基地建設指導者,實訓基地的建設方向必須吻合行業的發展趨勢。企業則是實訓基地的主動參與者,其希望通過實訓基地為自身培養更多的專業人才。而學校則是實訓基地建設的主導者和參與者。從企業角度來看,企業存在的意義在于實現經濟盈利,且財經類人才本身就是企業的稀缺人才,其無論是從經濟角度出發,還是從用人需求的角度出發,都不愿意過多承擔學生的實訓學習任務,甚至個別企業還不愿意參與到實訓基地的教學活動當中。高職財經類專業實訓基地側重于培養財經領域的通用技能,如會計等特定崗位的基本技能,多數技能為專業通用,不會因為行業區別而存在較為明顯的差異性。正因如此,企業在培養學生時會面臨人才流失的風險性,學生培養成熟后可能會出現跳槽謀求更好發展的現狀,從而導致企業無法從自身投資中獲取實際回報。正是因為這一風險性的存在,導致企業普遍希望將技能培訓環節放置在崗前培訓當中,并不愿意去培訓未來不確定的在校大學生。
從高職院校實訓基地的建設現狀來看,由于場域中各個主體的目標利益并不一致,且自身的認識水平和對客觀事物地看待方式有著本質上的差異性,故很難在價值取向方面實現統一。在雙師型教育體系下,學校教師負責理論知識的講解和學生管理工作,而企業員工則負責將學生的理論知識與工作實踐結合在一起。但在實際當中,這一模式的應用存在明顯的弊端,這主要是因為企業員工雖然具備出色的專業能力和實踐能力,但在教育水平方面卻明顯參差不齊,其不懂得如何去教授學生,無法將自己的身份從一名財務人員轉變為教師,這一過程本質上就是價值取向無法統一的過程,如何改變也將成為高職院校和企業必須面對的問題。
考慮到企業財務工作的特殊性,學生頂崗實習可能會對企業發展造成一定的風險性。故在建設生產性實訓基地時可以邀請政府成為監管方,對校企雙方進行約束和管理。生產性實訓基地的建設合作關系可以體現在以下三個角度:一是宏觀角度。實訓基地的建設需要充分考慮到各個主體的利益,保障主體資本能夠增值。二是中觀層面。合作機制可以進一步優化和改良,將合作重心從學生培養轉變為教師隊伍培養方面,從而培養更多的雙師型教師。三是微觀層面。校企雙方加強細致化合作,鼓勵企業參與到學校課程安排和開發過程中,學校則為企業提供相關技術服務。
實訓基地的課程安排需要校企雙方共同參與。實訓基地存在的意義在于改變傳統的教學方式,強調實踐化教學,為進一步凸顯實訓基地的作用價值,可以在課程建設階段將“能力為主”視為核心的建設理念。企業需要從行業標準的角度出發,明確具體的財經類工作崗位,并根據工作內容的不同進行細致化分類,最后分別對應一項綜合能力,進而針對學生未來就業方向的不同進行專業化培養。同時,考慮到企業財經類工作的特殊性質,企業財務人員在參與教學時可以從企業角度對學生的模擬學習過程進行工作安排、指導和綜合評價。并針對學生的課堂實際表現對其做出綜合性分析和評估,評估內容要側重于學生的優缺點,從而讓高職教師明確后續教學的側重點。
從某種角度來看,教師隊伍是決定教學質量的關鍵所在。在校企合作模式當中,企業與學校需要共同參與到教師隊伍的建設環節,學校提供經驗豐富的專業教師,而企業則提供優質的骨干員工,從而形成雙師型教師隊伍,共同為提高教學水平做出貢獻。同時,企業還需要為高職教師提供觀摩學習的機會,從而不斷提高高職教師的實踐能力和水平,實現建設“雙師型”教師隊伍的發展目標。

綜合來看,高職財經類專業所需的實訓基地需要具備生產性和實訓性兩大特征,高職院校需要從實訓基地的建設現狀出發,結合實訓基地建設特性有針對性地加強建設工作,從而在根本上為學生模擬工作環境,為進一步提高學生的專業素養和職業技術創造良好的客觀條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