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會敏 綜述,張 兵,付艷芬,欒玉泉 審校
(大理大學護理學院,云南 大理 671000)
據聯合國艾滋病規劃署(UNAIDS)統計,截至2018年底,全球獲得性免疫缺陷綜合征(簡稱艾滋病,AIDS)病毒(HIV)感染者約3 790萬人,因AIDS死亡77萬人[1]。AIDS已經廣泛分布于全球五大洲 210 多個國家,其在全世界的傳播與流行,嚴重影響著各國的政治、經濟、文化、民族等不同領域,并已成為全球性關注的重大健康疾病[2]。國家衛生健康委員會疾病預防控制局數據顯示,2019年AIDS報告發病人數71 204人,死亡人數20 999人,占當年傳染病死亡總人數的83%[3]。在目前針對HIV感染者/AIDS患者尚無治愈藥物和有效疫苗保護的情況下,主要通過健康教育普及AIDS相關知識信息,提高AIDS預防意識,減少高危行為,從而達到阻斷AIDS傳播的目的。
健康教育的核心主要是行為教育和行為干預,即通過信息傳播和行為干預,達到行為改變的目的。疾病健康教育的大量實踐證明,健康教育易操作、經濟成本低、可行性高,能夠實現預防疾病、疾病檢測、治療康復、提高健康水平的目的[4]。健康教育理論模式如知信行模式(KAP)、健康信念模式(HBM)、社會思考理論(SCT)、跨理論模式(TTM)、信息-動機-行為技巧模式(IMB)、計劃行為理論(TPB),已廣泛應用于AIDS健康教育領域,但以IMB、KAP、HBM、TTM最為廣泛且一直是AIDS健康教育領域研究的熱點。本文對這4種AIDS常見健康教育模式、干預形式、效果評價進行綜述。
1.1IMB IMB是1992年由FISHER等[5]在進行AIDS高危行為研究時首次提出的。主要用于預測預防性健康行為和實施健康教育,是國外研究者常用的行為改變理論模式,也是國內外應用于理解和評價健康相關行為較為廣泛的模型之一[6]。IMB由信息、動機、行為技巧3個要素組成,并驗證自身具有預防疾病信息、參與預防動機、通過行為技巧引發預防行為的啟動和維持[7]。該理論框架認為行為改變過程包括:行動者具備充分與行為改變相關的知識信息;提供有益于健康行為轉變的氛圍,增強行動者行為改變動機;提供客觀可操作性行為技巧;當具備的信息、動機和行為技巧達到一定水平時,最終導致行為轉變的發生[8]。IMB已經被廣泛運用到預測安全套的持續使用及AIDS暴露前預防接種等高危人群的預防行為教育中[9-11],為預測AIDS風險、預防高危行為制定健康教育干預計劃提供很好的理論依據。
1.2KAP KAP是國內外眾多健康教育行為改變理論中較為經典的模式,用來解釋個體知識和信念如何影響健康行為改變,該模式已被廣泛應用到醫療領域[12]。KAP利用基本心理過程中知(信息傳播-覺察信息-引起興趣-感到需要)、信(認真思考-相關信息-產生動機)、行(嘗試行為-態度堅決-動力定型-行為)確立影響受教育對象的行為,闡述三者連續而又遞進的關系[13]。國內通過AIDS宣傳干預、加強動員檢測力度及個性化健康教育方式實施健康教育策略并取得了較好效果[14-15]。但KAP模式從接受健康信息、技能,到態度轉變,再到增進健康行為改變是一個復雜的過程,影響行為改變的因素考慮不全直接導致健康教育結果。這就需要結合其他行為健康教育理論一起來制定健康教育策略。
1.3HBM HBM的基礎是認知理論,加入了社會心理學方法解釋健康行為。HBM主要有6個維度:自覺疾病易感性、嚴重性,行動益處、障礙,以及后續增加的行動線索和感知到的自我效能[16],可指引健康教育策略制定。該模式提出之后被廣泛運用于性病、AIDS的預防和干預中[17]。HBM根據評估行為內容,設計健康教育內容并實施健康教育措施,通過分析個體行為是否改變,評估采取健康行為的益處、障礙及自我效能。國內外研究者根據HBM評估調查對象AIDS知識、風險認知和態度現狀,了解到AIDS患者對AIDS的認知程度、存在的負性情緒及其對大眾群體和AIDS感染者的實用性[18-19]。正是HBM注重環境、技能等因素的影響,彌補了KAP不足。
1.4TTM TTM的基礎是社會心理學,在其模式中加入了社會思考理論中的自我效能部分及同伴動力理論中的同伴觀念準則,充分考慮了社會心理因素對行為的影響。TTM的核心是依據行為者所處行為改變階段的心理需求,制定相應的干預方案,指導患者改變行為[20]。TTM的個體行為轉變是一個復雜、漸進、連續的過程,分為猶豫前期、猶豫期、準備期、行動期、維持期5個階段,其最終目的是改善健康[21]。國內外學者采用TTM指導動機性干預,在用藥治療、安全套行為干預方面取得了顯著的成效[22-23]。另外,也有學者依據TTM原理設計可卡因成癮者自我報告量表,成為行為改變效果評價的指標[24]。TTM在行為改變的連續過程中不斷優化和完善健康教育行為改變理論,說明了其可以吸取各種新的、有發展前途的理論[25]。
2.1醫護人員為主導的健康教育 醫護人員為主導的健康教育小組由AIDS??漆t生、AIDS高級實踐護士、心理專家組成,負責AIDS相關知識宣教,心理輔導。醫護人員可主動為門診就診患者和AIDS患者提供HIV篩查意見,同時告知其AIDS預防及治療相關知識。在國內外針對臨床和門診醫護人員對AIDS患者健康教育研究中發現,醫護人員主動提供HIV檢測、宣教治療方法及AIDS等相關知識,使HIV檢測率和維持治療率改善[26-27]。醫療機構是接觸HIV感染者/AIDS患者的重要機構,一方面能為患者提供治療和咨詢的需求,另一方面可提高高危人群檢測的覆蓋率,使得AIDS健康教育宣傳更具有權威性。
2.2非政府組織為主導的健康教育 在AIDS預防工作中,男男性接觸者(MSM)、吸毒人群、性工作者這些特殊高危人群具有隱蔽性和流動性,政府和疾控中心很難接觸他們。而非政府組織(NGO)可以在高危人群中開展AIDS相關知識宣傳,提供服務和社會支持,多以線上宣傳教育為主,宣傳渠道主要包括新媒體宣傳(公眾號定期推送防艾知識、“艾線上”咨詢服務)、社區組織群體服務。我國研究者通過非政府組織對MSM進行健康教育,一方面使得MSM參加HIV檢測效果突出,另一方面改變了其高危行為[28-29]。NGO彌補了政府組織和疾控中心的不足,今后可以動員和指引多方社會力量參與到AIDS健康教育中。
2.3同伴教育者為主導的健康教育 1988年澳大利亞首先將同伴教育應用于醫學預防性病、AIDS、安全性行為教育,并獲得成功。同伴教育以角色扮演、做游戲、講故事、小組一對一同伴支持、電話及互聯網、訪談、心理輔導等支持形式[30],達到預防疾病和健康促進的積極作用。同伴教育在傳統的形式上不斷加入了新的元素,在醫療衛生資源匱乏的地區,通過同伴教育幫助更多的AIDS患者。同伴教育者的報酬低于醫護人員,在一定程度上降低了醫療成本,彌補了醫療資源的相對短缺[30]。同伴教育可以提高AIDS患者的服藥依從性[31]、生活質量[32]、改善負性情緒[33]及降低高危行為[34]。近年來,由于同伴教育經濟實惠、操作簡單方便、形式多樣,被廣泛應用到AIDS防治的健康教育管理工作中是必然的趨勢。
上述AIDS健康教育模式從不同角度提高了HIV感染者/AIDS患者的健康教育效果。但也存在一些問題:(1)健康教育模式單一;(2)趨于形式,缺乏針對性、多樣性、創新性;(3)覆蓋范圍??;(4)宣傳力度不夠深。本文對IMB、KAP、HBM、TTM這4種健康教育模式梳理發現:任何單獨健康教育模式都存在局限,如何對現有模式進行有效融合是今后AIDS健康教育需重點關注和解決的問題。今后在對AIDS患者進行健康教育干預時,應根據人群年齡、文化層次、民族、接受形式等撰寫個體化宣傳材料。在健康教育中,醫務人員和同伴教育者可協作發展,以彌補醫療資源的短缺。另外,健康教育應擴大范圍,覆蓋社會各個階層,在依靠政府領導的同時,加強NGO在高危人群的干預能力,有效控制AIDS蔓延。
AIDS已成為全球性關注的重大疾病,健康教育作為“三級預防”第一步,是控制AIDS肆意傳播的有效措施。通過對AIDS防治工作的投入和健康教育支持,各類人群AIDS的認知知曉率、態度及行為改變上取得了可喜進展,但AIDS健康教育模式的理論框架及干預形式尚有待進一步整合優化,將2種或2種以上健康教育模式融合應用,應是AIDS健康教育領域未來發展的一種趨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