鄂璠

以一身漢服出場亮相后,姜啟富并沒有刻意搞笑,但舉手投足間卻全是戲,“防電詐”的嚴肅話題,在他的表演中竟能轉化成獨特的親民題材。
這部由吳橋鎮人民政府打造的小品《人民幣玩家》在網上“火”起來之后,江蘇省揚州市江都區的不少市民都驚呼道,“那個歌唱得好、主持超級棒的帥小伙子,又演上小品了!”
實際上,姜啟富已經過了被稱作“小伙子”的年齡,2020年,他整整50歲。但舞臺上的他,青春、活躍,充滿了激情。
“這都屬于爺爺奶奶級的文藝骨干了。”吳橋鎮文化志愿者協會民間文藝分會會長、揚州市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吳橋社火”區級代表性傳承人彭晉云如此形容道。但“爺爺奶奶級的文藝骨干”并不罕見。在江都區,像姜啟富、彭晉云這樣的年齡在50歲以上的“草根”文藝骨干,已有上百人。
盡管如今已成為江都區名副其實的“草根明星”,但姜啟富對自己的定位卻很清晰,他認為自己是有“組織”的,并且早已經離不開這個“組織”了。和他早已結下了深厚感情的“組織”是吳橋鎮文化志愿者協會,姜啟富是這個協會中音樂分會的會長。每每向人介紹姜啟富時,張正才都會說:“他又是歌手,又是主持人。”姜啟富則謙虛道:“這都是我們張站長提拔的。”
“張站長”,是姜啟富、彭晉云他們這些吳橋鎮文化志愿者協會的志愿者們對張正才的稱呼。時間回溯至15年前,張正才在擔任吳橋鎮文化廣電中心副主任、黨支部副書記的時候,就開始組織帶領文藝愛好者們開展志愿服務了。不久后,張正才開始擔任吳橋鎮文化體育站站長,還兼任吳橋鎮黨委宣傳科副科長。這個崗位為熱愛地方文化的他提供了更為廣闊的空間,他經常和文藝愛好者到鎮敬老院義演。每逢新春佳節來臨之際,他還會組織書法愛好者為老百姓們義務寫春聯。
吳橋鎮已有2000余年歷史,歷史上的吳橋鎮人文薈萃,謝安、孔尚任等文人騷客曾在此留下居住、求學足跡。跨入21世紀的吳橋鎮保持著濃厚的文化氛圍,吳橋社火是聞名全國的非遺項目,全鎮有近十個文藝愛好者協會,鎮里常年舉辦各類文化活動。
2013年9月初,吳橋鎮文化體育站籌備迎國慶文藝演出,向各村發出文藝節目與文藝人才“招募令”。消息發布后,信息反饋情況令張正才頗為吃驚:主動報名備選的文藝節目達40多個,報名參與的人數多達200人以上!而鎮里發布的演出計劃中,最多只有16個節目。結果,在接下來的節目篩選過程中,多位村負責人竟通過各種辦法找到張正才“說情”,希望自己村子里報上去的節目能入選。
如此情形給了張正才極大的啟發,一方面,農村有不少農民想在家門口就看到文藝演出;另一方面,有很大一部分文藝愛好者盼望能有一個展示自己才藝的平臺。張正才想,若是文化部門能正確做好引導、組織、協調工作,將這些草根文藝人才組織起來,有針對性地開展送文藝到村組、社區等文藝志愿服務,不僅有助于緩解公共文化服務體系建設中人手不足、經費匱乏的矛盾,而且還能起到傳遞愛心、傳播文明、傳承文化的“三傳”效果,達到群眾歡迎、文藝骨干高興、社會各界滿意的“三贏”狀態。
說干就干,張正才立即著手籌建吳橋鎮文化志愿者協會,很快,主動報名加入的志愿者就達到了140多人。2013年10月,江蘇省的首家鄉鎮文化志愿者協會——吳橋鎮文化志愿者協會正式成立了。為做好組織志愿者開展大型公益演出的協調工作,張正才還創建了“吳橋文化志愿者”QQ群。
姜啟富就是從那個時候開始“從藝”的。彼時,身為吳橋完美婚慶禮儀公司創始人的他在吳橋鎮乃至江都區的婚慶行當中已小有名氣。他在主持婚禮的時候常常唱上一曲、為新人助興。他還參加過吳橋鎮文化體育站組織的卡拉OK大獎賽并取得了名次。早就“盯上”了這個人才的張正才自然不會放過他。于是,姜啟富就擔起了吳橋鎮文化志愿者協會音樂分會會長的大任。
“從藝”后的姜啟富非常積極,臺上又當歌手,又做主持人,臺下硬是下了一番狠功夫改掉了那口“吳橋范的普通話”。
和姜啟富一樣過了不惑之年才走上“從藝”之路的“草根”文藝愛好者還有很多。人才的興旺,使得吳橋鎮文化志愿者協會在成立僅僅1個月后,就開始開展“歡樂村村行”“揚劇進萬家”等大型公益演出活動了。3年之后,吳橋鎮文化志愿者協會啟動“文化進城”大型義演活動。如今,吳橋鎮文化志愿者協會的各類演出已有500多場,其中大型演出就有150多場,直接受益觀眾超過15萬人次。協會的規模也在不斷壯大,不少外地文藝愛好者甚至專業演員也紛紛加入,注冊志愿者超過了500人,成江蘇省人數最多的鄉鎮文化志愿者團隊。2016年7月以來,在吳橋鎮黨委、政府的關心支持下,協會還先后成立了文化志愿者聯合黨支部和婦聯。
近年來,“歡樂村村行”“揚劇進萬家”等大型公益演出活動遍及吳橋鎮所有的村、社區及鄰近的郭村鎮,“文化進城”大型義演活動在江都城區、揚州市區、南京市等地先后開展,吳橋鎮文化志愿者協會的志愿者們把優秀傳統文化送進村、送進城、送到百姓家門口,把文明公益之花播撒在學校、敬老院、鄉間田頭,成為一支深受當地老百姓歡迎和愛戴的新時代文明實踐“輕騎兵”。
高揚村前程組的村民鄭立群就是在觀看文化志愿者們演出的過程中受到感染的。他原來喜歡打牌,還賭點錢,因為身體也不太好,生活過得一度有些“頹廢”。看到吳橋鎮文化志愿者協會的活動搞得有聲有色,那些登臺演出的文化志愿者們既豐富了自己也給別人帶去了歡樂,他非常羨慕,轉念一想——我自己在15歲之前不也拉過二胡嗎?于是,2016年,59歲的鄭立群又重新拾起了二胡技藝。從此,他不再打牌,每天把自己悶在家里,在網上聽趙寒陽、于紅梅等二胡演奏大家的課程,暗自勤學苦練。很快,他的“功力”就恢復了。也正是從那年開始,他加入吳橋鎮文化志愿者協會戲曲分會,成為一位“爺爺奶奶級”的文化志愿者。
現在,鄭立群不僅經常參加吳橋鎮文化志愿者協會組織的集體公益演出,而且還帶動了許多年齡相仿的村民一起拉二胡、唱揚劇,很多中老年人都喜歡去他家里學習唱揚劇。自從當上了文化志愿者之后,因為戒掉了不健康的娛樂活動,鄭立群的家庭關系也更和諧了,他的愛人也加入吳橋鎮文化志愿者協會,成了舞蹈分會的志愿者。
鄭立群的轉變并非個案。這些年,吳橋鎮文化志愿者協會公益演出所到之處,村民聚眾賭博、矛盾糾紛均有較大幅度的下降,文化活動的開展促進了村風民風的根本性好轉。
吳橋鎮是一個以農業為主的的鄉鎮,不少村莊還流傳著一些古老的農耕文化民俗活動。土生土長的吳橋人沈亭是個文藝愛好者,因為順口溜說得好,同時還有許多才藝,他成了萬壽村的“鄉村明星”。
“鄉村明星”自然要有些使命感。“在我們吳橋,有許多富含文化底蘊的民俗活動,我又是個文化活躍分子,應該站出來把這些活動挖掘出來、傳承下去。”于是,沈亭開始學習并表演唱麒麟、玩龍燈和蕩湖船等具有濃郁鄉土氣息的藝術曲目,鄉親們看了之后都非常喜歡。
看到傳承鄉村文化的希望后,沈亭便想把吳橋鎮特有的民間文化——吳橋社火發展壯大。這一想法得到了村里退休教師董成璋和其他幾位文藝愛好者的支持,大家聯手編排了《吳橋社火》、新版《跑馬燈》和《勞動號子》等10多個節目,在節假日的時候,大家都放棄休息,走街串巷為鄉親們表演。
要說把沈亭這位“鄉村明星”吸納進吳橋鎮文化志愿者協會,還真有一段故事。沈亭等人在原先自娛自樂舞龍的基礎上,挖掘出原生態的地方傳統民俗文藝——蕩湖船之后,鄉親們最喜歡的節目之一,便是《吳橋蕩湖船》了。在節目中,一對老夫妻做撐船劃槳的姿勢,執船的女青年在船艙內微微擺動。扶著船舷的4個小姑娘與挑花擔的2名女青年集體演唱,沈亭則在里面反串老奶奶。本來組織這樣的演出是件好事情,可惜的是,因為活動經費和節目都比較缺乏,村里的演出活動只好中止。張正才得知情況后,便主動介入,多次深入到沈亭等民間藝人的家中,給他們做思想工作,終于把這些“老同志”們的干勁又鼓起來了。于是,吳橋鎮文化志愿者協會趁熱打鐵,組織成立了民間文藝分會,一方面把沈亭“扶上馬”,請他擔任吳橋鎮文化志愿者協會民間文藝分會會長(從2019年開始,由彭晉云接任會長職務);另一方面張正才繼續想方設法、多方奔走,幫助民間文藝分會爭取到部分活動資金和贊助,還積極指導并參與新節目的策劃、編排,使民間文藝分會各項工作及活動很快步入了正軌。
近年來,吳橋社火先后走上了中央電視臺綜藝頻道及地方多家電視臺新聞和綜藝節目。以吳橋民間社火志愿者為題材拍攝的電視紀錄片《守望社火》在中央電視臺綜藝、科教、紀錄等頻道播出后,進一步擴大了吳橋社火的知名度和影響力。2016年,吳橋社火被江蘇省政府列入第四批江蘇省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項目。沈亭也成為“吳橋社火”市級代表性傳承人。
除了音樂、戲曲、舞蹈、民間文藝分會之外,這些年來,吳橋鎮文化志愿者協會還組建了太極、詩詞、書畫等分會,分會的數量已達18個。此外,全鎮范圍內還設立了20個文藝志愿服務站點,做到了村村都能享受文化志愿服務。

免費講堂?吳橋文化志愿者暑期“公益國學講堂”免費輔導當地留守兒童傳統文化、文明禮儀。
在文化志愿者們提供文化服務的過程中,涌現出許多好人好事。幾乎每次義演活動,姜啟富都會抽空參加。除了主持、唱歌之外,他還經常參與協會組織的各類獻愛心活動。“臺上演好人,臺下做好事”成為許多文化志愿者的座右銘。協會500多名文化志愿者,有40多人先后獲評省市區優秀志愿者,每年受鎮級以上黨委、政府及部門表彰的志愿者都超過200人次。協會志愿者拾金不昧、主動尋找失主的事跡數不勝數,幫助迷失老人尋找親人的事情也時有發生。多名志愿者被評為“揚州好人”和“江都好人”。
個體商戶吳秀也算是吳橋鎮文化志愿者協會的“元老”了。她2011年開始學太極拳,2013年第一次參加比賽,就在“亞太廣場”杯江蘇省武術套路交流比賽中獲得了女子中青年B組拳術第一名。吳秀擔任吳橋鎮文化志愿者協會太極分會的會長后,一直堅持義務教當地老百姓和學生們學習太極拳知識及動作要領,帶領大家一起健身,如今,經她培訓輔導過的學員已達到了近千人。吳秀不僅成為吳橋鎮文化志愿者聯合黨支部的一名黨員,還當選為江都區人大代表。
吳秀說,其實張站長才是大家的“領頭羊”,也是大家學習的榜樣。大家有目共睹的是,張正才在每次志愿服務中都嚴格要求自己,帶頭吃苦干事,既當策劃、編導,又當劇務、后勤。這些年來,他策劃并主導了文化志愿者“扶貧濟困敬老行”“文化傳承校園行”“文化惠民暖冬行動”“春風暖好人”等社會公益活動,并到處尋求親朋好友、企業老板支持,帶頭捐款捐物。在張正才的帶領下,吳橋鎮文化志愿者協會累計精準幫扶、慰問困難群眾和孤寡老人達1000多人次。為關愛吳橋鎮留守兒童和家庭貧困子弟,張正才策劃創辦了吳橋鎮暑期“公益國學講堂”、寒假“經典悅讀”等志愿服務項目,無償輔導全鎮的留守兒童學習書法、美術、閱讀與詩詞、民族樂器、象棋、太極等中華傳統文化知識與技能。活動已連續舉辦了3年,直接受益青少年超過8000人次。
文化的繁榮與發展有力推動了吳橋鎮的和諧與進步,更為新時代文明實踐活動的深入開展注入了新的內涵。吳橋鎮先后獲得國家級生態鎮、江蘇省民間文藝之鄉、江蘇省“無邪教鎮”、揚州市特色文化之鄉、揚州市書香鄉鎮、揚州信訪工作“四無”鄉鎮等諸多榮譽,村民聚眾賭博斗毆、鄰里矛盾糾紛等與幾年前相比有了較大幅度的下降。
當“草根藝人”開始播撒文化的種子,中國的鄉村面貌也在悄然發生著變化。
第十三屆全國人大常委會第二十四次會議對《中華人民共和國鄉村振興促進法(草案二次審議稿)》(以下簡稱為《草案》)進行了審議。近日,《草案》在中國人大網公布,公開向社會公眾征求意見。
《草案》共十章、七十一條,其中第四章專門對“文化傳承”做出了規定,共包括以下條款。
第二十六條?各級人民政府應當堅持以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為引領,組織開展新時代文明實踐活動,加強農村精神文明建設,不斷提高鄉村社會文明程度。
第二十七條?各級人民政府應當采取措施豐富農民文化和體育生活,倡導科學健康的生產生活方式,發揮村規民約積極作用,普及科學知識,推進移風易俗,破除鋪張浪費等陳規陋習,創建文明村鎮、文明家庭、文明鄉村,培育文明鄉風、良好家風、淳樸民風。
第二十八條?各級人民政府應當健全鄉村公共文化服務體系,完善鄉村公共文化體育設施網絡和服務運行機制,鼓勵開展形式多樣的農民群眾性文化體育、節日民俗等活動,充分利用廣播電視、視聽網絡和書籍報刊,拓展鄉村文化服務渠道,豐富鄉村文化生活。
各級人民政府應當支持農業農村農民題材文藝創作,鼓勵制作反映農民生產生活和鄉村振興實踐的優秀文藝作品。
第二十九條?各級人民政府應當采取措施保護農業文化遺產和非物質文化遺產,挖掘優秀農業文化深厚內涵,弘揚紅色文化,保護歷史文化名鎮名村、傳統村落和鄉村風貌、少數民族特色村寨,整體性保護農村文化生態,傳承和發展優秀傳統文化。
第三十條?縣級以上地方人民政府應當堅持規劃引導、典型示范,有計劃地建設特色鮮明、優勢突出的農業文化展示區、文化產業特色村落,發展鄉村特色文化體育產業,推動鄉村地區傳統工藝振興,積極推動智慧廣電鄉村建設,活躍繁榮農村文化市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