梁志峰
[關鍵詞]鄧小平;共同富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社會主義現代化;以人民為中心;“十四五”規劃
共同富裕是社會主義的本質要求,是人民群眾的共同期盼。黨的十九屆五中全會通過的《中共中央關于制定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第十四個五年規劃和二0三五年遠景目標的建議》中,將“全體人民共同富裕取得更為明顯的實質性進展”寫入2035年基本實現社會主義現代化遠景目標中,并在改善人民生活品質部分突出強調“扎實推動共同富裕”,提出了一系列明確要求和重大舉措。習近平所作的《關于(中共中央關于制定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第十四個五年規劃和二0三五年遠景目標的建議)的說明》中,把“關于促進全體人民共同富裕”作為七個需要說明的重點問題之一進行了說明,并指出“這樣表述,在黨的全會文件中還足第一次”。1990年12月24日,鄧小平在同江澤民等中央負責同志談話時指出:“共同致富,我們從改革一開始就講,將來總有一天要成為中心課題。”可以說,在我國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實現第一個百年奮斗目標,開啟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新征程的關鍵時刻,共同富裕已經擺到了“更加重要的位置”,在“十四五”規劃和2035年遠景目標建議中得到了更加深遠、更加具體的謀劃。學好、用好并在實踐中發展好鄧小平共同富裕思想,是貫徹落實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和黨的十九屆五中全會精神,開啟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新征程的必然要求。
一、鄧小平共同富裕思想的核心要義
1955年,毛澤東在《關于農業合作化問題》中第一次明確提出了共同富裕的概念。但在長期艱辛的社會主義建設探索實踐中,從理論和實踐上都沒有較好地解決這一問題。1978年12月,鄧小平在黨的十一屆三中全會主題報告《解放思想,實事求是,團結一致向前看》中提到“使全國各族人民都能比較快地富裕起來”,1979年又提到過“集體富裕”的概念。鄧小平第一次正式提出“共同富裕”的概念是在1984年11月9日會見意大利外賓時,他指出:“我們黨已經決定國家和先進地區共同幫助落后地區。在社會主義制度下,可以讓一部分地區先富裕起來,然后帶動其他地區共同富裕。”此后,“共同富裕”成為他講話、談話的核心關鍵詞,共同富裕思想也不斷得到豐富和發展。可以說,鄧小平共同富裕思想是汲取中國傳統文化的精華和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的精髓,在總結我國社會主義建設過程中正反兩方面的經驗教訓的基礎上,在領導黨和人民在長期的革命、建設與改革開放實踐中逐步形成的。它科學地回答了“實現什么樣的富裕、怎么實現富裕”兩大問題,是鄧小平理論的核心內容。
(一)共同富裕是對“實現什么樣的富裕”的科學回答
為人民群眾謀利益,是中國共產黨的奮斗目標和宗旨要求。“實現什么樣的富裕”就是為人民群眾謀利益的價值取向問題。鄧小平結合對“什么是社會主義,怎么建設社會主義”的思考,指出為人民群眾謀利益必須實現人民群眾的共同富裕,并對共同富裕的性質、特點和根本要求進行了全面深刻的論述,科學、系統地回答了“實現什么樣的富裕”的問題。
1.共同富裕是社會主義的本質要求
共同富裕是社會主義的根本目的。改革開放初期,“貧窮光榮、富裕可恥”的極左思想仍然扎根于人們思想深處,人民的勞動積極性和主體創造性受到嚴重阻礙,生產力的解放和發展難以真正實現。鄧小平明確提出:“‘四人幫’鼓吹寧要貧窮的共產主義或社會主義,也不要富裕的資本主義。這是一種謬論,是對社會主義的歪曲甚至污辱。向窮的方向發展,這不能叫社會主義。社會主義總要使人民生活逐步改善,人民群眾的收入不斷增加,當然也包括使整個國家一步一步地富強起來。”1985年3月,鄧小平在全國科技工作會議上強調:“社會主義的目的就是要全國人民共同富裕,不是兩極分化。”
共同富裕是社會主義的根本原則。1985年9月23日,鄧小平在中國共產黨全國代表會議上的講話中強調:“在改革中,我們始終堅持兩條根本原則,一是以社會主義公有制經濟為主體,一是共同富裕。”1986年9月2日,他在接受美國記者邁克·華萊士采訪時說:“社會主義財富屬于人民,社會主義的致富是全民共同致富。社會主義原則,第一是發展生產,第二是共同致富。”這些論述表明,鄧小平認為共同富裕是社會主義必須堅持的根本原則之一。
共同富裕體現社會主義的優越性。1978年9月,鄧小平在聽取鞍山市委負責同志匯報時強調,要真正落實按勞分配原則,調動職工的積極性。他指出:“社會主義要表現出它的優越性,哪能像現在這樣,搞了二十多年還這么窮,那要社會主義干什么?”1987年4月他又指出:“我們堅持社會主義,要建設對資本主義具有優越性的社會主義,首先必須擺脫貧窮。”1990年12月,鄧小平在同幾位中央負責同志談話時強調:“社會主義不是少數人富起來、大多數人窮,不是那個樣子。社會主義最大的優越性就是共同富裕,這是體現社會主義本質的一個東西。”鄧小平從社會主義的優越性和社會主義本質的高度論述共同富裕,從而否定了那種將公有化當作社會主義最大優越性的錯誤觀點。
共同富裕是社會主義的本質特征。1980年4月12日,鄧小平在會見贊比亞總統卡翁達時強調:“經濟長期處于停滯狀態總不能叫社會主義。人民生活長期停止在很低的水平總不能叫社會主義。”1984年,他在會見第二次中日民間人士會議日方委員會代表團時指出:“社會主義要消滅貧窮。貧窮不是社會主義,更不是共產主義。”他反復強調貧窮不是社會主義。隨著改革開放的逐步深入,20世紀80年代中后期和90年代初,先富問題引起了人們的關注和爭論,有些人質疑經濟特區是不是社會主義,先富起來的人是不是新生的資產階級,一些資產階級自由化人士故意推波助瀾,意欲將改革開放引向資本主義,加上國際上東歐劇變、蘇聯解體,世界社會主義運動陷入低潮,引起鄧小平對社會主義本質的深入思考。1992年初,鄧小平在南方談話中指出:“社會主義的本質,是解放生產力,發展生產力,消滅剝削,消除兩極分化,最終達到共同富裕。”至此,鄧小平完整地提出了關于社會主義本質的論斷,強調了社會主義的最終目的就是要達到共同富裕,指出共同富裕是社會主義的本質要求。以“共同富裕”來定義社會主義,這是鄧小平獨創的、革命性的理論貢獻,標志著鄧小平共同富裕思想的形成。
2.共同富裕既要打破平均主義,又要防止兩極分化
共同富裕必須打破平均主義。新中國成立后,由于不患寡而患不均的傳統思想及“左”的錯誤思想的影響,人們把平均主義誤認為是社會主義,片面追求所謂的公平,在分配上搞平均主義,吃“大鍋飯”,形成了平均主義——低效率——經濟停滯——低收入的惡性循環,導致經濟發展停滯、人民生活長期貧困。平均主義在發展問題上體現為“同步富裕”的“平均發展觀”,忽視了矛盾的特殊性,忽視了個體差別和區域不平衡,也違背了事物發展的波浪式前進和螺旋式上升規律。
鄧小平歷來堅持反對平均主義,認為平均主義的必然結果是共同落后、共同貧窮。1975年根據鄧小平意見起草的《關于加快工業發展的若干問題(討論稿)》明確提出:“平均主義不僅現在不行,將來也是行不通的。”1978年9月鄧小平在天津考察時指出:“我們過去是吃大鍋飯,鼓勵懶漢,包括思想懶漢,管理水平、生活水平都提不高。”1981年12月,他在會見外賓時又強調:“貧困不等于馬克思主義。以前我們犯過平均主義、吃大鍋飯的錯誤,影響了生產力的發展。”1986后3月8日,鄧小平在會見新西蘭總理朗伊時強調:“我們堅持走社會主義道路,根本目標是實現共同富裕,然而平均發展是不可能的。過去搞平均主義,吃‘大鍋飯’,實際上是共同落后,共同貧窮,我們就是吃了這個虧。改革首先要打破平均主義,打破‘大鍋飯’。”
共同富裕必須防止兩極分化。1979年11月26日,鄧小平在與外賓談話中提出:“社會主義為什么不可以搞市場經濟,這個不能說是資本主義。我們是計劃經濟為主,也結合市場經濟,但這是社會主義的市場經濟。”“社會主義特征是搞集體富裕,它不產生剝削階級。”可以看出,鄧小平關于共同富裕的思考,從一開始就是與市場經濟問題相聯系的,同時包含了對產生剝削階級的警惕,也就是對兩極分化的警惕。這一點,鄧小平在1985年就說得更明確:“社會主義與資本主義不同的特點就是共同富裕,不搞兩極分化。創造的財富,第一歸國家,第二歸人民,不會產生新的資產階級。”后來他又從反面指出:“如果搞兩極分化,情況就不同了,民族矛盾、區域間矛盾、階級矛盾都會發展,相應地中央和地方的矛盾也會發展,就可能出亂子。”反對兩極分化,在當時實際上就是既要堅定不移地加快推進改革開放,又要防范和避免改革開放過程可能造成的兩極分化的風險;既要堅定不移地發揮商品經濟、市場經濟的高效率,又要防范商品經濟、市場經濟可能造成的兩極分化的風險,這實際上是針對當時隨著改革開放初見成效而貧富差距有所加大從而導致社會上產生種種議論來說的,具有很強的現實針對性。隨著商品經濟特別是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發展,鄧小平逐步認識到兩極分化是市場經濟自身難以克服的弊端。1993年,鄧小平在與弟弟鄧懇談話時說,“我們講要防止兩極分化,實際上兩極分化自然出現”,強調要通過加強分配制度改革來彌補市場經濟的這一弊端。怎么來判斷是不是兩極分化呢?鄧小平是把“兩極分化”與“產生新的資產階級”聯系起來的,判斷標準就是看收入差距是否影響到階級關系,是不是形成了一個資產階級。他指出:“如果導致兩極分化,改革就算失敗了。會不會產生新的資產階級?個別資產階級分子可能會出現,但不會形成一個資產階級。”鄧小平強調中國不容許搞兩極分化,“我們的政策是不使社會導致兩極分化”,“不會容許產生新的資產階級”。這些論述強調共同富裕既必須打破平均主義,又必須防止兩極分化,為改革開放掃清了“左”的和右的思想障礙,牢牢把穩了堅持社會主義的正確方向。
3.共同富裕既是經濟問題,又是政治問題
共同貧窮、兩極分化都會導致嚴重的政治問題。鄧小平指出,“如果經濟發展老是停留在低速度,生活水平就很難提高”,“這不只是經濟問題,實際上是個政治問題”。時至今日,縱觀波詭云譎的國際形勢和“東升西降”的大趨勢,無疑證明了鄧小平的正確性。
首先,如果不能實現共同富裕,就是失敗或變質的社會主義。這不僅關系到全體社會成員能否共享改革發展的成果,而且關系到社會主義的成敗。隨著20世紀80年代中期我國從計劃經濟到有計劃的商品經濟的轉變,人民群眾發展經濟的積極性充分調動起來,貧富差距開始顯現,人們開始擔心社會主義性質會變、社會主義方向要變。鄧小平指出:“如果我們的政策導致兩極分化,我們就失敗了;如果產生了什么新的資產階級,那我們就真是走了邪路了。”1986年,面對社會上出現懷疑社會主義制度優越性的議論,鄧小平指出:“如果我們達到人均國民生產總值四千美元,而且是共同富裕的,到那時就能夠更好地顯示社會主義制度優于資本主義制度,就為世界四分之三的人口指出了奮斗方向,更加證明了馬克思主義的正確性。”
其次,如果不能實現共同富裕,必然導致資本主義。鄧小平指出:“如果僅僅是少數人富有,那就會落到資本主義去了。”因為共同富裕是社會主義的本質特征,而兩極分化是資本主義的必然結果,同時,兩極分化必然導致社會矛盾的尖銳化,勢必沖擊我國的現代化建設和改革開放所必需的社會穩定局面。鄧小平告誡我們:“中國有十一億人口,如果十分之一富裕,就是一億多人富裕,相應地有九億多人擺脫不了貧困,就不能不革命啊!”改革開放以來出現的貧富分化現象,雖然是在人民群眾生活水平有了普遍提高的情況下出現的,但所造成的負面影響同樣不可忽視。如果貧富分化的現象得不到有效地控制和解決,就可能出亂子,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的偉大事業就會受到很大影響。因此,鄧小平強調:“要利用各種手段、各種方法、各種方案來解決這些問題。”
(二)先富帶動后富、實現共富是對“怎么實現富裕”的創造性回答
怎么實現富裕?怎么實現共同富裕?鄧小平的基本思路是解放和發展生產力,始終走先富帶動后富、實現共富的發展道路,而不是走先兩極分化、后共同富裕或先資本主義、后社會主義的發展道路,也不是走只要共富、不要先富的平均主義道路。
1.共同富裕的根本辦法是解放和發展生產力
1988年5月25日,鄧小平在會見捷克斯洛伐克共產黨中央總書記雅克什時指出,“堅持社會主義的發展方向,就要肯定社會主義的根本任務是發展生產力”,“社會主義的特點不足窮,而足富,但這種富足人民共同富裕”。1992年他在南方談話中再次強調社會主義的本質是解放和發展生產力,消滅剝削,消除兩極分化,最終達到共同富裕。雖然整體上的富裕并不一定形成共同富裕,但共同富裕必然以整體富裕為基礎和前提。生產力是決定性因素,解放和發展生產力實質上就是要提高經濟的規模和整體發展水平,實現整體富裕。為了盡快擺脫貧窮,讓全國人民過上共同富裕的生活,鄧小平果斷推動了改革開放偉大實踐,不斷解放和發展生產力,并制定了“三步走”發展戰略,即第一步是基本解決溫飽問題,時間是從1980年到1990年;第二步是進入小康社會,把貧困的中國變成小康的中國,時間是到20世紀末;第三步是人民生活比較富裕,人均國民生產總值達到中等發達國家的水平,基本實現社會主義現代化,時間是到21世紀中葉。
2.共同富裕的根本途徑是先富帶動后富
允許和鼓勵先富。鄧小平比“共同富裕”更早地提出了“先富”問題。早在1978年9月20日,鄧小平在天津考察時引用毛澤東的話,第一次明確而響亮地提出先讓一部分人富裕起來的重要思想。他指出:“現在不能搞平均主義。毛主席講過先讓一部分人富裕起來。”1983年1月12日,鄧小平在同國家計委等有關部委負責同志談話時指出:“農村、城市都要允許一部分人先富裕起來,勤勞致富是正當的。”1985年9月23日他在中國共產黨全國代表會議上強調:“鼓勵一部分地區、一部分人先富裕起來,也正是為了帶動越來越多的人富裕起來,達到共同富裕的目的。”這些論述指明了先富是手段,共富是目的,為了達到共富的目的必須允許和鼓勵先富。從極個別人先富起來到越來越多的人富裕起來的過程,本身就是達到共同富裕的過程。在這個意義上,先富與共富實質上是一致的,而不是對立的。岡此,先富政策將伴隨實現共富的整個過程。先富必須是按勞分配的具體體現。鄧小平是在落實按勞分配原則的過程中提出“先富”概念的。1978年3月,鄧小平強調:“按勞分配就是按勞動的數量和質量進行分配。”“處理分配問題如果主要不是看勞動,而是看政治,那就不是按勞分配,而是按政分配了。總之,只能是按勞,不能是按政,也不能是按資格。”堅持按勞分配,實質上就是要堅持社會主義,激發人民的積極性,但必須承認和產生收入差別,不過這種差別是有合理限度的,不會導致兩極分化。因此,在提出先富政策之初,鄧小平就明確界定了先富的條件是“由于辛勤努力成績大而收入先多一些,生活先好起來”,意即先富是多勞動、多貢獻的結果,是按勞分配的具體體現。1979年3月他特別強調,我們所制定的先富帶共富的政策堅持了社會主義公有制和按勞分配的原則,而不是離開了這些原則。1983年1月,他再次強調,一部分人先富起來的條件是“勤勞致富”。
先富帶后富是達到共富的捷徑。鄧小平說:“一部分地區發展快一點,帶動大部分地區,這是加速發展、達到共同富裕的捷徑。”按照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先富與共富是局部與整體、特殊性與普遍性的關系,先富帶動后富也是符合波浪式前進和螺旋式上升的事物發展規律的。客觀上只要引導得好,先富起來的人和地區所創造的財富為帶動后富實現共同富裕提供了發展所必需的物質保障以及更多的發展空間與機會,能夠幫助后來者更快地走向富裕。先富帶后富的方式是多樣的。先富如何帶動后富呢?鄧小平最先談到的是示范效應:“一部分人生活先好起來,就必然產生極大的示范力量,影響左鄰右舍,帶動其他地區、其他單位的人們向他們學習。”一部分地區、一部分企業和一部分人依靠勤奮勞動先富起來后,將對大多數人產生“強烈的吸引和鼓舞作用”,強調的是一種精神力量和示范效應。后來他還多次指出:“對一部分先富裕起來的個人,也要有一些限制,例如,征收所得稅。還有,提倡有的人富裕起來以后,自愿拿出錢來辦教育、修路。”“可以由沿海一個省包內地一個省或兩個省,也不要一下子負擔太重,開始時可以做某些技術轉讓。”“解決的辦法之一,就是先富起來的地區多交點利稅,支持貧困地區的發展。”總之,在實現先富帶動后富的方式上,鄧小平的答案是開放式的,但還不是系統性的。他更多談到的是縮小區域差別方面,對縮小群體差別方面談及不多;思路上更多地是強調精神力量和政策調控,在制度建設方面考慮較少。
3.共同富裕需要國家調控
鄧小平設想的共富之路包括兩個方面:一是始終通過先富政策“帶動越來越多的人富裕起來”;二是始終通過國家調控性的“共富”政策,防止兩極分化,逐步實現共同富裕。這兩個方面相結合,就是始終走先富與共富相結合的發展道路。
要始終堅持公有制為主體。鄧小平反復強調:“只要我國經濟中公有制占主體地位,就可以避免兩極分化。”實現共同富裕為什么要堅持公有制為主體呢?公有制意味著勞動平等,意味著公共占有勞動生產價值,不會導致兩極分化。自由的市場經濟自發地導致兩極分化,這是市場經濟不可克服的弊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始終堅持公有制為主體、多種所有制經濟共同發展的基本經濟制度,就是要克服資本主義市場經濟的這一基礎性缺陷,建設有利于實現共同富裕、社會和諧的制度基礎。
要堅持和完善社會主義分配制度。鄧小平在1984年11月9日會見意大利外賓時指出:“經濟發展起來后,當一部分人很富的時候,國家有能力采取調節分配的措施。”“我們的分配制度是社會主義的,我們的政策不會導致兩極分化。”鄧小平在與鄧懇談話時尖銳地提出:“十二億人口怎樣實現富裕,富裕起來以后財富怎樣分配,這都是大問題。題目已經出來了,解決這個問題比解決發展起來的問題還困難。分配的問題大得很。”“要研究提出分配這個問題和它的意義。”這些論述強調了堅持和完善社會主義分配制度,解決日益突出的分配問題的重要性和緊迫性。
各級政府要加強宏觀調控。前面已經提到,鄧小平強調各級政府要通過組織對口幫扶、技術轉讓、稅制改革、發展慈善事業等方式,來鼓勵、引導先富幫后富、帶后富。鄧小平提出的“兩個大局”戰略思想,也強調政府的調控作用。改革開放初期,鄧小平把東南沿海作為突破口,擺在優先發展位置,作為帶動整個中國經濟發展的火車頭,客觀上很快拉大了東南沿海地區與其他地區的差距,因此鄧小平提出了“兩個大局”戰略思想。1986年3月28日,他在會見新西蘭總理朗伊時強調:“我們的政策是讓一部分人、一部分地區先富起來,以帶動和幫助落后的地區,先進地區幫助落后地區是一個義務。”1988年9月12日,他在聽取關于價格和工資改革初步方案匯報時指出:“沿海地區要加快對外開放,使這個擁有兩億人口的廣大地帶較快地先發展起來,從而帶動內地更好地發展,這是一個事關大局的問題。內地要顧全這個大局。反過來,發展到一定的時候,又要求沿海拿出更多力量來幫助內地發展,這也是個大局。那時沿海也要服從這個大局。”他強調中央在這個問題上要發揮權威作用,避免出現“各顧各,相互打架,相互拆臺,統一不起來”的局面,把思想和行動統一到黨中央的決策部署上來。
二、鄧小平共同富裕思想的理論貢獻與實踐價值
鄧小平共同富裕思想是鄧小平理論的重要組成部分,具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鮮明特征,既足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的重大理論成果,也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建設的重大實踐創新,為推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建設取得歷史性成就作出了重大貢獻。
(一)鄧小平共同富裕思想是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的重大理論創新
鄧小平共同富裕思想深化了對社會主義本質的科學認識,促進了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的形成和發展,也將科學社會主義的認識提高到了新的境界;推進了對社會主義初級階段生產力發展規律的科學認識,提出了社會主義初級階段非均衡發展和“兩個大局”的戰略思想,推動了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理論的創立與發展;推進了對社會主義初級階段生產力與生產關系的科學認識,對我國基本經濟制度的形成與完善提供了理論與實踐依據。鄧小平共同富裕思想繼承和發展了毛澤東共同富裕思想,又在“三個代表”重要思想、科學發展觀、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中得到了繼承和發展,是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的重要成果。特別是黨的十八大以來,習近平站在前所未有的高度重視共同富裕,以前所未有的力度推動共同富裕,并作出了一系列重要論述,形成了許多具有原創性的理論成果,如在“八個明確”和“十四個堅持”中強調共同富裕;在新發展理念中突出協調發展、共享發展;等等。此外,習近平關于精準扶貧的重要論述中也內含著共同富裕的價值意蘊,是“共同富裕理論原則的發展和延伸”。
(二)鄧小平共同富裕思想指導改革開放實踐取得歷史性成就
鄧小平共同富裕思想在改革開放實踐中形成和發展,又指導了改革開放實踐。首先,它深化了對社會主義本質的認識,為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發展掃清了平均主義和兩極分化的思想障礙,統一了全黨、全國人民的思想認識,確保了改革開放的正確方向,使改革開放得以順利推進。其次,它尊重市場價值規律和經濟發展不均衡性規律,以理性、科學的態度推進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發展,取得了歷史性成就。同時,鄧小平共同富裕思想為防范市場經濟導致兩極分化的風險提供了理論指導和解決思路,在促進區域協調發展、維護社會和諧穩定等方面發揮了重要作用。
習近平2018年12月在慶祝改革開放40周年大會上的講話中,對改革開放40年來所取得的成就進行了系統的總結。比如,我國國內生產總值由改革開放初的3679億元增長到2017年的82.7萬億元,年均實際增長9.5%,遠高于同期世界經濟2.9%左右的年均增速;占世界生產總值的比重由改革開放之初的1.8%上升到15.2%,多年來對世界經濟增長貢獻率超過30%。我國主要農產品產量躍居世界前列,建立了全世界最完整的現代工業體系,基礎設施建設成就顯著,已成為世界第二大經濟體、制造業第一大國、貨物貿易第一大國、商品消費第二大國、外資流人第二大國,我國外匯儲備連續多年位居世界第一,中國人民在富起來、強起來的征程上邁出了決定性的步伐!他還指出:“40年來,我們始終堅持在發展中保障和改善民生……全國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由171元增加到2.6萬元,中等收入群體持續擴大。我國貧困人口累計減少7.4億人,貧困發生率下降94.4個百分點,譜寫了人類反貧困史上的輝煌篇章。教育事業全面發展,九年義務教育鞏固率達93.8%。我國建成了包括養老、醫療、低保、住房在內的世界最大的社會保障體系,基本養老保險覆蓋超過9億人,醫療保險覆蓋超過13億人。常住人口城鎮化率達到58.52%,上升40.6個百分點。居民預期壽命由1981年的67.8歲提高到2017年的76.7歲。我國社會大局保持長期穩定,成為世界上最有安全感的國家之一……忍饑挨餓、缺吃少穿、生活困頓這些幾千年來困擾我國人民的問題總體上一去不復返了!”這些成績的取得,與鄧小平共同富裕思想的指導和發展是分不開的。
三、新時代堅持和發展鄧小平共同富裕思想的根本遵循
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進入新時代,在我國開啟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新征程的關鍵時期,我們必須統籌世界百年未有之大變局和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戰略全局,認識和把握基本發展規律,保持戰略定力,發揚斗爭精神,準確識變、科學應變、主動求變,進一步堅持和發展鄧小平共同富裕思想,深入貫徹落實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站穩以人民為中心的政治立場,落實新發展理念,構建新發展格局,實現高質量發展,實現更高水平的共同富裕,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中國夢。
(一)堅持共同富裕是社會主義本質要求的思想,堅持以人民為中心,將共同富裕擺上更為重要的戰略位置
鄧小平當時所面臨的迫切問題是如何加快發展、做大蛋糕,是如何推進先富的問題。他為先富如何帶后富指明了方向和原則,但具體思考還不太系統,這也是他講“將來總有一天要成為中心課題”的原因。而今天,先富的問題已基本解決,帶動后富、促進后富,實現共富成為更為重要、更加緊迫的任務。
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進入新時代,我國社會主要矛盾已經轉化為人民日益增長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發展之間的矛盾。人民日益增長的美好生活需要,實質上是人民群眾期待內涵更加豐富、水平和質量要求更高的共同富裕。“不充分”表明社會生產力發展還有巨大潛力,人民群眾現實的富裕程度還不夠,富裕水平和質量還不高;“不平衡”表明貧富差距,包括地區差距、城鄉差距、行業差距、群體差距等依然很大,經濟與社會、物質文明與精神文明之間仍然存在失衡現象。這實質上表明共同富裕是蘊涵在我國社會主要矛盾之中的內在要求,必將貫穿這個新矛盾的運動發展全過程,且仍然需要一個相當長的時間。
從有關現實情況來看,也確實存在一些不容忽視的問題。從群體差距看,雖然精準扶貧成效明顯,現行標準下農村貧困人口全部脫貧,但據國家統計局數據,全國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基尼系數,2000年以后連續20年在0.4的國際警戒線之上,2008年達到0.491之峰值,2019年為0.465,貧困人口減少與貧富差距擴大兩種趨勢并存。從城鄉差距看,1985年我國城鄉居民收入比只有1.88,2009年達到3.66的歷史最高點,2019年為2.64,城鄉差距最近10年在逐步縮小,但解決農村居民勞動性收入增長乏力、農民收入結構明顯不合理,縮小城鄉居民收入差距等問題的難度越來越大。從區域差距看,東西差距(東部地區人均GDP/西部地區人均GDP)2003年達到2.53的最高值,隨著精準扶貧、西部大開發等政策的實施見效,東西差距總體上在快速縮小,2019年只有1.76,但南北差距在擴大,2009年,北方地區(華北大區+東北大區+西北大區+山東+河南)經濟總量占全國43%,2019年下降到35%,差不多只有南方地區的一半。從行業差距看,我國行業最低工資從1978年的391元增長到2019年的39340元,增長100.61倍;行業最高工資從1978年的851元增加到2019年的161352元,增長189.60倍,雖然所有行業工資水平隨著國民經濟的發展得到了大幅度提高,但是行業最高工資增長速度遠大于行業最低工資增長速度。人民群眾對文化、教育、醫療、生態等方面的獲得感和滿意度也還有待提高。
習近平反復強調共同富裕是我們黨的重要使命和奮斗目標,“人民對美好生活的向往,就是我們的奮斗目標”,“消除貧困、改善民生、逐步實現共同富裕,是社會主義的本質要求,是我們黨的重要使命”,“必須把促進全體人民共同富裕擺在更加重要的位置”。共同富裕事關中華民族偉大復興,事關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偉大事業,事關國家發展與安全,事關人民群眾的根本利益和人心向背,事關黨的執政地位和興衰成敗,必須把共同富裕當作我們的重要使命和奮斗目標,擺上更加重要的戰略地位,加強謀劃和部署,綿綿用力,久久為功。
(二)拓展共同富裕的豐富內涵,落實新發展理念,讓人民群眾有更多的獲得感、幸福感和安全感
人民日益增長、日益廣泛的美好生活需要,拓展了富裕的內涵和外延。物質財富的豐裕,只是生活幸福的基礎條件。習近平指出:“人民群眾的需要呈現多樣化多層次多方面的特點,期盼有更好的教育、更穩定的工作、更滿意的收入、更可靠的社會保障、更高水平的醫療衛生服務、更舒適的居住條件、更優美的環境、更豐富的精神文化生活。”“擺脫貧困首要并不是擺脫物質的貧困,而是擺脫意識和思路的貧困。扶貧必扶智,治貧先治愚。……脫貧致富不僅要注意富口袋,更要注意富腦袋。”習近平提到的“八個更”的期盼,體現了新的發展階段更加豐富的共同富裕內涵。《中共中央國務院關于支持深圳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先行示范區的意見》在黨的十九大報告提出的“幼有所育,學有所教,勞有所得,病有所醫,老有所養,住有所居,弱有所扶”的基礎上,給深圳市率先提出“幼有良育,學有優教,勞有厚得,病有良醫,老有頤養,住有宜居,弱有眾扶”的“民生幸福標桿”,努力形成共建共治共享共同富裕的民生發展格局,體現了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示范區建設的標桿效應。
新發展理念中的協調發展強調要實現區域、城鄉、經濟與社會、物質文明與精神文明等的協調發展,縮小差距,防止失衡;共享發展強調要堅持發展為了人民、發展依靠人民、發展成果由人民共享,堅持全民共享、全面共享、共建共享、漸進共享,使全體人民有更多獲得感、幸福感和安全感,朝共同富裕方向穩步前進。落實新發展理念,構建新發展格局,必然要把共同富裕作為中心議題,予以重點考慮。比如:在加快形成以國內大循環為主體、國內國際雙循環相互促進的新發展格局中,必須把提高人民群眾的收入水平和消費能力、提升產品與服務質量作為重中之重;在推進以人為核心的新型城鎮化中,必須把戶籍制度改革、住房制度改革、城市更新行動、加強城鎮老舊小區改造和社區建設、提高城市治理水平等作為重中之重;在全面推進健康中國建設方面,必須把保障人民群眾健康放在優先發展的戰略位置,織牢國家公共衛生防護網,改革疾病預防控制體系,深化醫藥衛生體制改革,加快優質醫療資源擴容和區域均衡布局;在建設高質量教育體系方面,必須堅持教育公益性原則,深化教育改革,促進教育公平,加強師德師風建設,推動義務教育均衡發展和城鄉一體化;在生態環境方面,必須加快推動綠色低碳發展,持續改善環境質量,提升生態系統質量和穩定性,全面提高資源利用效率;等等。總之,要把新發展理念貫穿于發展全過程和各領域,推動質量變革、效率變革、動力變革,實現更高質量、更有效率、更加公平、更可持續、更為安全的發展,不斷滿足人民對美好生活的向往。
(三)完善先富帶后富實現共富的基本策略,增強系統觀念,創新先富帶后富、后富趕先富的路徑與方式
進入新發展階段,雖然我國經濟實力、綜合國力和居民收入都得到了較大的提升,先富的比例也有了明顯增加,但還需要進一步擴大,依然需要堅持先富帶后富、實現共富的基本策略。
一方面,要在先富如何帶后富上求創新。鄧小平更多的是強調要允許、鼓勵先富,對先富如何帶后富只提出了一些符合當時條件的思路。后來的改革開放實踐也作出了探索,但還必須結合新發展階段的特點與要求在方式方法上大膽創新。比如:在對口幫扶過程中,如何更好地調動幫扶者和幫扶對象雙方積極性,在“輸血”的同時更多地提升落后地區“造血”的能力,提高幫扶的效率與效果;在沿海地區產業轉移的過程中,如何更好、更多地向中西部轉移,而不是向境外轉移;在人才支援方面,如何更好地做到按需派人、人盡其用,特別是培養一批優秀的本土人才隊伍;在市場對接方面,如何更好地發揮市場機制的作用,減少行政干預行為;慈善事業如何實現良性發展,特別是慈善機構的信任機制如何完善、運作機制如何規范化和高效化等,這些問題都值得認真研究,加以解決。
另一方面,要在后富如何趕先富上多鞭策、多引導、多扶持。要充分發揮后富的主觀能動性,不能“等靠要”,不能“靠著墻根曬太陽,等著別人送小康”,要鞭策、引導和扶持后富主動求變求富,積極創業創富。比如,實施區域均衡發展戰略,在城市群布局、產業布局等國家發展規劃中適度向落后地區傾斜,在落后地區打造新增長極,為落后地區加快追趕提供更好的政策環境;在落后地區加強傳統與新型基礎設施建設,實施鄉村建設行動和重大生態工程,為落后地區加快追趕提供更好的物質基礎;進一步完善要素市場化體制機制,建立健全市場化、多元化的生態橫向補償機制,完善用水權、用能權、碳排放權市場化交易,為落后地區加快追趕提供更好的市場環境;實施就業優先政策,加強職業教育和技能培訓,鼓勵創業創新,促進中小企業發展,扶持更多的人通過創業、創新實現創富。
(四)堅持黨的集中統一領導,創新各級政府在推進共同富裕中發揮作用的機制與方式
要堅持黨的集中統一領導,發揮黨的謀篇定局、把舵定向作用。始終堅持和完善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不斷提高貫徹新發展理念、構建新發展格局能力和水平,為實現高質量發展提供根本保證;始終堅持以公有制為主體、多種所有制經濟共同發展,按勞分配為主體、多種分配方式并存,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等社會主義基本經濟制度,始終把握好貧富差距的度,防止兩極分化。
要推動有效市場和有為政府更好結合。充分發揮市場在資源配置中的決定性作用,構建更加完善的要素市場化配置體制機制,推進“放管服”改革,激發各類市場主體活力,特別是要優化民營經濟發展環境,完善促進中小微企業和個體工商戶發展的法律環境和政策體系,降低企業成本和創業門檻,鼓勵、引導和支持更多的群眾通過創業實現創富。
要加大改革創新的力度。以促進共同富裕為導向完善宏觀經濟治理,在國家發展規劃和財政、貨幣、就業、產業、投資、消費、環保和區域等政策中更多地體現社會公平和共同富裕。加快推進分配制度改革,提高勞動報酬在初次分配中的比重,完善工資制度和工資合理增長機制,初次分配要堅持效率優先、兼顧公平,二次分配要注重公平、更加精準,在“削峰填谷”上既不能雷聲大、雨點小,也不能傷及積極性、滋生懶惰漢。今后提高居民收入的最大潛力在于提高居民的財產性收入、經營性收入,要制定專門的政策,采取有力的措施,盡快取得較大的成效。
加快推進財稅體制改革,加強財政資源統籌,進一步發揮轉移支付在縮小區域差距中的作用。完善現代稅收制度,逐步提高直接稅比重和個人所得稅起征點,完善累進稅制,進一步發揮稅收在共同富裕中的調節作用。深化資本市場改革,拓展投資渠道,拓寬人民群眾投資增收的渠道;實實在在保護中小投資者利益,降低人民群眾投資風險,防止投資失敗返貧。加強數字治理,防止擴大數字鴻溝,形成新的兩極分化。同時,要加強制度化、體系化建設,及時總結行之有效的方法和經驗,形成長效機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