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首烏

“2018年11月1日,我有幸在現場聆聽習總書記對民營企業的清晰定位,堅定了我心無旁騖、踏踏實實、做好主業的決心。我這么多年堅守鋼鐵主業做對了,而不是像其他人賭賽道、賭風口,我就做鋼鐵,別人不愿意干我干。別人說京津冀環保壓力大,我說,我就在這兒干,我愿意去嘗試,就要看看在環保壓力大的情況下能不能做好。”
這是今年5月,丁立國在北京的一個論壇上的演講時說的話。了解他和去過德龍鋼鐵集團廠區的人都知道,他的這番話不是空洞的豪言壯語。
德龍鋼鐵集團是一家集燒結、煉鐵、煉鋼、軋鋼為一體的大型鋼鐵聯合企業。單日鋼鐵產量已達到10萬噸。但卻被評為國家級4A景區,被工信部認定首批綠色工廠。
近年來,每年到德龍鋼鐵參觀游覽的企業人員和游客達到10萬多人。今年的五一假期,德龍鋼鐵集團就接待一萬多游人。人們在這里看不到“鋼花四濺、熱浪滾滾”的蹤影,盡情體驗“盡社會責任,創綠色財富”的現代化鋼鐵企業風采。
2014年以來,德龍鋼鐵集團在環保改造上的投資已達21.44億元,實施86項環保深度治理項目,使各工序污染物實際排放數值遠低于國家特別排放限值要求。
以水處理為例,改造后的全部工業廢水、部分雨水得到回收處理、循環利用,污水實現零排放,廢水經過10道工序處理后達到國家一級水質標準,可直接飲用。噸鋼耗新水下降到1.9噸,達到國內先進水平。
德龍鋼鐵已實現制造過程的綠色化、清潔化。在生產過程中,通過對燒結、煉鐵、煉鋼等工序實施脫硫、除塵、全封閉、平坦化等53項升級改造工程,使得各工序二氧化硫、氮氧化物和顆粒物的排放量均低于國家超低排放限值。廠區綠地彩墻,風光無限,生產現場干凈整潔,賞心悅目。
據說,今年春節假期在疫情防控的形勢下,德龍鋼鐵每天還要接待五六千游人。
不久前,丁立國在一個演講中有兩句話給人們的印象極為深刻。一句話是“鋼鐵是怎樣煉成的──德龍的選擇”,一句話是“一件事、一輩子、一直做、一定成”。前一句是他演講的題目,后一句是他對前一句的詮釋,或者說是前一句的答案。
這些年來,中國民營企業的平均壽命不超過5年。少數壽命較長的企業,則不停地換產品、換主業、換賽道。
丁立國認為,企業的發展邊界一定跟企業家的認知邊界有關。20多年來,丁立國不被任何誘惑所動搖,既不搞投機也不玩“杠桿”,堅持“守一不移”,踏踏實實地做鋼鐵。
“煉好鋼,多煉鋼”就是德龍堅守的“一”,1992年,丁立國由唐山出發,轉戰邢臺;如今德龍遍布京津冀滬等地,并走出國門。1992年,全國年產鋼8000萬噸,德龍年產鋼3萬噸;2020年,全國年產鋼10.58億噸,德龍年產鋼3500萬噸。
目前,德龍集團總部設立在上海,國內工廠主要分布在京津冀,德龍、新天鋼和德信三大公司的產品銷往國內31個省、市、自治區,并出口到亞洲、非洲、歐洲及北美等國際市場。
“一件事、一輩子、一直做、一定成。”丁立國認為無論做什么事情,一定要堅持,經得住誘惑。只要中國和全世界還用鋼,德龍就會持續向前。
上世紀90年代初,高中畢業的丁立國便“緣定鋼鐵”,從創辦唐山長城軋鋼,到建立德龍、踐行環保,再到參與國企混改,帶領新天鋼扭虧為盈。
如今,丁立國已經是“鋼鐵巨擘”,“我國鋼鐵行業整體水平比東南亞國家更先進、更成熟;同時,東南亞地區的市場需求正在快速發展,前景廣闊。”丁立國率領鋼鐵航母,正大踏步地走向世界。
目前,德龍集團旗下的印尼德信項目,已被列入我國“一帶一路”建設重點項目庫,成為兩國經貿合作重點。項目投產產能達到350萬噸,2021年底將達到600萬噸,規劃產能達2000萬噸。
“我們要做全球化企業,全球化企業不是簡單拿幾個產品賣到全球,而是全球有企業,有外國員工。當然現在我們海外收入占我們的比例不是很高。但是你五年后再問我,海外的收入一定會達到50%。國家提出來國內國際雙循環的偉大戰略,我們一定要踐行。我們在這個時代就要做時代最需要的人!”
丁立國是唐山人,唐山大地震的震中心離他的家不遠。當時他只有六七歲,記憶極其深刻。
后來,他又經歷過三次車禍。第三次車禍發生在2000年,車禍導致頸椎錯位骨折,好在出事的地方附近有家礦務局醫院,骨科很專業,搶救很及時,如果當時搶救方式不得當的話,很可能癱瘓。
那天是邢臺工廠高爐點火,他為了趕回去連夜行車。搶救過來后他在醫院一動不動地躺了110天,他當時做了起不來的準備。在這100多天里他只有大腦在動,反復思考生命的意義,如果再站起來,將怎樣對待世界,對待他人。當他完好如初地走出醫院后,把公司的名字由“立國集團”改為“德龍集團”。
當時德龍集團在邢臺有一個工廠,當地每年冬天評P2.5排放,德龍差不多都是倒數第一。丁立國前后拿出8個億進行環保改造。當時正是鋼鐵工業最困難的時期,公司連年虧損。看他投入這么多錢做環保很多人想不通,為此他換了三任總經理。

“我們定位對標全球最好的鋼鐵企業,在環保這個環節當中投資不設上限。”實施50多項環保深度治理,實現零揚塵、無污水流出、無黑煙排放。如今,廠區綠化面積30%以上。周圍建有200米寬的環廠綠化帶。前幾年邢臺測量空氣質量,德龍廠區的PM2.5僅為市區的1/6多。
2010年9月,丁立國和妻子趙靜發起成立慈弘慈善基金會,開始平臺化、計劃性、有序地做慈善。慈弘基金會以教育救助為主要關注領域,項目集中在青海、甘肅、貴州等貧困地區的學校。每年,工作再忙,丁立國都會抽出時間到項目地去看看。
丁立國給自己定下制度,每月必做兩件事:一是帶隊到優秀企業學習一天,可能是到鋼鐵企業,也可能是跨行業企業。二是每月從集團幾萬員工中找30名80后骨干交流一天,了解、發現公司問題,聽聽他們的建議。
“我10年前跟團隊講集團規劃要達到3000萬噸鋼規模,大會小會吹,沒有一個人信,認為老板吹牛。現在反而說老板咱們還要創業,要搞到1億噸鋼,我看這個沒問題。”
前不久他和陳東升、俞敏洪、張文中、馮侖五名企業家去了一趟遵義會議會址,重走長征路,跟著總書記學黨史。“遵義會議給我最大的體會就是兩句話:選對的人,走對的路。”
現在的德龍鋼鐵集團已經被確定為四個“標桿”:環保標桿、混改標桿、“一帶一路”標桿,黨建標桿。“將來我們還要打造智能制造標桿。”
今年集團年會上,丁立國提出4句話:理想不改,創新不止,事業向善,惟有奮斗。
“理想是推動人不斷進步的信仰,人生再難也要堅持理想。星光不問趕路人,時光不負奮斗者,理想使我們信心更堅定,‘靜定專精、守一不移’做好自己的鋼鐵事業。今天的進步不是終點,而是起點。未來,我們要打造鋼鐵工業典范的理想不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