繆文靜
紅色革命圣地承載著豐富的紅色文化資源,充分挖掘紅色文化資源,有助于鄉村振興戰略實現。本文主要依據鄉村振興戰略提出的總目標,根據慶陽的紅色文化資源分析紅色文化資源在鄉村振興戰略中的重要性,并從優秀傳統文化、紅色文化產業鄉村治理三個方面提出在實施鄉村振興戰略的背景下挖掘紅色文化的有效途徑。
鄉村要振興,不僅要有興旺的產業、宜居的生態環境、有效的鄉村治理、富裕的生活條件,最關鍵的還應該有文明的鄉風文化,文化是鄉村振興的靈魂,是實現鄉風文明的根本保障,紅色文化資源是紅色文化的載體,在實施鄉村振興戰略中,利用紅色文化資源稟賦,引導干部群眾從革命歷史中汲取奮進的力量和智慧,為實現鄉村振興注入動力。
紅色文化資源是中國共產黨帶領全國各族人民在革命斗爭和建設的偉大實踐中形成的崇高精神及物質載體的總稱。包括革命遺址、革命文物、革命故事、革命詩詞、革命歌舞和戲劇、革命標語和口號、革命偉人、革命精神等等,其在實施鄉村振興戰略中具有強大的精神動力和物質價值。
甘肅慶陽是一片紅色熱土,也是甘肅唯一一個革命老區,具有豐富的紅色文化資源,在長期的革命斗爭中形成的革命精神,成為甘肅最寶貴的精神財富。近年來,在各級黨委的積極組織下,確定了革命遺址遺跡240多處、革命文物保護單位116處、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3處。其他大多分布在七縣一區的各個農村鄉鎮,其中確定為黨史學習教育基地的遺址類有50處。包括華池縣陜甘革命紀念館、抗大七分校舊址、陜甘邊區蘇維埃政府舊址、軍民大生產大鳳川基地、馬錫五審判方式陳列館南梁列寧小學舊址等9個革命遺址;環縣有陜甘寧省委、省政府舊址、山城堡為戰役紀念館、曲子革命紀念館等8個革命遺址;慶城縣有隴東中學禮堂、陜甘寧邊區隴東分區紀念館、慶城縣烈士陵園等6個革命遺址;合水縣有西華池戰斗遺址、包家寨子革命紀念館、陜甘紅軍紀念館、蓮花寺整編舊址等8個革命遺址;寧縣有中共邠寧支部舊址、寧縣烈士陵園等5個革命舊址;鎮原縣有紅軍長征三岔紀念館、屯子鎮戰役紀念館等4個革命遺址;正寧縣有陜甘寧邊區第二師范(關中師范)舊址、西北反帝同盟軍成立大會遺址、中國工農紅軍陜甘游擊隊成立大會遺址、宮河王錄村鄧小平住址地舊址等7個革命遺址;西峰區中共義門區委舊址、八路軍駐西峰辦事處舊址等4個革命遺址。創作了以《獵狼刀》《軍民大生產》為代表的紅色影視作品;挖掘、整理編輯了一系列包含紅色故事、紅色記憶、紅色足跡、紅色遺址為內容教育叢書;制作了以《紅色熔爐—抗大七分校在隴東》《紅色文藝兵—三八五旅宣傳隊隴東記事》為代表的紀錄片。
紅色文化資源涵蓋了深厚的政治文化資源、優秀的紅色經典文化成果、豐富的物質文化資源。這些文化資源體現了一心為民的高尚情操和艱苦奮斗的傳統美德,挖掘紅色文化資源不僅給鄉風文明賦予了新的內涵,也為鄉村振興戰略注入了精神動力。
挖掘紅色文化資源,為鄉村振興戰略奠定物質基礎
實施鄉村振興戰略根本目標就是讓鄉村宜居,農民富裕,挖掘紅色文化資源能夠帶動鄉風文明進步,推動鄉村文化繁榮,引領鄉村實現全面振興。慶陽借助豐厚的紅色文化資源,推動資源融合,活躍要素配置,在鄉村振興戰略中加以開發挖掘,通過文化搭臺、經濟唱戲,讓紅色文化資源逐漸發展成為紅色文化產業,為鄉村經濟發展注入活力,為鄉村振興戰略提供經濟資源。近年來,各個革命景區接待游客數量穩步增長,截至今年5月底,南梁、山城堡、陜甘革命紀念館這些紅色旅游景區景點接待游客已達到3萬多人次,較去年同比增長196.3%。根據慶陽市文體廣電和旅游局科技信息部統計,僅“五一”假期首日,慶陽便接待游客9.9萬人次,旅游綜合收入2515.9萬元,同比分別增長197.3%和135.8%。由此可見,挖掘鄉村紅色文化資源,不僅對鄉村起到由內到外的重塑效果,也為鄉村振興奠定了物質基礎,為鄉村產業發展注入了活力。
挖掘紅色文化資源,為鄉村振興戰略提供精神支撐
紅色文化資源是中國共產黨帶領廣大人民在革命戰爭年代,用鮮血和生命鑄就并積累革命精神,是中國特色先進文化的代表。文化是鄉村振興的軟實力,紅色文化是文化的重要資源,在鄉村中整理、收集紅色革命故事、書籍、報刊、圖片、檔案等素材,以紅色文化為背景創作紅色文藝作品,讓革命故事、紅色基因融入群眾心中,紅色故事世代相傳,從而培育文明鄉風、良好家風、淳樸民風。慶陽革命老區有著農耕文化、香包文化、黃土窯洞文化等豐富的文化資源,特別有著與延安精神一脈相承的南梁精神的紅色文化資源,其彰顯著老區人民的精神文化生活,通過紅色文化的精神元素,可以讓老區百姓在紅色文化的熏陶和激勵下汲取力量和指揮,發揮主觀能動性,形成干事創業的決心和熱情,進一步推進老區振興發展。
實施鄉村振興戰略,最主要的首先要通過紅色資源滲透使老百姓的思想得到改變,精神得以鼓舞,使廣大黨員干部的理想信念的更加堅定,進一步將脫貧攻堅成效與鄉村振興戰略有效結合起來。
將紅色文化資源與地方優秀傳統文化相結合
地方優秀傳統文化是中華優秀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體現了當地人們的思想涵養、傳統美德和人文精神,是地方思想工作的重要資源。慶陽歷史悠久、文化燦爛,華夏文明孕育誕生于此,在歷史的長河中形成了紅色南梁、周祖圣地、岐黃故里、民俗慶陽的獨特文化資源。各級黨委政府要充分利用這一資源稟賦,從優秀的傳統文化資源中尋找線索,研究挖掘史料,講好紅色文化故事、加強革命傳統教育、愛國主義教育、青少年思想道德教育。引導村民、黨員干部及青少年學習英雄、尊重英雄,樹立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如學習紀錄片《紅色熔爐—抗大七分校在隴東》中6000多名熱血青年克服種種困難,工作、學習、生活、戰斗,追尋理想、追求救國之路的精神;觀看影片《軍民大生產》中陜甘邊區群眾“自己動手、豐衣足食”轟轟烈烈的生產運動等等,這些資源即具有地方傳統優秀文化因素又富含紅色革命事跡的文化資源,要通過不斷學習傳承,激發老區人民的內生動力,為共同推進鄉村振興不懈奮斗。
將紅色文化資源與旅游產業相融合
鄉村要振興,產業興旺起關鍵性作用,隨著社會主義經濟條件的發展,本土紅色文化資源的開發和利用成了當地經濟發展成長新的增長點,也是振興鄉村的重要途徑,有效的利用豐富的紅色文化資源和綠色生態資源發展鄉村旅游,以此來激活農村經濟,使農民收入增加。甘肅有著豐富的文化資源,且均分布在各地縣、農村鄉鎮,慶陽市不僅是一片火色熱土,并且是環境優良的生態康養之地,位于西峰區美麗的董志塬,素有“八百里晴川,不如董志塬邊”的美譽,將紅色資源加以開發利用,打造“紅色文化+旅游、紅色文化+康養、紅色文化+黨性教育”等為一體的鄉村振興產業,宣傳吸引游客來到紅色圣地,到華池縣南梁革命紀念館參觀學習接受愛國主義教育、到抗大七分校感悟陜甘邊區軍民豐富的精神文化財富、到軍民大生產大鳳川基地汲取陜甘邊區軍民在國民黨經濟封鎖下沖破重重困難開展大生產運動的不畏艱險的斗爭精神及大鳳川天然氧吧的美景、去環縣山城堡戰役紀念園重溫革命歷史故事、去鎮原縣三岔鎮重走長征路、去西峰區南李烈士陵園緬懷革命烈士、去子午嶺感受大自然的天然美麗風景、去黑老鍋、黑河大峽谷領悟大自然的鬼斧神工等等,讓游客來到我們這片神圣的紅色土地上,不僅能從革命先烈、革命故事中堅定理想信念、汲取智慧和力量,更能感受大自然的秀麗風光,讓紅色文化激勵自己,讓自然美景陶冶自己,這對繁榮紅色旅游文化事業,鄉村振興戰略能起到巨大的作用。
將紅色文化資源與鄉村治理相結合
新型城鎮化的加快推進和城鄉一體化建設促使廣大鄉村正發生著前所未有的變化,農業發展、農村進步、農民富裕的變化給新時代鄉村治理帶來了新的挑戰。鄉村振興戰略提出有效治理的總要求,如何有效治理鄉村?是我們目前急需思考的問題,這就需要我們根據國情省情市情乃至農情,為鄉村注入活力,合理有效治理鄉村。紅色文化是在革命歲月的磨煉中產生并形成的,其中用蘊含的文化形態婦幼豐富的正能量,是加強思想道德建設的優質資源,在鄉村治理中發揮重要作用。
深入挖掘紅色資源,利用紅色文化資源創建網絡學習平臺、制作紅色革命故事記錄片、編制紅色革命故事書籍等等,讓紅色文化更好地融入鄉村生活,引導群眾提升社會價值觀;用紅色故事、革命事跡增強青少年的愛國情懷,培育青少年民族精神,激發青少年吃苦耐勞、勇于擔當的動力。南梁精神是在土地革命戰爭時期老一輩無產階級革命家在創建陜甘邊革命根據地的過程中用鮮血和智慧凝結而成的革命精神,更是馬克思主義中國化在西北地區成功實踐的結晶,使我們慶陽革命老區干部群眾的寶貴精神財富,因此,各級黨員干部要從南梁精神中汲取智慧和力量,在鄉村治理中按照黨建引領、能人帶動、群眾參與的工作思路,穩固脫貧攻堅成效,實施鄉村振興戰略,讓南梁精神這道光照亮慶陽的高質量發展之路,為鄉村振興聚集動能,勃發力量。紅色文化資源為鄉村振興提供了更多機遇與挑戰,我們要充分利用紅色資源稟賦,大膽的創新探索、合理規劃,從紅色文化中學習艱苦奮斗的精神,從紅色基因中汲取智慧和力量,把握新時代城鄉一體化發展規律,依托紅色文化資源,大力發展紅色文化產業,引領廣大老區人民推全面實現鄉村振興。
(中共甘肅省慶陽市西峰區委黨校)
參考文獻:
[1]武豪,鞏世鋒.慶陽地區積極整理革命歷史檔案[J].檔案,1982(05).
[2]張鶴.《甘肅經濟日報》:在活動策劃中實現雙贏[J].中國記者, 2014(9):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