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麗明
【摘要】隨著社會就業需求與產業結構的不斷變革,各大高校會計課堂理論教學模式培養的會計專業人才與現代化會計人才市場需求存在較大偏差,學校會計專業理論與實踐教學難以迎合企業實際用工需求與專業化技能需求。尤其是產教融合理念的提出,各大高校面臨課堂理論教學模式改革。基于此,以會計專業課堂理論教學模式為研究對象,分析產教融合背景下課堂理論教學模式應該如何實現創新發展,突破教學理論教學瓶頸,優化會計專業課堂理論教學模式,培養符合社會用工需求的專業化人才,實現人才資源的優化配置。
引言
習近平主席在十九大報告中提出“產教融合”發展理念,教育部2019年工作要點更是明確提出:職業教育要“深化職業教育產教融合、校企合作”,建設一批高水平職業教育實訓基地,開展產教融合建設試點。說明產教融合已然成為新時期與新時代專業人才教學中的重中之重,面對越來越高的社會人才需求,高效教學中更應該重視學生專業能力與實踐能力的培養,借助產教融合的教學模式強化人才培養效果,以此迎合社會多元化的用工需求,提高高校教學能力的同時為社會輸送更多符合社會發展需求的專業人才。
一、產教融合背景下課堂理論教學模式現狀
隨著產教融合理念的提出與應用,各高校紛紛開展產教融合教學模式,積極與企業開展教學合作,從教學內容、課程、實戰訓練與專業設置、教師等方面進行教學改革,深化產教融合的發展。現階段,很多高校雖然逐步提高產教融合教學理念的認知水平與重視程度,但是短時間內的改革效果并不佳。現階段,各高校的會計教學課堂仍然沿用傳統的課堂教學模式,以教師的講授為主,學生的參與度偏低,給與學生獨立思考與主動思考的時間較少,并沒有激發學生的自主學習能力,學生的支持接收程度與認知程度較淺。無論是教材內容還是課程內容配置均處于傳統的理論教學階段,缺乏教學實踐、實戰訓練與企業實踐,難以與真實的動態業務與新時期的企業需求相適應,難以實現崗位的有效對接。同時,產教融合主要以學校主動聯系企業為主要溝通形式,學校單方面的與企業進行教學邀約與實踐聯合,學校可聯系的企業資源有限,在教學實踐上資源難以滿足學生基礎需求與實踐教學需求。
二、產教融合背景下課堂理論教學模式存在的問題
1.課堂理論教學模式單一
會計專業作為企業需求性較高的專業,在高校教學中占據較大比例,需要學生能夠掌握財務管理相關法律法規、會計實操與綜合應用能力等,能夠處理日常財務往來,為企業財務管理提供助力。主要以教師講授為主,學生以聽為主,缺乏實操訓練與實戰模擬訓練等參與性較強的課堂環節,學生屬于被動的接受理論知識,仍然處于淺層次的了解,并沒有深入知識體系進行體系化研究與掌握,相關考核也是以理論設計、試卷考試等方式進行,很少設置綜合應用考核環節,教學模式較為單一且枯燥乏味,違背產教融合的教學發展理念。學生雖然能夠掌握理論知識,但是缺乏綜合操作能力,教學方法不符合企業會計用工需求,是現階段會計課堂理論教學模式存在的主要問題之一。
2.課堂理論教學實踐資源匱乏
會計專業需要充足的企業環境開展實踐學習,參與不同規模與不同形式的會計實踐操作訓練,才能夠培養全方位的財務管理人才。然而,現階段與學校合作的企業資源有限,無法為學校提供全方位的實踐支持,學校的師資力量有限,主要是學歷較高的專業教師,缺乏社會實踐經驗,教學偏向于理論方面,缺乏實踐教學經驗,因此需要借助企業的財務管理專家與從業經驗豐富的專業人才進入高校開展教學活動,為高校提供企業的人才培養方案,為學生提供更為現代化的實踐教學。但是,現階段企業支持數量有限,無法滿足各大高校的教學需求,無論是企業數量還是會計專業相關的專家、實踐豐富者數量遠遠無法滿足高校的缺口,理論教學實踐資源匱乏成為現階段產教融合教學存在的主要問題。
3.課堂理論教學與職業標準不符
面對市場需求的不斷變化,產業結構的不斷調整,會計職業標準也在市場洪流中呈現多樣性發展方向,需要符合企業職業要求,更要迎合社會職業需求,更為多元化與全能化。然而,現存的會計課堂理論教學仍然按照落后的會計從業標準開展教學,難以符合企業的職業標準要求,對企業用工造成一定的阻礙。所以,課堂理論教學與職業標準不符也是產教融合背景下課堂理論教學存在的主要問題,不利于人才資源的流暢發展。
會計專業課堂理論教學強調的從業理念與職業標準主要以教材與法規要求為主,包括《基礎會計學》、《會計實務》、《財務管理學》、《稅法》、《資產評估》、《資本運營》等管理、投資、統計、會計、經濟相關方面理論課程,課程內容更重視理論部分,課程分配圍繞財務管理相關課程展開,職業標準主要在于淺層次理論的要求,對于現代社會所需的職業標準教學較為淺層,不符合現代企業的職業標準要求。無論是學生的會計職業道德素養、核心能力、通用能力、工作要求等方面的綜合素養均屬于偏低水平,無法滿足現代社會多元化的職業要求,無法及時適應會計崗位工作與社會需要。對于企業需求的實踐能力與職業標準仍然存在一定的差距,需要各高校積極與時代接軌,根據企業發展要求與市場要求的職業標準調整課程內容,才能夠培養符合企業職業標準的全方位會計人才。
4.課堂理論教學滯后于行業需求
隨著社會經濟的迅猛發展,規模化、集成化、數據化與智能化步伐的不斷推進,企業財務管理逐步趨于集約化發展,積極借助互聯網、云計算、人工智能、大數據等現代化技術處理平臺開展財務管理。而目前的課堂理論教學較為閉塞,滯后于行業需求,數據化發展步伐較為滯緩,無論是教學系統還是學生實戰模擬系統均處于滯后發展,無法滿足現代化集約化財務管理崗位需求。所以,課堂理論教學滯后于行業需求也是產教融合背景下課堂理論教學存在的主要問題。
現階段,課堂教學中引入的智能體系仍然處于初期水平,學生能夠進行會計模擬操作的系統處于落后水平,無法滿足現代化數據化的行業發展需求。雖然學生對于電腦等智能設備的操作能力較強,但是對于會計體系所學的系統軟件仍然處于低級水平,對于日常工作中所用的稅務體系、記賬體系、數據處理體系等認知水平較淺,仍然需要學生步入工作崗位后進行學習與應用,無法發揮產教融合教學體系的優勢。課堂理論教學滯后于行業需求,需要從教學系統、實操系統等方面進行系統化的教學,為學生提供數據化與集約化智能操作的模式體系,滿足會計行業發展需求。
三、產教融合背景下課堂理論教學模式的優化對策
1.打造多元化產教融合課堂理論教學模式
會計專業相關專業基礎知識較為龐雜,需要引入多元化與趣味化的課堂教學模式,圍繞學生為教學核心展開教學,激發學生的主動性與自助參與意識,培養學生獨立思考意識與獨立解決問題能力,進而強化學生的理論基礎,提高學生的綜合能力。
首先,學校方面需要提高產教融合、校企合作教學理念的意識,在日常教學中引進企業管理機制與培訓體系,創建多元化的理論教學模式。理論教學課堂需要融入更多的產業信息,實現校企的深度合作,探索新興的教學方法與教學模式,打造趣味化與生動化的課堂,激發學生的自主探索意識,強化理論知識的記憶與認知水平。其次,在課堂理論教學中引進情景模式教學方式,進行實景演練,設置不同的會計背景與具體案例,要求學生進行實戰演練,一對一演練、小組對戰等不同方式,為學生創造更為趣味化的理論課堂,將理論與實踐相結合開展教學,激發學生自主思維與解決問題的邏輯,增加學生課堂參與頻率,為理論知識賦予實踐意義,深化理論教學模式體系。通過打造多元化產教融合課堂理論教學模式激發學生的學習動力,提高學生的創造力、創新力與思考能力,增強理論知識應用與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
2.豐富產教融合實踐教學資源
產教融合提倡學校與企業的合作教學,將企業實際人才培養策略融入學校教學中,增強學校教學的實踐性,進而滿足社會與企業實際需要的綜合性人才。現階段參與產教融合的企業數量較少,對于產教融合的師資支持、培訓支持、實踐支持等仍處于初級階段。所以,需要豐富產教融合實踐教學資源,為學生創造更為全面的產教融合教學資源。
一方面,學校方面需要拓展企業類型,尋找更多企業與學校開展合作教學,為學生提供更為廣闊的教學資源。學校需要加大拓展力度,積極拓展練習企業,為學校會計專業教學提供更具實踐價值的教學模式。另一方面,號召企業積極響應政府號召,積極開展產教融合,與學校加強合作,為學校提供產業經營機制與培訓機制,專業的企業培訓人員等,為企業發展儲備在校學生,進而保持源源不斷的人力資源流通。企業方面需要及時將企業具體需求與實踐經驗傳播給學校,幫助學校開展產教融合教學。通過學校與企業雙面的共同努力,形成合作共贏的教學模式與人才資源發展模式,推動會計專業實踐教學的同時,為社會提供更具實踐能力的綜合性會計人才。
3.深化產教融合課堂理論課程內容
面對理論教學難以符合會計從業職業標準的問題,需要深化產教融合課堂理論課程內容,從會計專業所學具體課程上進行深化調整,實現產教融合的深度轉型與融合。
首先,根據會計專業從業標準綜合衡量教學課程,以社會發展與企業發展實際所需為基礎設置基礎課程,要求學生掌握會計專業基礎知識的同時,增加實際從業標準課程的配置。從會計從業道德、核心應用能力與綜合素養方面進行課程設置,與現代社會所需的職業標準相適應,保持學校課程的及時性與有效性,滿足產教融合理念的綜合理論課堂,以此提高學生的基礎認知水平與綜合素養,以此更符合社會需要與企業發展。其次,與會計行業的領軍人物、轉向人才、杰出代表等進行合作教學,為學生提供與社會接軌的時事資訊與會計職業標準,充實學生的課程配置,增加會計專業培訓、交流會、演講、企業實習等課程配置,為學生提供更為多樣的課程內容,滿足現代化的職業標準要求。通過深化產教融合課堂理論課程內容為學生提供更為優化的符合現代化職業標準的課程,強化學生的對會計從業方向的整體認知與整體規劃,有利于學生的職業規劃與職業發展。
4.實現課堂理論教學的行業適配
課堂理論教學需要與會計行業進行適配,才能夠滿足社會對會計專業人才的需求,進而提高學生的崗位能力與社會適應力。所以,產教融合背景下課堂理論教學需要實現理論教學的行業適配能力,提高學生的綜合能力。
首先,學校方面需要進行教學體系升級優化,加大教學系統投入,引進先進的綜合模擬教學軟件,為學生提供真實的、與企業應用體系一致的實訓練習平臺,讓學生能夠在實際情景中探索,借助智能系統滿足學生的實踐需要。其次,為學生創造參觀稅務實訓中心、會計審計一體化實訓室等實訓基地,滿足“金三”并庫發展需要,讓學生提前熟悉“EPC金稅平臺”“云計算”等方面云共享財務管理體系,將數據化的會計體系引進課堂中,賦予學生更為專業的會計職能與專業技能,為企業培養更為適配的創新型符合人才,滿足數據化與集約化會計體系的發展需要,使學校教學滿足行業發展需要。實現課堂理論教學的行業適配,增加學校會計專業智能化、數據化、系統化的教學配置,滿足行業發展數據化需要,符合企業經營所需,提高會計人才的工作效率與崗位適應能力。
四、結論
產教融合、校企一體的教學模式是現階段學校教學的新興發展路線,但是由于其發展時間較短,處于剛起步的初期階段,各高校的教學實際存在差距,各專業與各企業的培養模式更是存在較大差異,各專業教學模式也不盡相同。會計專業作為高校教學中重要的教學模塊,產教融合背景下會計專業課堂理論教學模式需要進行創新與升級,與企業發展理想與具體需求相適應,將社會所需的專業人才標準融入高校課堂,提高學生的專業能力與職能素養,進而才能夠為企業發展提供更具活力的人才體系,提高職業教育效率,推動人才資源體系的更迭,促進學校與企業的深度合作,形成合作共贏的就業局勢。
參考文獻:
[1]李強,曹艷.《大學計算機基礎》課程教學模式與產教融合實踐的研究[J].營銷界,2019:289+292.
[2]鄒俊滔,曾學龍.產教融合背景下高職院校思政課體驗式教學模式的構建及策略分析[J].吉林省教育學院學報,2016:53-55.
[3]文嘉露,文玉蘭,何廣鑾,等.產教融合下"崗證課訓賽"五位一體教學改革研究——以高職會計專業為例[J].現代商貿工業,2020(35):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