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栩豪,樊效鴻
(成都中醫藥大學附屬醫院骨科,四川 成都 610075)
跟痛癥是骨科臨床常見疾病,本病屬骨質退行性改變。由于附著在跟骨結節處的跖腱膜受到長期的牽拉、刺激而產生損傷變性、慢性無菌性炎癥,以及跟骨的骨質增生引起足跟痛,屬于中醫“痹證”范疇,多發生于中老年人。患者多表現為足跟部疼痛,行走困難,行走或承重后疼痛加重,甚至無法著地,休息后癥狀可減輕。足跟底部內側(即跟骨結節內側)有明顯壓痛點。跟骨側位X 片可見有骨刺或增厚的骨膜[1]。嚴重影響人們的日常生活且降低生活質量,且易反復發作。其治療方法主要以保守治療為主,其中保守治療的方式多種多樣。保守治療對輕癥,病程較短的患者有顯著的臨床療效,如若跟痛癥患者在早期不及時采取物理治療進行臨床干預待病情病程較長且重時再采取物理治療其臨床療效將顯著下降,此類患者甚至需行手術治療,方可取得較好的臨床療效,但因其有創傷,并發癥相對較多,使許多患者往往難以接受。因此,患者在跟痛癥早期就應及時采取保守治療,針對跟痛癥早期疼痛的患者筆者于2019 年3 月至2019 年9 月,運用體外沖擊波療法(extracorporeal shock wave therapy,ESWT) 配合中藥熏洗治療跟痛癥15 例,均取得較好療效,現報道如下。
選取符合下述標準我院收治的跟痛癥患者15 例為研究對象,其中男5 例,女10 例,平均年齡48.43±4.12 歲,病程2.24±0.32 月,單側病例12 例,雙側病例3 例,見表1。

表1 患者治療前基本情況
1.2.1 中醫診斷標準
參照全國中醫藥行業高等教育“十三五”規劃教材、全國高等中醫藥院校規劃教材《中醫骨傷科學》(第十版)(黃桂成、王擁軍主編,中國中醫藥出版社,2016 年)擬定[1]。
①臨床表現:起病緩慢,多發生于中老年肥胖者,多為一側發病,可有數月或數年的病史;足跟部疼痛,行走加重;典型者晨起后站立或久坐起身站立時足跟疼痛劇烈,行走片刻后疼痛減輕,但行走或站立過久后疼痛又加重;
②體征:患部無明顯腫脹或有輕度紅腫,在跟骨的跖面或側面有壓痛;若跟骨骨質增生較大時可觸及骨性隆起;
③X 線表現:常見有骨質增生,但臨床表現常與X 線征象不符,不成正比。
1.2.2 西醫診斷標準
參照《足外科學》(毛賓堯主編,人民衛生出版社,1992 年)擬定[2]。
①足跟痛:晨起行走時開始,活動后可減輕,繼續行走或負重時疼痛加劇;
②壓痛點:局限于跟骨負重區偏內外側或跟骨大結節處;
③腫脹:大多數患者跟骨周圍無腫脹或有輕度紅腫;
④跟骨骨刺:部分患者X 線側位片可見跟骨骨刺形成。
①符合上述跟痛癥的診斷標準;
②年齡在20—60 歲之間;
③發病1—3 個月內;④病情穩定,意識清楚,無明顯智力障礙者。
①不符合上述診斷標準者;
②同時患有其他心肺肝腎等重大疾病者;
③有骨折、骨結核、骨腫瘤等不適宜保守治療等疾病;
④妊娠或哺乳期婦女及對藥物過敏者。
制川烏10g、制草烏10g、制天南星10g、制白附子10g、四制香附10g、姜黃10g、桃仁15g、紅花15g、當歸15g、酒川芎15g、生艾葉10g、川桐皮10 g、伸筋草20 g、醋乳香20 g、醋沒藥20 g,將上藥放入紗布袋中,入水煎煮20min 左右,煮沸后加入酒或醋,將患足暴露進行熏蒸,待藥液溫度降至55℃左右時,將患足進行浸洗,一邊浸洗,一邊輕柔地按摩患處,水溫下降時加熱,每次30—60min,每日2—3 次,7 天為1 個療程。
采用瑞士EMS 公司Swiss DolorClast?放散狀沖擊波治療機。調節反射體第二焦點至治療部位(在治療部位涂擦耦合劑),選取局部壓痛點為治療部位,工作電壓6~12 kv,治療次數l~5 次,平均每次沖擊2000 次,治療沖擊次數可根據病情增減,治療時間跨度每間隔7 天一次。
治療期間患者均應注意休息,避免勞累,宜穿寬松舒適的軟底鞋或在患足鞋內放置海綿墊減少局部壓迫。急性期宜休息,減少承重,癥狀緩解后應減少站立和步行。體重過重者,應減輕體重,減少足跟的承重,從而減輕壓力,達到松弛肌肉、解除無菌性炎癥的目的。

表2 療效結果(例/%)
表3 治療前后疼痛VAS 評分參數比較(分, ±s)

表3 治療前后疼痛VAS 評分參數比較(分, ±s)
注:經t 檢驗,治療前后VAS 評分對比,△P<0.01。
images/BZ_15_1128_1554_1154_1582.png ±s)15 5.594±1.173 2.419±0.783△例數 治療前VAS 評分( images/BZ_15_1128_1554_1154_1582.png ±s) 治療后VAS 評分(
自治療之日開始起進行隨訪,隨訪8-12 個月,觀察患者病情變化及有無不良反應發生。
①為較好的量化評定,采用視覺模擬評分(VAS)對患者的疼痛改善情況進行記錄,讓患者在治療前后自己選擇疼痛及不適度,并用0—10 的阿拉伯數字表示。0 分代表無痛;3分以下代表有輕微的疼痛,患者能夠忍受;4-6 分代表患者有明顯的疼痛并影響睡眠,但尚能忍受;7-10 分代表患者有較為強烈的疼痛,疼痛難以忍受。
②參照國家中醫藥管理局1994 年頒布的《中醫病證診斷療效標準》擬定[3]。治愈:癥狀基本消失,患者無明顯不適,治療后疼痛及不適度減少8 度以上,體征基本消失;顯效:癥狀明顯減輕,治療后疼痛及不適度減少6-7.9 度,原有陽性體征減輕60%-79%;有效:患者仍有不適,疼痛及不適度減少3-5.9 度,原有陽性體征減輕40%-59%;無效:疼痛及不適度減少小于2.9 度,原有陽性體征仍明顯存在。
應用SPSS 20.0 統計軟件進行臨床統計學分析。計量資料用均數±標準差(±s)表示,先進行F 檢驗,服從正態分布用T 檢驗,治療前后比較采用配對樣本T 檢驗。所有的統計檢驗均采用雙側檢驗,檢驗水準a=0.05,當P<0.05 認為有統計學意義,當P<0.01 認為有顯著性意義。
治愈5 例,治愈率33.3%;顯效7 例,顯效率46.7%;有效2例,有效率:13.3%;無效1 例,無效率6.7%;總有效率93.3%,見表2。
治療后VAS 評分與治療前VAS 評分相比,采用配對t 檢驗,sig 雙側檢驗a=0.00,P<0.01,有顯著性意義,說明該治療方法具有顯著臨床療效,見表3。
跟痛癥好發于中老年人,臨床以行走或負重時足跟部周圍疼痛為主要表現,由足跟部跖腱膜、脂肪墊、滑膜、骨膜等軟組織的慢性勞損伴局部無菌性炎癥所致。跟痛癥首見于《諸病源候論》之“腳跟頹”,《靈樞·經脈》篇曰:“腎足少陰之脈,起于小趾之下,邪走足心,出于然谷之下,循內踝之后,別入跟中,以上踹內”。《靈樞·經筋》篇曰:“足少陰之筋,起于小趾之下,并足太陰之筋,邪走內踝之下,結于踵。”因此中醫學認為跟痛癥的發生以久立久行,腎氣虧虛,血不榮筋,筋骨失養,不榮則痛為本;以經筋長期慢性勞損、外傷或跟骨骨刺,寒濕入絡或濕熱內蘊致氣血運行不暢,氣滯血瘀,經脈痹阻,不通則痛為標[4-5]。中藥熏洗以通絡活血為法,以藥力與熱力共同作用于足跟部,并通過藥液溫度使患部的皮膚毛細血管擴張,改善局部微循環,加快新陳代謝,促使藥物經皮膚滲透到組織中,從而緩解肌肉痙攣,促進炎癥水腫吸收,軟化僵硬粘連的足底筋膜,以達到舒筋活絡、行氣活血的治療目的。中藥熏洗處方選溫經除濕、消腫止痛之川烏、草烏、天南星、白附子及艾葉、伸筋草、川桐皮,合行氣、活血、化瘀、舒筋通絡之香附、姜黃、桃仁、紅花、當歸、川芎、乳香、沒藥,另外“酒為百病之長”,以酒并配合具有軟堅散結、消除骨刺之功的醋,共為引經藥,諸藥合用共奏溫經通脈、軟堅散結、消腫止痛之功。中藥熏洗療效確切,無毒副作用,是中醫內病外治的主要治療之法。
關于體外沖擊波治療骨骼肌肉運動系統疾病的作用機制及原理目前尚不十分明確,目前學術界普遍認為體外沖擊波有痛覺神經感受器封閉作用、機械壓力效應、壓電及空化效應、止痛效應等特殊性能[6]。體外沖擊波治療骨骼肌肉運動系統疾病是一種綜合作用的結果。體外沖擊波是一種機械波,在極短的時間內由于壓力急劇變化而產生較高的壓力幅度,從而產生具有很強的張應力和壓應力的沖擊波。沖擊波在能量轉換及傳遞過程中可使不同密度組織之間產生脂量梯度差及扭拉力,引起介質的壓縮和膨脹,使得軟組織間的彈性變形和松解[7-8],從而分離粘連、伸展攣縮,達到抗炎、鎮痛的作用。同時體外沖擊波壓電以及空化效應可擴張局部毛細血管,加速沖擊部位組織微循環,從而改善治療區域新陳代謝,達到消除治療區域無菌性炎癥及水腫的目的。沖擊波還可對痛覺神經感受器過度刺激.使后續向心沖動無法傳遞,從而緩解疼痛,最終達到治療骨骼肌肉運動系統疾病的目的[9-10]。
體外沖擊波療法配合中藥熏洗治療跟痛癥,臨床操作簡單、起效迅速、療效顯著、費用低廉,值得臨床醫療大力推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