史榮榮,王朔通信作者,劉托,張亞輝
(武漢市精神衛生中心,湖北 武漢 430012)
“正念”最初來自佛教的八正道,是佛教的一種修行方式,它強調有意識、不帶評判地覺察當下,是佛教禪修主要的方法之一。西方的心理學家和醫學家將正念的概念和方法從佛教中提煉出來,剝離其宗教成分,發展出了正念認知療法[1]。正念認知療法(Mindfulness-Based Cognitive Therapy,MBCT)被廣泛應用于治療和緩解焦慮、抑郁、強迫、沖動等情緒心理問題,在人格障礙、成癮、飲食障礙、人際溝通、沖動控制等方面的治療中也有應用[2]。目前國內將正念治療用于苯丙胺類興奮劑所致精神行為障礙患者的相關研究較少。現對在武漢市精神衛生中心(武漢市藥物依賴治療中心)成癮病區就診的苯丙胺類興奮劑所致精神行為障礙患者使用正念認知療法聯合藥物治療,與常規使用藥物治療的患者進行對照研究,探討評價其臨床療效,結果報告如下。
來自2018 年1 月至2018 年6 月在我院成癮病區住院治療的苯丙胺類興奮劑所致精神行為障礙患者。
入組標準:①符合國際疾病分類診斷標準ICD—10 苯丙胺類興奮劑所致精神行為障礙診斷標準,經由2 名精神科主治醫師診斷;②年齡18-60 歲,初中以上學歷水平以便于能夠領悟課程中的理念;③患者本人及其法定監護人簽署知情同意書。
排除標準:(1)妊娠期婦女。(2)藥物性超敏反應患者。(3)伴有脫水、營養不良癥狀等身體衰弱的患者。
共有120 人符合標準入組,隨機分為實驗組( 正念認知療法+ 常規藥物治療)(n=60) 和對照組( 常規藥物治療組)(n=60)。本研究方案和知情同意書獲得武漢市精神衛生中心醫學倫理委員會審核批準。
1.2.1 本研究為隨機對照研究,將入組患者1:1 隨機分為實驗組和對照組。兩組患者分別接受正念認知療法+常規藥物治療和常規藥物治療。
對于實驗組(正念認知療法+常規藥物治療)在接受常規藥物治療的同時我們嚴格按照英國牛津大學正念中心的最新版標準正念認知療法課程設置,在八周時間內共安排24 次課程。其中第1 次為介紹會,使您了解課程的全貌,初步體驗正念練習方法,明晰自己將在課程中走向何處,并使所有在未來兩個月共同學習的同學間彼此熟識。在隨后,將會有連續每周3 次,每次大約2 小時的課程,包括身體掃描、正念伸展和瑜伽、三分鐘呼吸空間練習、自我觀察記錄等各種形式的正念練習,以及不良情緒產生原因的相關理論學習,內容循序漸進。在每次課程結束后均有相應的作業,以便鞏固學習效果。
1.2.2 療效評價
分別于基線時、4 周末及8 周末評定評定陽性和陰性癥狀量表(PANSS)。陽性和陰性癥狀量表是為評定不同類型精神癥狀的嚴重程度設計和標準化的評定量表。采用1-7 分的7級計分法。1 分表示無;2 分表示很輕;3 分表示輕度;4 分表示中度;5 分表示偏重;6 分表示重度;7 分表示極重度。
使用臨床療效總評量表(Clinical Global Impression,CGI)評價臨床療效。其中療效總評(global improvement,GI)采用0-7 分的8 級計分法。根據被評者目前病情與入組時相比,作出評定。0 分表示未評;1 分表示顯著進步;2 分表示進步;3 分表示稍進步;4 分表示無變化;5 分表示稍惡化;6 分表示惡化;7 分表示嚴重惡化。在研究中我們將療效總評分為無效、稍進步、進步、顯著進步四項。其中0 分、4 分、5 分、6 分、7 分合并為療效總評中無效一項。
1.2.3 社會功能評價
基線期及8 周末使用席漢殘疾量表(Sheehan disability scale ,SDS) 評估患者的社會功能恢復狀況。席漢殘疾量表(SDS)是由美國南佛羅里達州大學精神衛生研究所在1983年設制的,主要用于評定精神障礙患者的職業、社會和家庭功能受損程度。該量表由工作、社交生活、家庭生活/家庭責任3 個自評項目組成,每個項目按照癥狀由輕到重評為0-10 分。將3 個項目相加評價總體功能缺陷情況。
1.2.4 安全性評價
使用副反應量表(Treatment Emergent Symptom Scale,TESS) 記錄治療全過程發生的藥物不良反應。副反應量表(TESS)作為精神藥物治療安全性評價工具,既包括常見的癥狀和體征,又包括若干實驗室檢查結果。對每項癥狀從嚴重度、癥狀和藥物的關系、采取的措施三個方面進行評定。
1.2.5 統計學方法
數據分析使用SPSS 22.0 統計軟件,兩組間年齡、病程采用t 檢驗,性別比、有效率比較采用卡方檢驗,PANSS 評分比較、SDS 總分比較采用獨立樣本t 檢驗,檢驗水準α 為0.05,雙側檢驗。
共120 例完成研究。其中實驗組有60 例完成研究,其中男48 例,女12 例,平均年齡(26.5±7.8)歲,病程(11.2±6.6)月,對照組有60 例完成研究,其中男50 例,女10 例,平均年齡為(26.2±7.0)歲,病程(10.9±7.0)月。兩組完成研究的患者在社會人口學資料方面比較無統計學差異(P>0.05)。

表1 實驗組與對照組社會人口學資料比較
2.2.1 總體療效比較
研究結束時根據CGI-GI 評定結果,實驗組與對照組的有效率( 稍進步+ 進步+ 顯著進步) 分別為86.67%(52/60)和83.33%(50/60),組 間 比 較 無 統 計 學 意 義(χ2/Z=0.437,P=0.508)。兩組療效比較見表2。

表2 兩組療效比較 CGI-GI
2.2.2 陽性和陰性癥狀量表( PANSS)臨床療效評分比較
基線時兩組陽性和陰性癥狀量表(PANSS)評分無統計學差異(P=0.332)。治療后兩組陽性和陰性癥狀量表(PANSS)評分均顯著低于基線時。治療4 周末及8 周末時,同一時點兩組間陽性和陰性癥狀量表(PANSS)比較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1),見表3。
表3 兩組治療不同時點PANSS 評分比較( ±s)

表3 兩組治療不同時點PANSS 評分比較( ±s)
組別 例數 基線期 4 周末 8 周末實驗組 60 65.20±7.85 45.12±7.01 34.15±6.52對照組F 值P 值39.01±6.88 44.92 0.00012 60 63.78±8.12 63.78 0.332 48.36±7.50 52.69 0.016
基線時實驗組和對照組之間席漢殘疾量表(SDS)評分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t=0.849,P=0.397),治療后兩組SDS 評分較治療前均顯著改善(實驗組t=10.489,對照組t=9.119,兩組P 值均<0.01),社會功能均有明顯恢復。8 周末后兩組間比較差異有統計學意義(t=3.944,P=0.0013),實驗組對社會功能恢復效果更加明顯。
表4 基線時、治療8 周末SDS 評分比較( ±s)

表4 基線時、治療8 周末SDS 評分比較( ±s)
組別 例數 基線期 8 周末實驗組 60 19.18±6.01 9.63±3.69對照組t 值P 值12.12±3.21 3.944 0.0013 60 20.11±5.98 0.849 0.397
不良事件發生率比較①嚴重不良事件。實驗組及對照組均未發生。②實驗組58 例中不良事件發生率為30.00%(18/60,102 例次);對照組為33.33% (20/60,115 例次)。組間發生率無統計學差異(χ2/Z=0.154,P=0.695)。
苯丙胺類興奮劑具有藥物依賴性(主要是精神依賴性)、中樞神經興奮、致幻、食欲抑制和擬交感能效應等藥理、毒理學特征[3,4]。目前認為作用機制是由于苯丙胺類興奮劑提高中樞和外周單胺類神經遞質(多巴胺、去甲腎上腺素、5—羥色胺)活性的作用[5],通過促進單胺類神經末梢遞質的釋放、抑制其再攝取、與單胺類轉運體結合抑制單胺類再攝取,使細胞間隙多巴胺、去甲腎上腺素、5—羥色胺濃度升高,產生興奮、激越和精神病性癥狀[6]。并通過增加中腦—邊緣—皮質獎賞環路的多巴胺活性產生欣快作用[7]。在藥物治療精神病性癥狀的同時,為降低精神依賴性,可使用正念認知治療促進其心理康復,預防復吸。
研究結果提示正念認知治療苯丙胺類興奮劑所致精神行為障礙障礙在2 周末已起效,8 周末較基線期顯著好轉,臨床療效優于常規藥物治療組。這與正念認知治療獨特的作用機制相關,正念認知療法(Mindfulness-Based Cognitive Therapy,MBCT)認為預防復發的關鍵在于減弱對低落情緒的認知反應性,學習一種新的應對想法和感受的方式,用一種接納的方式來平和地和這些過程相處[8,9]。他的核心的是不去改變經驗本身,去改變和經驗的關系。這個行動模式表現在經驗回避和窮思竭慮兩個方面[10]。
席漢殘疾量表(SDS)評分較基線時明顯降低,提示正念認知治療可以使患者在工作、社交生活、家庭生活/家庭責任方面得到顯著改善。苯丙胺類興奮劑所致精神行為障礙導致患者的工作和生活質量的下降,給社會帶來了嚴重的經濟負擔,社會功能的恢復是降低患者傷殘調整壽命年的重要 環節[11-14]。幫助苯丙胺類興奮劑所致精神行為障礙患者恢復社會功能、重歸社會,MBCT 可以提升患者的自我覺察、自我了解[15],培育這種存在模式,然后更好地面對困難的情緒和情景,提升情緒平衡能力和主觀的幸福感[16]。
兩組在安全性方面無明顯差異。治療過程中均未發生嚴重不良事件。
綜上可見正念認知療法治療苯丙胺類興奮劑所致精神行為障礙在療效上優于常規藥物治療,可快速有效治療苯丙胺類興奮劑所致精神行為障礙患者癥狀,對社會功能恢復可以起到積極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