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幼良,許麗
(羅定市中醫院,廣東 云浮 527200)
腦中風是一組以腦部缺血及出血性損傷癥狀為主要臨床表現的疾病,多見于高血壓患者,臨床研究發現,腦中風因有極高的幾率合并腦梗塞、腦栓塞等風險,因此很容易繼發癱瘓,從而影響患者運動能力[1]。因此針對老年腦中風癱瘓患者,選擇一種有效的臨床護理措施十分關鍵。本次研究抽取60 例患者,旨在探究老年腦中風癱瘓患者采取康復護理后對患者運動能力改善和臨床價值,具體內容如下。
隨機抽取2019 年1 月至2020 年1 月期間收治的60 例腦中風患者為臨床研究對象,所有患者均合并有不同程度的偏癱癥狀,利用電腦抽簽的方式將60 例患者隨機分為兩組,包括對照組與觀察組,對照組采用常規護理措施,其中男性17 例,女性13 例,年齡62~85 歲,平均年齡(73.56±3.47)歲;觀察組在對照組基礎上聯合康復護理措施,其中男性18例,女性12 例,年齡63~86 歲,平均年齡(74.15±3.86)歲;所有患者臨床表現均符合《中國急性缺血性腦中風診治指南2019》[2]中的相關診斷標準,患者家屬自愿參與本次研究,簽署知情同意書;通過醫院倫理學會審核。排除存在嚴重心血管疾病、凝血功能疾病、神經功能損傷、肝腎功能不全、惡性腫瘤、認知、行為能力異常者及中途退出者。兩組患者基礎資料對比未見明顯差異,P>0.05,無統計學意義,可對比。
對照組患者接受常規護理措施,觀察組患者在對照組基礎上,給予康復護理措施,具體內容如下:(1)首先需結合患者具體病情,如既往病史、腦中風程度、癱瘓類型等,為其制定相應的康復護理措施,告知患者腦中風及腦中風后癱瘓的病理機制,做好床邊護理,強化生命體征監控,及時予以急救措施,保障其生命質量。(2)完善體位護理,因腦中風患者的病情機制十分復雜,且多呈急性發作,因此在康復護理期間,需維持良好肢體功能,做好體位指導,在整個治療過程中需持續給予良肢擺放,同時需指導患者家屬了解正確的肢體擺放方法,區別患肢與健肢的擺放措施,有效避免患者患肢關節脫節、脫位、僵硬、變形等問題。(3)完善日常康復訓練,在實行過程中,需結合患者日常生活能力進行訓練,通過擰毛巾、梳頭、搭建積木等方法,逐漸指導患者逐漸掌握生活自理能力;同時可借用多種方式訓練患者關節部位,促使其能夠逐漸掌握精細動作,如自主起床(使用借助器)、自主翻身(可在協助下進行,指導其掌握相關的翻身技巧)等。(4)積極主動與患者建立溝通,留意患者情緒變化,及時予以相應的心理干預,告知其康復護理的有效性,列舉成功康復病例提升其自信心,促使其能夠樹立戰勝疾病的良好心態,從而降低不良情緒造成的影響。出院前需給予患者及家屬相應的院前指導,指導患者掌握合理的康復訓練措施,囑咐其明確相關注意事項,促使其能夠通過獨立訓練,提升康復效果。
通過神經系統功能缺損程度評分評估兩組患者神經功能,分值0~45 分,分值越高,神經缺損越嚴重。
通過運動系統功能評分量表觀察兩組患者運動功能狀態,分值范圍0~80 分,分值越高,其運動功能越理想。
通過日常生活能力評分觀察兩組患者生活質量,分值范圍0~100 分,分值越高,效果越理想。
通過我院自制滿意度調查表,觀察兩組患者滿意度情況,包括非常滿意(90~100 分)、滿意(60~89 分)、不滿意(0~59分);(非常滿意+滿意)/總例數×100.00%=護理滿意度。
采用SPSS 20.0 統計學軟件,對本次研究數據進行分析,計數資料以率(%)表示,行χ2檢驗,計量資料以均數標準差(±s)表示,以t 檢驗,P<0.05 表示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
兩組患者護理前,其神經功能、生活能力及運動功能評分對比未見明顯差異,P>0.05,無統計學意義;護理后,觀察組患者神經功能、生活能力及運動功能評分顯著高于對照組,P<0.05,有統計學意義,詳見表1。
觀察組患者護理滿意度為96.67%,對照組為86.67%,組間對比,觀察組護理滿意度顯著高于對照組,P<0.05,有統計學意義,詳見表3。
腦中風在臨床上十分常見,又稱腦中風、腦血管意外,多因急性腦血液循環障礙所致,促使患者出現局限性、彌漫性腦功能損傷[3]。同時,腦中風也是臨床上,導致成年人殘疾的主要因素之一,其致殘率約為86.5%,多表現為永久性運動功能損傷[4];由此可見,運動功能障礙是腦中風最具代表性的并發癥類型之一,因病灶的不同會引起不同的障礙現象,從軀體癱瘓的部位和數量特點上分別有偏癱,單癱,交叉癱,四肢癱和腦神經麻痹等,其中以老年人為甚[5]。老年腦中風患者的典型運動障礙多表現為偏癱,從而促使患者出現痙攣、患肢功能障礙、偏癱聯合反應、步態異常等,因治療不及,將促使患者出現局部細胞壞死,引發器官功能衰竭,最終導致癱瘓[6]。本次研究發現,針對老年腦中風癱瘓患者采取康復護理效果,其能夠結合患者病情狀態,制定合理的康復訓練措施,加強病情監控,做好體位護理,持續給予良肢擺放,預防關節脫節、脫位、僵硬、變形等并發癥的出現。同時通過全面的康復訓練,指導患者完成生活自理,同時積極主動與患者建立溝通,完善心理干預,消除其負面情緒;另外,給予相應的院前指導,繼而達到改善預后的目的。在本次研究結果中,接受康復護理的患者,其神經功能、生活能力及運動功能評分均顯著高于接受常規護理的患者,同時其滿度度更高。證實康復護理針對老年腦中風癱瘓換則會,存在十分理想的臨床應用前景。
表1 兩組患者護理前后神經功能、生活能力及運動功能評分對比( ±s)

表1 兩組患者護理前后神經功能、生活能力及運動功能評分對比( ±s)
組別 n 神經功能 生活能力 運動功能觀察組(護理前) 30 16.82±4.37 31.44±7.36 37.68±8.43觀察組(護理后) 30 9.76±4.15 50.46±9.82 64.94±6.55對照組(護理前) 30 16.75±4.27 30.47±10.76 37.58±10.22對照組(護理后) 30 13.56±4.96 41.21±4.93 50.77±4.93 t(護理前) - 0.022 0.032 0.065 P-0.805 0.710 0.441 t(護理后) - 3.664 3.952 4.115 P-0.001 0.001 0.001

表2 兩組患者護理滿意度對比[n,%]
綜上所述,老年腦中風癱瘓患者采取康復護理效果顯著,能夠有效改善患者運動能力,提升生活質量,滿意度高,值得臨床上進一步推廣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