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群,黎海云,蔣仙梅
(云浮市(羅定)第三人民醫院,廣東 云浮 527200)
精神分裂癥為一組病因未明的重性精神病,好發于青壯年,多以緩慢或亞急性起病,為精神科常見疾病[1,2]。患者主要表現出感知覺障礙、思維障礙、情感障礙等常見癥狀,隨著病情進一步進展,其可出現精神衰退、精神殘疾等并發癥,累及視覺、聽覺與嗅覺,降低患者生活質量,需積極予以治療[3]。縱觀臨床治療現狀發現,其預后較差,復發率較高,患者自我管理水平較低,因此,對患者積極治療期間予以必要護理干預,可提升患者自我管理水平,提高患者生活質量,穩定病情關鍵。本次研究,即對我院部分患者應用認知護理干預,現報道如下。
選取2017 年12 月至2020 年4 月我院89 例精神分裂癥患者,研究經我院倫理委員會批準,依據隨機數字表法分為實驗組45 例、參照組44 例。實驗組,男23 例,女22例,年齡23~56 歲,平均(39.06±3.12) 歲,病程1~15 年,平均(8.07±0.96)年;參照組,男22 例,女22 例,年齡22~56 歲,平均(39.07±3.10) 歲,病程1~16 年,平均(8.50±0.06) 年。兩組基本資料無顯著差異(P>0.05)。
入選標準:(1)均確診為精神分裂癥,診斷依據符合《國際精神病分類第10 版》中相關診斷標準。(2)均伴有不同程度感知覺障礙,思維障礙,情感障礙。(3)患者及其家屬知情研究,簽署同意書。
排除標準:(1)合并腫瘤疾病者。(2)嚴重肝腎等器官疾病者。(3)艾滋病、乙肝者。(4)同期參與我院其他研究者。
參照組常規護理。主要內容為環境護理、用藥護理、情緒疏導、常規訓練、飲食、衛生等常規護理。
實驗組認知護理,具體內容如下。(1)建立認知管理團隊。成員包括主治醫師、護士長,高年資責任護士、主治醫師介紹患者病情,護士長講述護理要點,與人力資源分配及護理質量監控,責任護士依據患者病情、護理要點、患者性格特征、文化程度等建立個性化健康檔案對患者進行護理。(2)全面評估。通過觀察患者語言、行為結合患者病情等臨床資料,全面評估患者認知能力與自我管理水平,找尋可提升的認知能力與自我管理水平入口,探索患者較易接受的護理方式,對患者進行護理干預。(3)具體實施。1)心理護理。加強與患者交流,觀察患者言行,及時掌握患者心理狀態變化,對產生不良情緒予以疏導。針對不同患者采取不同情緒控制方法予以干預。采取自我暗示法等轉移對疾病注意力,改善內心不良情緒。2)健康教育。依據患者文化程度、接受能力等選取適宜宣教方式,幫助患者正確認知自身疾病。針對處于康復期患者,因其對自身疾病有一定認知,為克服疾病發作常處于較為痛苦境地,因此,對其進行健康宣教亦較為重要。如可先對其康復期表現予以肯定,再采取面對面方式告知其此階段煩躁痛苦為正常現象。此外,對患者家屬予以健康宣教,使患者家屬能基本掌握疾病發病原因與治療必要性,鼓勵患者家屬參與護理工作中,提升患者安全感。3)生活技能訓練。患者治療期間,依據患者社會功能缺陷程度對患者進行生活技能訓練,其訓練內容除日常基本生活操作訓練外,還可鼓勵患者進行繪畫,制作手工、寫日記等鍛煉,依據患者恢復情況從易到難逐級進行,訓練期間不斷鼓勵,提升患者訓練依從性,提高患者日常生活能力。4)音樂療法。引導患者有序入座后進行深呼吸鍛煉,促使全身肌肉放松。遂進行音樂治療,播放較為輕快旋律優美的歌曲,改善不良心境。5)用藥指導。除進行健康宣教外,不同患者需進行個性化用藥指導;針對用藥依從性不高者,護理人員需監督其服藥,避免漏服少服,保障治療效果。同時加強用藥期間不良反應監測,如出現不適針對性予以干預,避免藥物給患者留下不良印象,降低治療依從性。6)出院前護理。出院前告知患者家屬,日常生活中從事簡單采購與勞作,使患者認可自身價值;定期進行家庭聚會,感受家庭溫暖,加強與患者交流,了解其心理變化,便于及時發現異常,盡早干預,避免病情波動;每隔一個月對患者進行電話隨訪,對其生活等予以指導,提升生活質量。
表1 自我管理能力比較( ±s,分)

表1 自我管理能力比較( ±s,分)
注:與同組治療前比較P*<0.05。
組別 例數 日常生活自理 情緒調節 遵醫行為 社會交往護理前 護理后 護理前 護理后 護理前 護理后 護理前 護理后實驗組 45 4.06±0.05 8.54±1.11* 4.29±0.54 8.66±1.08* 3.18±0.65 7.99±0.78* 3.71±0.07 8.06±0.65*參照組 44 4.07±0.02 6.78±2.11* 4.30±0.51 6.89±0.06* 3.20±0.62 6.45±0.99* 3.72±0.05 6.01±0.05*t - 1.234 4.940 0.090 10.853 0.148 8.161 0.774 20.857 P - 0.110 0.001 0.464 0.000 0.441 0.001 0.221 0.000
(1)觀察自我管理能力。于護理前后采取我院自制自我管理能力調查問卷量表,對患者自我管理能力進行評定,其主要包含日常生活自理、情緒調節、遵醫行為、社會交往等四項,每項滿分為10 分,分值高低與患者各項自我管理能力呈正比。
(2)觀察康復情況。于護理前后采取康復狀態量表MRSS對患者康復情況進行評定,其主要包含活動能力、依賴性、社交能力、癥狀行為四項目,分值高低與康復狀態呈反比。
(3)觀察生活質量評分。采用SF-36 生活質量量表,量表為百分制,分值高低與患者生活質量呈正比。
護理前,兩組日常生活自理、情緒調節、遵醫行為、社會交往等自我管理能力評分組間比較無顯著差異(P>0.05);護理后,兩組上述自我管理能力指標評分均有所上升,較之參照組而言,實驗組評分更高(P<0.05),見表1。
護理前,兩組康復評分組間比較無顯著差異(P>0.05);護理后,兩組評分均有所降低(O<0.05),較之參照組而言,實驗組更低(P<0.05),見表2。
表2 康復情況比較( ±s,分)

表2 康復情況比較( ±s,分)
注:與同組治療前比較P*<0.05。
組別 例數 護理前 護理后實驗組 45 47.06±4.07 30.76±1.43*參照組 44 47.09±4.04 40.65±2.12*t-0.035 25.854 P-0.486 0.000
護理前,兩組生活質量評分組間比較無顯著差異(P>0.05);護理后,兩組評分均有所上升(P<0.05),較之參照組,實驗組更高(P<0.05),見表4。
表4 生活質量評分比較( ±s,分)

表4 生活質量評分比較( ±s,分)
注:與同組治療前比較P*<0.05。
組別 例數 護理前 護理后實驗組 45 78.56±3.12 87.05±3.12*參照組 44 78.58±3.09 80.55±1.17*t-0.030 12.956 P-0.488 0.000
隨著社會節奏不斷加快,人類承受的各方面壓力日益加劇,精神疾病患病率顯著上升,且逐漸趨于年輕化,給患者身心及家庭帶去諸多痛苦,同時不利于社會穩定和諧發展,需積極對患者予以治療[4,5]。
觀察臨床治療現狀發現,精神分裂癥患者治療期間,尤其在康復期間,患者對自身疾病有一定認知,當癥狀發作時,患者試圖努力克服,且受擔憂疾病預后,社會歧視等影響,其社會功能不高,內心較為痛苦[6]。因此,在治療期間,輔以護理措施配合,用以提升患者認知能力、生存質量與自我管理能力,達到穩定患者病情目的。本次研究,即對我院實驗組應用認知護理干預,參照組常規護理干預,最終護理結果顯示,護理后的實驗組自我管理能力、康復情況、生活質量評分均優于參照組(P<0.05),進一步表明認知護理在精神分裂癥患者中的應用價值。對其分析,認知護理是以提升患者認知能力為主旨,力在減輕疾病對患者認知能力的影響,尤其適用于思維、情感與行為等方面出現不同程度障礙的精神分裂癥患者,其主要目的為提升患者生活自理能力,社會交往能力及情緒調節能力,實現患者自我價值,最大限度減輕疾病對患者生活影響,促使其更快康復。分析其護理措施,首先通過建立認知管理團隊,對患者進行全面認知評估等護理前準備,保障護理工作有條不紊開展,能最大程度發揮每位醫護人員自身價值全身心投入護理工作中,力在提供給患者較優質的護理服務。進入具體實施階段時,先從心理護理,健康宣教等方面對患者及其家屬干預,獲取其支持與理解,糾正其錯誤觀念,能勇敢面對自身疾病,積極面對治療與護理。同時對患者進行生活技能、用藥指導等護理,有效穩定患者病情,改善患者臨床癥狀[12]。尤其出院前護理,可有效規避危險因素影響病情,提高患者生活質量。
綜上,對精神分裂癥患者予以認知護理干預,能顯著提升患者自我管理水平,促使患者更快康復,提高患者生活質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