任宏義,劉含,陸尊慧,范敬東,黃勇進
(湖北航天醫院,湖北 孝感 432000)
甲狀腺結節是臨床常見病,成人發病率可達50%,其中甲狀腺癌占5%~15%,而其發病率呈全球化升高趨勢,每年甲狀腺癌的患病率正以3%的速度增長[1],甲狀腺結節首選的影像學檢查方法是超聲,而超聲造影定量技術通過對組織器官造影灌注情況的定量分析獲得相關曲線和參數,可進一步提高良惡性腫瘤診斷準確率[2]。本研究旨在應用定量方法分析甲狀腺不同體積、不同性質結節的超聲造影特點,以期對甲狀腺結節良惡性的鑒別提供更多依據。
納入標準:(1)造影前均未進行任何手術、藥物及化療等治療,均具備術后病理檢查結果;(2)結節為實性或以實性為主;(3)病灶周邊必須具有正常甲狀腺組織,便于結節與周邊正常組織對比。
排除標準:(1)既往有甲狀腺手術史、其他介入性診治史及放射治療史的病例;(2)甲狀腺合并甲狀腺彌漫性病變的病例;(3)甲狀腺結節以囊性為主的病例;(4)甲狀腺結節較大占據甲狀腺大部分或甲狀腺內多發結節融合在一起不能觀察到正常甲狀腺組織的病例;(5)嚴重過敏體質及孕婦等不適合使用超聲造影劑的病例。
按照本研究中納入標準及排除標準,對本院2018 年4 月至2020 年5 月經常規二維超聲及彩色多普勒超聲檢查明確的甲狀腺結節患者78 例共85 個甲狀腺結節行甲狀腺超聲造影檢查,其中男性21 例,女性57 例,年齡29~71 歲,中位年齡50 歲。結節最小約0.6cm×0.5cm,最大約3.9cm×3.3cm。85個結節均經細針穿刺細胞學檢查或經手術病理證實。其中甲狀腺乳頭狀癌41 個,結節性甲狀腺腫36 個,甲狀腺腺瘤8 個。病例分組:(1)按病變性質分組,即結節惡性組和結節良性組;(2)以結節三個經線測值平均值代表結節體積,按結節平均直徑分為組Ⅰ<10mm,組Ⅱ10mm~20mm,組Ⅲ≥20mm。
超聲造影使用應用GE Logiq E9 彩色多普勒超聲儀,配備超聲造影軟件及定量分析軟件,線陣探頭頻率12MHz,造影探頭頻率為9MHz,機械指數為0.08。
本研究采用的造影劑是意大利Bracco 公司生產的超聲造影劑聲諾維(SonoVue),其本質是六氟化硫(SF6),使用前將5mL 生理鹽水注入瓶中,并用力反復搖晃,直到有白色乳樣微泡出現,備用。
1.3.1 患者準備
收集患者的身高、體重、年齡、心率等一般資料。研究者與患者簽署接受造影劑知情同意書,患者建立好外周靜脈通路,充分暴露頸部,頭部放松稍后仰。
1.3.2 超聲造影及時間-強度曲線(TIC)分析方法
患者仰臥,首先對甲狀腺進行常規超聲掃查,并留存圖像。取可以顯示病灶全貌和周圍正常腺體組織的最佳切面,切換入超聲造影模式,聚焦位于病灶以下水平。造影劑振蕩混勻后立即抽取1.2mL 團注,隨即以生理鹽水5 mL 沖管。同時啟動計時器,觀察并記錄造影過程存盤。由固定醫生判讀造影的動態圖像,選擇病灶并相鄰同樣深度的正常腺體組織作為感興趣區,采用儀器自帶造影分析軟件進行超聲造影定量分析。根據病灶超聲造影結果,分析軟件將每個 ROI 內造影效果繪制出時間-強度曲線 (time-intensity curve,TIC),獲取如下造影參數 :峰值強度 (PI)、達峰時間 (TTP)、平均通過時間 (MTT)、曲線斜率(K)值。
所有數據均采用SPSS 18.0 統計軟件包進行統計分析處理。所有計量資料以均數±標準差(±s) 表示。良惡性結節不同體積間定量參數比較采用單因素方差分析,良性組與惡性組之間定量參數比較采用獨立樣本t 檢驗,以P<0.05 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在甲狀腺良性結節組與甲狀腺惡性結節組的參數比較中,甲狀腺惡性結節組的PI、K 值低于甲狀腺良性結節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而TTP、MTT 甲狀腺良惡性結節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良性結節各組間比較,PI、K 值、TTP、MTT 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平均直徑<10mm 的惡性結節組(組Ⅰ)與≥10 mm 的甲狀腺惡性結節組(組Ⅱ、組Ⅲ)比較,PI、K 值略高于后兩組,TTP、MTT 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不同大小的甲狀腺結節超聲造影擬合曲線定量參數見表1。
表1 不同大小甲狀腺良惡性結節超聲造影TIC 定量參數比較( ±s)

表1 不同大小甲狀腺良惡性結節超聲造影TIC 定量參數比較( ±s)
注:與甲狀腺良性結節組比較,*P<0.05,**P<0.01,其中,PI:峰值強度;TTP:達峰時間;MTT:平均通過時間;K 值:曲線斜率
分組 結節數 PI(dB) TTP(s) MTT(s) K 值良性結節Ⅰ 15 -40.11±4.35 17.93±3.48 46.93±5.33 8.60±2.07Ⅱ9-39.85±4.27 18.01±3.61 46.66±5.81 9.11±1.95Ⅲ 20 -40.61±3.98 16.79±3.70 47.21±5.59 8.99±2.13-45.91±5.68* 18.66±3.57 46.88±5.03 11.98±1.84*Ⅱ 19 -46.52±5.71 19.16±3.68 47.01±5.03 12.31±2.05Ⅲ 13 -47.00±5.34** 18.93±3.32 46.98±5.50 12.86±1.97**Ⅰ9惡性結節
甲狀腺惡性腫瘤中以乳頭狀癌最多見,占所有甲狀腺癌的75% ~90%,發展緩慢。本組 41 個惡性結節均為甲狀腺乳頭狀癌,根據上述定量分析結果,與良性結節相比,惡性結節 PI 、K 值明顯降低,二者有明顯差異,這與溫泉等[3]及王法等[4]研究結果一致。產生的原因可能是惡性腫瘤新生血管多、血管壁薄、功能不成熟、呈非均勻性分布且結構紊亂,細胞缺氧、缺血、液化壞死,導致超聲造影過程中惡性病灶多表現為低增強或者無增強[5]。而TTP、MTT 甲狀腺良惡性結節無明顯差異,即甲狀腺結節的大小、性質對結節內TTP 及MTT 的差異無統計學意義,可能與結節所出現的壞死、液化、纖維化、鈣化等程度不同有關,還可能與ROI 的描繪誤差有關。另外,MTT 也可能受到個體的身高、心功能狀態及操作時誤差等因素影響,這與陳萍[6]等研究結果一致,與Spiezia 等[7]研究結果略有不同。
本研究中,結節平均直徑<10mm 結節與其他兩組間各項參數均無統計學差異,但PI、K 值均高于其他兩組,分析原因可能由于較大甲狀腺乳頭狀癌內部纖維化及壞死增多所致。甲狀腺癌組中平均直徑<10mm 結節與良性結節PI、K 值有統計學差異,而TP、MTT 無統計學差異,考慮可能是由于本研究中均為甲狀腺乳頭狀癌,其病理結構主要表現為典型乳頭狀及特征性細胞結構,其間存在纖維化及砂粒體形成,內部微血管密度較良性結節低所致,與張雋等[8]研究結果一致,而譚艷娟[9]研究結果顯示<10mm 的良惡性結節PI、TTP 差異無統計學意義,考慮可能與結節大小選取標準不同,后者采用的是最大直徑作為分組標準。
為了使定量分析各參數具有較高的重復性,個人認為應用注意以下幾點:(1)設定 ROI 時盡量保持所取區域等大及處于同一深度;(2)盡量避開病灶內的壞死、粗大鈣化、囊性變、粗大血管,以免影響數據分析的準確性;(3)造影條件盡量保持一致;(4)患者保持平靜呼吸,避免吞咽。
本研究屬于回顧性研究,在病例選擇上可能存在偏倚,同時,樣本量偏小,未對甲狀腺良惡性結節中的具體類型展開分組探討,尚需要在以后的工作中改進研究方法,同時,擴大樣本量進一步研究。
綜上所述,不同大小以及不同性質的甲狀腺結節超聲造影定量分析各參數存在一定差異,超聲造影定量分析技術在甲狀腺良惡性結節的鑒別診斷方面具有一定的臨床應用價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