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麗君,李卓通信作者)
(中國人民解放軍聯勤保障部隊第九八九醫院,河南 平頂山 467000)
急性心肌梗死患者主要表現為心力衰竭、心律失常、休克等癥狀,這是一種發病率高、對生命造成嚴重威脅的疾病[1]。發病后,患者伴有明顯的瀕死感以及焦慮、緊張、恐慌等情緒,這些不良情緒又會進一步加重病情。及時、有效的治療是挽救AMI 患者的重要措施,因此,如何為患者贏得搶救時間,成為急救護理的重中之重[2]。護理路徑指的是針對某種疾病而采取的標準化、規范化的護理流程,目的是簡化診療過程,減少不必要的醫療手續。循證護理是一種以研究證據為指導,圍繞患者的病情特點而采取的一系列護理措施[3],具有極強的科學性。本研究將以上兩種護理模式聯合應用于AMI 患者中,并將應用效果與常規護理進行了對照比較,現將結果報告如下。
本研究84 例AMI 患者全部符合WHO 提出的相關診斷標準[4],入組時間是2019 年1 月至2020 年2 月,自愿簽署知情同意書。排除精神疾病與重大器官功能不全的患者。對照組42 例,其中男性患者24 例、女性18 例;最小年齡51 歲、最大82 歲,中位年齡(63.54±2.18)歲。實驗組42 例,男、女患者的比例是22:20;年齡區間52~80 歲,平均(62.93±1.86)歲。兩組AMI 患者的基本資料比較,差異沒有統計學意義(P>0.05)。
常規護理:第一時間接診患者,協助醫生完成臨床檢查和診斷,遵醫囑為患者用藥,密切監測各項生命指標。
在此基礎上,實驗組患者聯合采用急診護理路徑與循證護理:
1.2.1 組建護理小組
小組成員由護士長(1 名)、主治醫生(1 名)、責任組長(2名)組成,護理前統一參加AMI 專業知識的培訓,明確職責。
1.2.2 搜索循證支持
以“循證護理”、“急診護理路徑”、“急性心肌梗死”作為關鍵詞,在知網、萬方、維普等數據庫查詢近五年來的文獻資料,結合護理現狀與患者的病情特點篩選文獻,制訂急救護理的路徑表,在實施護理措施的過程中,根據臨床情況靈活調整表格內容,分析護理問題,總結護理經驗。
1.2.3 開通綠色通道
由于AMI 患者病情危重,生命受到嚴重威脅,因此臨床工作應遵循先搶救、后掛號/繳費的原則。護理小組接診患者后,分診護理人員第一時間把患者送至搶救室,與此同時配合醫生對患者實施急救,在30s 內準確評估患者的病情和臨床癥狀,包括意識、呼吸、發病時間、疼痛情況。搶救室內,給予患者心電監護、氧氣支持、病情監測,用客觀、準確的臨床數據為患者的急救提供參考依據。
1.2.4 心理干預
AMI 具有發病急、病情重的特點,患者普遍存在焦慮、抑郁、恐慌、絕望等負性情緒,不僅會加重病情發展,而且還會給臨床急救造成干擾。為此,護理人員應言簡意賅的告知患者目前的病情特點、注意事項、治療措施,用語言、肢體動作、眼神和表情安撫患者,叮囑患者保持冷靜,盡量配合醫護人員的工作。同時,做好家屬的解釋工作,及時的告知家屬患者的治療情況。
1.2.5 疼痛護理
通過視覺模擬評分法(VAS)評估患者的疼痛程度[5],以評估結果為依據采取鎮痛措施,對于劇烈疼痛、無法耐受的患者,可以遵醫囑注射嗎啡。應用鎮痛藥物后,密切觀察患者的臨床表現以及心率、血壓等指標。
①急救效果:記錄兩組患者的分診評估時間、心電圖時間、采血時間、靜脈通路建立世界、急救總時間。
②并發癥:心力衰竭、室顫、心源性休克等。
③護理滿意度:患者出院前向其發放科室自行設計的護理滿意度問卷,問卷總分100 分,>90 分表示非常滿意、70~90分表示滿意、<70 分表示不滿意。以非常滿意率與滿意率相加之和表示總滿意度。
本研究應用SPSS 19.0 統計學軟件進行處理,計量資料以(±s)表示,組間比較采用t 檢驗,計數資料以率(%)表示,組間比較進行χ2檢驗,P<0.05 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表1 顯示:實驗組、對照組患者的采血時間、分診評估時間、靜脈通路建立時間、心電圖時間與急救總時間均存在顯著差異(P<0.05)。
實驗組4.76%,顯著低于對照組23.81%(P<0.05),如表2 所示。
表1 兩組患者的急救效果比較(min, ±s)

表1 兩組患者的急救效果比較(min, ±s)
組別 n 采血時間 分診評估時間 靜脈通路建立時間 心電圖時間 急救總時間實驗組 42 4.38±1.25 1.17±0.18 4.32±1.48 4.27±1.11 39.52±8.73對照組 42 9.72±4.45 2.61±1.14 9.86±3.32 7.85±3.27 60.84±13.17 t 值 7.6318 6.5769 8.3124 7.7035 10.8417 P 值 0.000 0.000 0.000 0.000 0.000

表2 兩組患者的并發癥發生率比較(n,%)

表3 兩組患者的護理滿意度比較(n,%)
實驗組、對照組患者對護理服務的滿意度程度分別達到了95.24%、76.19%,χ2=6.222,P=0.013,如表3 所示。
急診科的臨床護理具有風險高、任務重、專業性強的特點。而且急診患者的病情、癥狀十分復雜且危急,任何的疏忽大意都可能造成不可挽回的嚴重后果。對于危急重癥患者而言,時間就是生命,所以針對AMI 的護理重點,是為患者爭取更多的搶救時間[6]。
急診護理路徑的實施過程,首先是成立護理小組,明確小組成員的分工,嚴格按照路徑表的內容落實護理措施,并結合臨床實施情況及時的優化路徑表,讓患者在最短的時間內接受最有效、最科學的救治。循證護理以科學證據作為指導依據,保證了一項護理操作都有理論與實踐的支撐[7],兩種先進的護理模式聯合應用,充分發揮了動態性、連續性、科學性、系統性的優勢。本次研究結果顯示:實驗組患者的急救效果、護理滿意度明顯優于對照組;并發癥發生率對于對照組(P<0.05)。
綜上所述:在AMI 患者中應用急診護理路徑與循證護理,安全有效,建議推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