趙瑩,魏燕
(聯(lián)勤保障部隊第970 醫(yī)院,山東 煙臺)
隨著社會進步,人們生活節(jié)奏加快,生活壓力日益增大,罹患功能性胃腸病的人越來越多。功能性胃腸病(FGIDs)是一組表現(xiàn)為慢性或反復發(fā)作的胃腸道癥狀、而無器質性改變的胃腸道功能性疾病,臨床表現(xiàn)主要是胃腸道(包括咽、食管、胃、膽道、小腸、大腸、肛門)的相關癥狀,因癥狀特征而有不同命名。據(jù)統(tǒng)計,功能性胃腸病占消化內科門診的30%-50%左右。臨床上,以功能性消化不良(FD)和腸易激綜合征(IBS)多見,功能性消化不良(FD)的主要癥狀為上腹痛、上腹脹、早飽、噯氣、食欲不振、惡心、嘔吐等,腸易激綜合征(IBS)主要癥狀為腹痛或腹部不適伴排便習慣改變。此病的病因和發(fā)病機制尚不清楚,目前認為是多種因素和發(fā)病機制共同作用的結果,包括:胃腸動力障礙、內臟感覺過敏、精神心理障礙等,很多專家認為精神心理因素與疾病的發(fā)生和加重密切相關,生活應激事件常常誘發(fā)或加重功能性胃腸病,焦慮、抑郁和恐懼等情緒常常可以導致胃腸道動力低下,而易怒、厭惡可以導致高動力反應,如應激可明顯加速腹瀉型腸易激綜合征(IBS)的口-盲腸通過時間,從而加重腹瀉;減緩便秘型腸易激綜合征(IBS)的口-盲腸通過時間,加重便秘。臨床上傳統(tǒng)治療主要是讓患者建立良好的生活和飲食習慣,避免刺激性食物、煙酒及非甾體抗炎藥物。根據(jù)不同患者特點進行心理治療。功能性消化不良給予抑制胃酸藥、促進胃腸動力藥、助消化藥、抗抑郁藥等藥物治療。腸易激綜合征給予解痙藥、止瀉藥、瀉藥、抗抑郁藥等藥物治療。我科自2016 年1 月開始采用胃腸功能治療儀音樂穴位療法聯(lián)合傳統(tǒng)療法治療功能性胃腸病,取得了很好的效果,現(xiàn)將護理體會總結如下。
2016.1-2020.1 共收治功能性胃腸病患者324 人,治療前后都進行了《軀體化癥狀自評量表》測評[1]。(正常≤29 分;輕度≥30 分,≤39 分,黛力新及丁螺環(huán)酮、坦度螺酮區(qū)間;中度≥40 分,≤59 分,5-羥色胺再攝取抑制劑區(qū)間SSRI、SARI 或NASSA;重度≥60 分,度絡西丁或文拉法辛區(qū)間。大多數(shù)心理障礙療效不佳、選擇藥物困難最主要的原因是缺乏有效的評估,所以選擇合適的評估量表很重要。)從中隨機抽取60 人作為治療組,遵醫(yī)囑給予治療組患者對癥藥物治療、護理干預的同時,每天進行兩次胃腸功能治療儀音樂穴位療法,治療兩個療程(14 天)。隨機抽取60 人作為對照組僅給予對癥藥物治療和護理干預。兩組患者在年齡、性別、情緒狀態(tài)、文化程度等各個方面基本一致。
胃腸功能治療儀音樂穴位療法集心理、中醫(yī)、胃腸起搏三位一體療法,是一種治療功能性胃腸病的新方法,應用獨有的數(shù)字化合成音樂電技術,基波和音頻信號共同作用,讓患者達到心理有效放松。穴位療法是在電刺激足三里穴位(足三里穴主要掌管腹部上、中、下三個區(qū)域的癥狀,其影響范圍非常廣泛,所以被稱為足三里。而這個穴位位于下肢部分,為了和手部的手三里加以區(qū)分,故名足三里。足三里穴是胃臟精氣的匯集之地,所以常用于消化器官的病癥,同時還是下肢保健經(jīng)常要用到的穴位。)的基礎上,聯(lián)合刺激胃腸起搏點(胃蠕動受胃平滑肌的基本電節(jié)律的控制,胃的基本電節(jié)律起源于胃大彎的上部,沿縱行肌向幽門方向傳播,頻率為4-5 次/分,其傳播速度由胃大彎向幽門逐漸加快,胃大彎的平滑肌即為胃起搏點。小腸起搏點在十二指腸近膽管入口處的縱行肌細胞。在基本電節(jié)律的基礎上產(chǎn)生的動作電位是引起蠕動的內在原因,神經(jīng)和體液因素可通過影響基本電節(jié)律和動作電位來影響胃腸的蠕動。)基于胃腸起搏點的電節(jié)律活動可被外加的不同頻率的電流所驅動,胃腸功能治療儀利用先進的電子技術模擬正常的胃腸生物電信號,選擇適宜的起搏參數(shù),通過體表貼敷電極,作用于胃腸起搏點,并使它產(chǎn)生跟隨諧振效應,從而糾正異常的胃腸電節(jié)律或抑制異位起搏點的電活動,促使胃腸產(chǎn)生足夠有效的節(jié)律性收縮及推進運動,刺激胃液包括各種消化酶的正常分泌,緩解或消除胃腸功能紊亂的癥狀,從而達到治療的目的。

?
治療開始前,向患者說明胃腸治療儀的治療方法、作用機理及治療過程中的注意事項,緩解患者緊張心理,取得患者配合。讓患者取平臥位,戴上耳機,讓其選擇適合自己的音樂,用酒精棉球充分擦拭胃腸起搏點(體表胃起搏點的定位,一片電極貼于胃竇部位在體表的投影區(qū),即劍突與連線的中間點向右旁開2-5 厘米,另一片電極貼于胃體部位在體表的投影區(qū),及劍突與臍連線的中點向左旁開3-5 厘米往上1 厘米處。體表腸起搏點的定位:一片電極貼于臍上1-2 厘米處,另一片電極貼于劍突與臍連線的中點向右旁開5-10 厘米處。)及足三里(足三里穴的位置:位于膝蓋骨外側下方凹陷往下約4 指寬處。)皮膚,去除皮膚表面的油污和角質層,增強導電性。隨時了解患者皮膚感覺,根據(jù)患者感覺程度差異及時調整機器,獲得最佳治療效果。治療結束后觀察患者皮膚有無灼傷等不良反應,輕微發(fā)紅屬于正常現(xiàn)象,如果有灼傷,在灼傷處涂消炎藥膏,等傷口愈合后再繼續(xù)治療。叮囑患者治療過程中如實反映電極安放處皮膚感覺,以便選擇正確的治療強度。
使用的藥物主要由抗抑郁藥如黛力新、質子泵抑制劑、促胃腸動力類藥物、止瀉藥物、止痛藥物等,嚴格按照醫(yī)囑用藥,不能隨意增減劑量或者停藥,注意觀察藥物副作用,如有異常及時報告醫(yī)生給予處置。
患者應該養(yǎng)成良好的生活習慣,避免熬夜保證充足的睡眠,避免吸煙飲酒,飲濃茶、咖啡,及長期服用非甾體類抗炎藥物。生活要有規(guī)律,勞逸結合,經(jīng)常參加適當?shù)奈捏w娛樂活動,分散注意力,對于平時活動較少的患者,應鼓勵其加強身體鍛煉,以增強體質,促進神經(jīng)功能恢復。飲食規(guī)律,應以清淡易消化的半流質飲食為主,保證足量的蛋白質和熱量,避免辛辣刺激、高脂肪食物,避免過飽或饑餓。可以請營養(yǎng)師等專業(yè)人士制定個體化的營養(yǎng)方案,以少食、多餐、易消化為基本原則[2]。
功能性胃腸疾病很大程度上受心理情緒等相關因素影響,相關的護理措施,尤其是健康指導和心理護理在本病的治療中具有積極的意義[3]。護士要評估患者,找出心理問題根源,進行個體化心理疏導,緩解患者緊張情緒,真正的放松心情可起到良好的緩解癥狀的效果[4]。護士要耐心負責地為患者提供健康指導,向其講解疾病相關知識,循序漸進地向患者講解功能性胃腸病的病因、發(fā)病機制、臨床特點及治療原則,說明該病預后良好,與癌癥無關,不會縮短壽命,無需手術治療,讓患者明白本病與器質性病變的差異,引導患者建立正確的認知,消除患者對疾病的恐懼心理,同時解答患者提出的各種疑問,幫助患者增加戰(zhàn)勝疾病的信心。并且要減少患者心理情感應激的頻率和強度,讓患者及時調整心態(tài),保持樂觀豁達的情緒,正確認識疾病和工作生活,做到寬容、理解、學會傾訴、與他人交流,釋放壓力。積極與醫(yī)護人員配合,接受系統(tǒng)治療。
功能性胃腸病嚴重影響患者的生活質量,胃腸功能治療儀音樂穴位療法聯(lián)合藥物治療,配合精心的護理,能達到很好的治療效果,治療過程簡便、無痛苦、風險小、費用低、適用廣泛、患者易于接受,值得臨床推廣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