牛麗瓊
(晉城大醫院 感染性疾病科,山西 晉城 048000)
肝臟由肝實質、門靜脈管道系統、肝靜脈管道系統組成,是人體最大的實質性臟器[1]。根據病理組織學特征和病情發展的速度,肝衰竭被分為四型,I 型:急性肝衰竭,是指急性起病,發病14 天內出現以二度以上肝性腦病為特征的肝衰竭表現。II 型:亞急性肝衰竭,發病15 天~26 周內,出現肝衰竭的臨床癥候群。III 型:慢加急性(亞急性)肝衰竭,在慢性肝病基礎上,出現的急性肝功能失代償。IV 型:慢性肝衰竭,在肝硬化基礎上,肝功能進行性減退的慢性肝功能失代償。我院對肝衰竭患者進行心理護理,以減輕肝衰竭患者的心理壓力,提高護理服務治療。本文探討肝衰竭患者應用心理護理的效果,報道如下。
選取2018 年12 月至2020 年3 月期間來我院100 例肝衰竭患者作為研究對象,采用隨機分配法,將其分成對照組和研究組,每組患者各50 例,對照組進行常規護理,研究組進行心理護理。對照組男性患者23 例,女性患者27 例,平均年齡(63.5±2.43)歲;研究組男性患者28 例,女性患者22 例,年齡(66.5±3.56)歲。對比兩組患者資料,組間具有良好的可比性,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納入標準:兩組患者自愿入組,均已簽署知情同意書。入組剔除:①精神疾病;②惡性腫瘤;③患者本人、家屬拒絕簽署知情同意書。
對照組進行常規護理。護理內容:①密切觀察肝衰竭患者生命體征并及時記錄,指導患者注意休息,避免過度勞累。②防止上消化道出血:指導患者合理休息,適當運動。禁煙酒,避免進食刺激性較大、干硬的食物,飲食不易過熱,避免引起腹壓升高。③減少腹水形成或聚集:指導肝腹水患者平臥位,協助下肢水腫的患者抬高下肢減輕水腫;每天限制鈉量、進液量;定時為患者測量腹圍、體重。門靜脈高壓患者每天限制鈉攝入量在500-800mg 內,每天液體量控制在1000mL 內[2]。為門靜脈高壓癥患者24h 測量一次腹圍;遵醫囑定時為患者發放利尿劑,指導患者遵醫囑合理用藥。指導患者絕對臥床,密切監測患者生命體征,保持患者口腔清潔,遵醫囑為患者進行藥物止血,同時,做好患者的管道護理,密切觀察患者有無并發癥的發生。④高熱護理:保持室溫恒定,溫室溫度維持在18℃-20℃,病室濕度維持在50%-70%,保持病室空氣新鮮,對高熱患者及時物理降溫。⑤心理護理:大部分肝衰竭患者會產生緊張焦慮的情緒,避免患者情緒波動過大加重病情。護士在進行護理操作前,要提前告知患者,患者同意后再進行各項護理操作。操作時護士手法輕柔,要照顧到每位患者的感受,最大程度上為患者減輕操作時的疼痛感。護士耐心的為每名患者講解肝衰竭的注意事項,針對每名患者病情,給予患者合理的營養支持。對情緒不穩定而又不肯溝通的患者放一些舒緩的音樂,來緩解肝衰竭患者的情緒,待患者情緒平穩下來及時給與患者心理疏導,鼓勵患者積極配合治療,提高患者依從性。
研究組在常規護理的基礎上,為患者加強心理護理。加強方法:護理落實之前護理人員需向患者家屬講解肝衰竭治療措施落實流程,并講述肝衰竭在治療過程中的注意事項及費用,雖然有些治療方式價格較貴但是具有可控制并發癥同時提升治療效率的優勢,以求進一步消除家屬與患者所存心理障礙,以此改變患者與家屬態度更加配合護理人員,自愿心理下簽署知情同意書。在治療開展過程中指導患者更換合適且正確的體位,同時可為其播放舒心養神的音樂,囑咐病人可趁此閉目休息針對治療過程中容易產生的焦急煩躁心理進行舒緩引導,讓其感受到心理護理下治療的輕松愉快。另外,護理人員應該針對肝衰竭疾病治療中容易出現的常見并發癥,堅持讓患者認識到前瞻性預防的重要性,利用和藹可親的語言和熟練的心理護理技巧滲透性的改變患者接受護理服務態度,提升其戰勝疾病的信心。及時回答患者問題繼而消除其疑惑心理,同時也要做好家屬的心理輔導讓患者接受雙方面的心理影響,收獲臨床護理人員給予的溫暖,進而提升治療依從性。
心理壓力判定標準:SCL-90 癥狀自評量表(軀體化癥狀、強迫癥狀、焦慮程度)以問卷調查的形式,對兩組患者的心理壓力情況對比。心理壓力評分越高,表明心理壓力越小。
以問卷調查形式,將患者對護理滿意程度分為:“非常滿意”、“一般滿意”和“不滿意”三級。從護理水平、護理質量、溝通方式等方面對患者滿意度進行調查,護理滿意度=(非常滿意人數+一般滿意人數)/總人數×100%。護理滿意度越高,證明護理效果越好。
表1 顯示,干預前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干預后,研究組患者的心理壓力緩解程度明顯優于對照組,P<0.05,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見表1。
研究組患者的護理滿意度明顯高出對照組,P<0.05,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詳情見表2。
表1 兩組患者心理壓力情況對比( ±s)

表1 兩組患者心理壓力情況對比( ±s)
組別 軀體化癥狀 強迫癥狀 焦慮程度護理前 護理后 護理前 護理后 護理前 護理后研究組(n=50) 46.95±7.73 33.06±2.20 44.78±5.37 35.45±9.25 30.01±6.29 35.45±10.16對照組(n=50) 48.12±6.72 20.36±2.33 45.30±5.30 18.01±0.05 38.75±5.12 28.03±1.14 t 值 0.9929 0.3324 0.7751 0.0951 0.6887 0.0669 P 值 0.7709 0.0391 0.9696 0.0393 0.4705 0.0305

表2 兩組患者護理滿意度比較(n/%)
肝衰竭患者除了承受身體的痛苦外,更多的是承擔著心理壓力,負面情緒對患者的病情控制具有一定的影響,也不利于疾病的恢復,所以肝衰竭患者在臨床上給予有效的治療以外,還要給予適當的心理護理,幫助提高治療依從性,改善心理狀態,促進快速恢復健康。隨著醫學模式的轉變,護理方法也發生根本的改變,從傳統的生物醫學護理模式轉化為生物-心理-社會護理模式:服務對象包括生物、心理和社會等各方面整體的人;疾病和健康受生物、心理和社會等多種因素影響;護理更注重服務對象的整體性及預防疾病和促進健康的措施[5]。肝衰竭患者在接受治療過程中,護理工作起著十分關鍵性的作用,從南丁格爾創立護理專業起,護士的職業道德和人道主義精神,堅持“以人為本,以患者為中心”的服務理念,為每一名臟器衰竭患者產生的焦慮、抑郁、激動等情緒及時進行心理疏導,并制定科學、合理、有效的護理措施。本文研究表明,護理前兩組患者軀體化癥狀、強迫癥狀、焦慮程度沒有明顯差異,P>0.05,經過心理護理后研究組患者軀體化癥狀、強迫癥狀、焦慮程度評分明顯高于對照組,P<0.05,這就證明了,應用心理護理模式,可明顯緩解患者負面情緒,并且在臨床上取得了明顯的效果。研究組患者護理滿意度民明顯優于對照組,P<0.05,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這就證明了有效地心理護理,可以建立良好的護患關系,提升整體護理質量,從而得到大多數患者及家屬的滿意。
綜上所述,肝臟衰竭患者應用心理護理后效果顯著,有效減輕了患者的心理壓力,提高了患者的護理滿意度,具有推廣價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