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穎
(無錫科技職業學院 商學院,江蘇 無錫 214028)
高職院校文化主要包括:精神文化、物質文化、制度文化、行為文化這四項內容[1]。作為會計專業文化建設,會計職業要求具備什么樣的素養,這些素養需要通過什么樣的文化來熏陶,如何深度挖掘我國優秀傳統文化、區域文化、企業文化,創建一種特定的會計專業文化建設體系,在會計人才培養過程中去切實推動文化價值引領的達成,是值得認真研究的。
會計專業是高職院校普遍開設的專業,各個高職院校會計專業建設,基本都著眼于顯性的指標,比如硬件設施、師資隊伍建設、專業課程建設與改革、社會服務、國際交流與合作、技能競賽等等,對會計專業文化建設這個隱性的建設內容,雖然給予了足夠的關注,但苦于在建設上未形成體系和較好的模式。會計專業培養的學生到了用人單位到底能否勝任,2020年,我校會計專業進行了畢業生跟蹤調研,調研對象主要是2017、2018、2019這三年的畢業生。77%的畢業生認為會計工作競爭比較激烈,畢業生們認為,除了學校里學習的專業知識和實踐技能外,工作中還需要很多其他能力;65%的畢業生表示工作中需要良好的溝通能力;45%的畢業生表示工作中需要團隊合作能力;53%的畢業生表示工作中要求良好的職業道德,比如誠信或者保密等。從畢業生調研的結果,我們明顯感覺到了壓力,我們培養的學生能否在工作中有發展,不僅僅取決于專業知識與技能的傳授和訓練,更重要的是在校期間要培養好過硬的專業文化及專業素養。因為專業知識和技能還可以在從業以后繼續學習鉆研,而專業文化素養一旦養成就很難改變。沒有良好的會計專業文化素養的學生,一旦走入社會就會被社會上的一些不良風氣所影響。會計專業學生未來從事的財務工作直接或間接地都要與資金打交道,將面臨各種利益的誘惑,如何規避會計職業風險,這就要求會計從業人員要具備較高的道德品質。因此,會計專業文化教育應作為會計專業人才培養的首要目標。
高職院校會計專業的建設基本圍繞人才培養模式、師資隊伍建設、專業課程體系構建、實驗實訓條件、社會服務和國際交流等方面進行。特別是實驗實訓條件建設,可以作為專業建設的一個顯性指標,進行考核和評價。而專業文化建設作為一個隱性建設內容,很難用顯性的指標來衡量,很多院校都沒有能形成專業文化建設的體系。無錫科技職業學院會計專業設立于2010年,經過多年的發展,專業建設、發展水平均居于江蘇省高職院校同類專業的前列。2017年被列為江蘇省高水平骨干專業建設,在專業建設的過程中,會計專業文化的建設日益受到重視,并開展了很多有益的嘗試,但是,還存在進一步改進的空間。
由于會計專業在高職院校普遍開設,招生人數眾多。院校之間的專業實力的比拼基本都集中于會計專業技能競賽。高職院校都不遺余力的打造專業競賽工作室,在課內開設競賽內容的課程等,來提升學生的專業知識及專業技能。但是,學生知識技能強了,在未來的職業發展中就有競爭力了嗎?根據我校2020年的畢業生跟蹤調研的數據表明,畢業生就業之后,除了專業知識和實踐技能外,良好的心理素質,吃苦耐勞的精神、組織協調能力、語言表達能力(見表1)等職業素養都是畢業生認為在職場中較為重要的。如何在會計專業人才培養的過程中有機融合抗壓能力、溝通能力、組織協調能力等職業素養,使學生在未來的就業競爭中能夠更有競爭力,在專業文化建設過程中,我們做了很多有益的思考和實踐。
目前,以信息技術為核心的新技術革命,促進了產業結構的重大調整和優化,也引發了各行各業工作性質的較大變革。特別是會計行業,因為大數據、人工智能、云計算、區塊鏈等新技術的應用,使得會計行業的工作領域發生了很大變化,對企業會計相關崗位專業人員的學習能力、應變能力、創新能力等提出了新的要求。

表1 無錫科技職業學院會計專業2020畢業生跟蹤調研數據表
與此同時,2016年-2020年期間,財政部修訂了多項會計準則,很多會計處理發生了較大的變化,充分認識和有效把握會計準則的變化與發展趨勢,對于財務報告信息質量的提高和企業決策都有十分重要的意義。根據我校2020年的畢業生跟蹤調研的數據表明,78.85%畢業生認為終生學習的能力非常重要。那么會計專業學習內容必須圍繞《企業會計準則》的修訂,解析準則修訂亮點,讓學生全面了解準則修訂背后的深層原因。同時,在教學中需要給學生傳遞會計變化及發展趨勢,讓學生保持財務知識的時效性。會計專業建設的過程中,要打造實時更新的專業知識與技能體系,能夠讓學生及時更新自己的財務知識,準確掌握財務合規的要求。如何緊跟行業的變化動態,及時更新專業知識與技能,培養學生未來職業的可持續發展能力,必須要融入到專業文化建設中。
基于無錫科技職業學院的育人路徑“厚植文化底蘊、精湛一技之長、鍛造工匠精神”,以培養“德能兼修、誠信嚴謹”高職會計專業人才為核心定位,融入可持續發展培養理念,構建了基于文化育人視角下,“三融入”的高職會計專業文化建設體系,如圖1所示。其中,敬業保密嚴謹是高質量會計專業人才的基本要求,處于會計專業文化體系的最低層次,主要建設途徑是深度融入企業文化;細致、創新、誠信體現了我校會計專業寬口徑培養專業人才的理念,打造具有工商管理全局意識的會計人才[2],主要建設途徑是融入區域文化,依托無錫這個民族工商業發源地的豐富的工商業文化底蘊;愛國、愛崗、擔當、風險等責任意識,是未來職業可持續發展的立足之本,處于會計專業文化體系的最高層次,主要建設途徑是融入優秀傳統文化,依托東林文化、無錫惠山古鎮名人故居及祠堂群落,培養大局觀,強化責任擔當意識。
弘揚優秀的傳統文化是高校育人的基本要求。當前的很多青年學生正處于價值觀很容易被影響,不太穩定的階段,特別是畢業后,面對日趨繁雜的市場經濟環境,從事會計相關工作人員日益受到各種利益誘惑。在這樣的時期,專業文化教育的要求,要從理想信念的角度來進行引導和塑造,可以從以下方面著手:第一,把傳統文化中的關于古代及近現代先賢所總結和凝練的崇高的理想和信念、正確的價值觀和取向等融入專業文化建設;第二,把傳統文化中關于為國家和民族承擔重責,付出卓絕艱辛的意志、品格、操守、美德、事跡,融入專業文化教育活動中,培養學生對國家歷史文化中的優秀人物、重要事件等應有的思考、辨別及認識能力;第三,結合無錫東林書院這一文化優勢,因地制宜的植根經世濟民的理想信念。東林文化中飽含中國優秀傳統文化精髓,如愛國為民、尊師重道、清正廉潔、學術自由等,結合東林文化開展系列第二課堂活動。

圖1“三融入”:高職會計專業文化建設體系圖
1.挖掘民族工商業的企業精神,積累專業文化建設的豐富素材
無錫是近現代民族工商業的發祥地,“工匠精神”在無錫近現代民族工商業大發展時代曾熠熠生輝——發軔于傳統手工業,在機器大工業中得到弘揚,勤勞智慧的無錫工匠不僅追求精工細作,更敢于技術創新,堅守信譽為本,堅持管理至上,用響當當的“無錫制造”完滿詮釋了“工匠精神”。我院會計專業在專業文化建設中,因地制宜,深度挖掘民族工商業的企業精神、工匠精神,積累專業文化建設的豐富素材。
2.依托豐富的產業博物館及遺址資源,開展系列第二課堂活動
無錫非常注重對民族工商業遺址的保護,有著非常豐富的產業博物館資源和遺址資源。依托這些資源,我院會計專業搜集了關于無錫民族工商業發展等方面的事跡、軼事、趣聞,開發了系列第二課堂活動(見表2),把教育的觸角延伸至課外,讓課堂教育無法生動形象展示的愛崗、敬業、奉獻、細致、創新、誠信等職業素養教育,在一個個主題專業文化教育中自然而然的達成。

表2 無錫科技職業學院會計專業文化教育活動一覽表

4 5 6無錫榮巷歷史文化街區(無錫面粉廠)絲業博物館(無錫輕紡業)惠山古鎮歷史文化街區榮氏家族的歷史和產業發展研究學習活動產業博物館系列學習活動-無錫輕紡業發展探究古圣先賢的祠堂參觀(范仲淹祠、顧可久祠、楊藕芳祠、顧瑞文祠和惠山寺)精工細作的工匠精神勇于創新的工匠精神至德忠誠的廉潔思想勤勉擔當的敬業精神序號 專業文化教育基地 第二課堂活動 專業文化教育主題
一是在精神文化方面,把代理記賬公司“職業、規范、嚴謹”的企業文化與會計專業文化進行精準對接。
二是在制度文化上,把嚴苛的規范意識、精準的時間意識、標準的質量意識、強力的執行意識等企業要求和企業精神納入學生教育教學中,實現企業精神在校內制度文化的對接與反映。專業建設的綱領性文件主要是人才培養方案。無錫科技職業學院會計專業人才培養方案制定時,非常注重與企業文化融合,比如在制定會計專業人才培養方案時,深入企業一線崗位進行調研,收集企業行業標準,從分析企業崗位能力入手,確定工作任務,最終確定專業課程和課程體系,每一年都要結合行業企業變化的新趨勢對專業人才培養方案進行調整。
三是在物質文化方面,營造企業真實財務工作場景,以發揮企業物質文化的先行感知作用。
我校的會計實驗室分為“模擬仿真實訓室”和“真賬實操工作室”兩種類型。
“模擬仿真實訓室”按照企業一線崗位要求放置辦公桌椅、文件柜,擺放座席卡等;在實習實訓場所內部張貼會計核算流程圖、納稅申報與稅務會計流程圖等[3],營造職業氛圍。還建立了財稅一體化綜合實訓室,幫助學生了解企業與外部服務機構如稅務、銀行、工商、社保局、會計師事務所的往來,能幫助學生熟悉商業環境及業務處理。
“真賬實操工作室”是我校在會計專業的建設中,產教深度融合,引企入校,建立了校內“會計一站式服務中心”。“會計一站式服務中心”由企業派駐的注冊會計師,帶領師生團隊,開展對無錫高新區小微科技企業提供代理記賬、納稅申報等服務。走進會計一站式服務中心,處處可以感受到代理記賬公司嚴謹、職業、規范、一絲不茍的工作氛圍。
四是在行為文化方面,邀請行業企業專家參與人才培養方案制定、課程改革、教材編纂,在行為載體上嵌入企業文化要素;邀請校外專家給學生進行會計職業生涯規劃、企業文化、職業素養等講座,使企業文化介入專業文化建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