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 鳴,熊 娟,李靜靚,祝紅梅,陳 儉,雷蓓蓓△
(重慶市九龍坡區人民醫院:1.新生兒科;2.護理部,重慶 400050)
有研究表明,新生兒出生時即具有感受疼痛的能力,反復的疼痛刺激會引起痛覺的改變,損害新生兒神經系統發育,對新生兒造成短期和長期傷害[1-2],可導致兒童期注意力不集中、學習困難、認識行為障礙和適應能力差等問題,直接影響孩子將來的社會適應能力和生存質量,給家庭和社會造成不同程度影響。目前,國際社會越來越重視新生兒疼痛管理,并提出了一系列非藥物的干預措施來緩解新生兒疼痛。國內外有研究指出,新生兒口服葡萄糖有良好的鎮痛效果[3-4]。本研究對口服葡萄糖的鎮痛作用進行了臨床觀察,現報道如下。
1.1一般資料 選擇2018年7月至2020年7月在本院新生兒科住院的50例需要足跟采血的新生兒作為研究對象,其中男32例,女18例,采用隨機數字表法將其分成干預組和對照組,各25例。納入標準:(1)足月兒(胎齡37~40周);(2)不需要呼吸機輔助通氣支持;(3)未使用鎮靜藥物;(4)無神經系統癥狀或體征;(5)無手術史;(6)均一次采血成功;(7)體重為2 500~4 000 g。排除標準:(1)穿刺前有不明原因哭鬧;(2)嚴重感染、休克、膿毒血癥;(3)對疼痛刺激沒有反應。干預組中,男16例,女9例;高膽紅素血癥13例,新生兒肺炎8例,新生兒臍炎2例,新生兒膿皰瘡25例。對照組中,男14例,女11例;高間接膽紅素血癥17例,新生兒肺炎7例,新生兒膿皰瘡1例。2組新生兒均神志清楚。本研究經本院倫理委員會審核通過,且家屬均簽訂知情同意書。2組一般資料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有可比性。
1.2方法
1.2.1研究方法 干預組在采血前5 min用注射器予以25%葡萄糖溶液2 mL緩慢滴入舌尖,并誘導新生兒出現吸吮動作,讓25%葡萄糖溶液充分發揮作用。對照組在操作過程中不給予任何緩解疼痛的干預措施。采血時將新生兒置于輻射保溫臺上,先用手按摩新生兒足跟部至局部充血紅潤,再用75%乙醇棉簽消毒穿刺部位,待乙醇揮發后,使用一次性采血針刺足跟內或外側,深度小于3 mm。新生兒足跟采血操作及疼痛評分均由同一名經過專業培訓的護士進行。喂服葡萄糖者與操作評分者不為同一人,且互不告知。
1.2.2疼痛評分方法 采用新生兒疼痛評估量表(NIPS)[5]進行疼痛評分。NIPS由加拿大安大略兒童醫院制定,共有6項指標:面部表情、哭鬧、上肢動作、下肢動作、呼吸形式和覺醒狀態。NIPS最低分為0分,最高分為7分,分值越高疼痛越嚴重;0~2分表示極少或沒有疼痛;3~4分表示中度疼痛;5~7分表示中度至重度疼痛。

對照組NIPS評分為(3.95±0.79)分,低于干預組的(3.18±0.68)分,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
疼痛是繼體溫、呼吸、脈搏、血壓四大體征之后的第五大體征。疼痛刺激會引起呼吸、心率增快,血氧飽和度降低,血壓升高等機體反應。研究已證實,新生兒具備感受疼痛刺激的能力,在出生前負責疼痛感覺和疼痛刺激傳導的解剖結構和神經內分泌物質已經發育完全。新生兒的痛覺主要通過無髓鞘纖維傳遞。由于新生兒神經系統發育不成熟,其抑制性神經遞質相對匱乏,痛閾水平低,因此導致新生兒對疼痛刺激更加敏感強烈[6-7]。隨著醫療技術的發展,更多的危重患兒得以存活。新生兒在住院期間會遭遇各種操作性疼痛,如護理操作(如靜脈穿刺、皮內注射、撕取膠布)、診療性操作(如足跟采血、動脈穿刺、腰椎穿刺)、治療性操作(如經鼻吸痰、置入胃管)等都是可引起疼痛的操作。夏冬晴等[8]的研究發現,每例足月兒和早產兒在住院期間平均經歷56.5次和100.0次的致痛性操作,其中出生后前3 d經歷的操作次數最多,致痛性操作總數和疼痛程度呈正相關,經歷的致痛性操作越多,疼痛程度越高。
早期的疼痛經歷可能對今后的性格行為及社會適應能力產生影響,在與人共處時可能會出現過度自我保護。近年來,新生兒疼痛越來越受到世界醫療領域的重視。目前,加拿大、美國等國家已經制定了新生兒疼痛管理指南,從而提高醫務人員對新生兒疼痛的認識,同時指導臨床醫務人員減少新生兒致痛性操作并及時給予干預措施減輕患兒不適[9-11]。所有引起新生兒疼痛的常見致痛性操作中,足跟采血、靜脈穿刺和吸痰操作次數最多[12],其中足跟采血的疼痛程度遠高于靜脈穿刺。但足跟采血是新生兒監護室中必不可少的操作,需要采取簡單、有效的方式來減輕疼痛。國內外有研究指出,口服糖水可有效緩解疼痛[3-4]。本研究結果顯示,干預組疼痛評分明顯低于對照組。提示口服葡萄糖能有效緩解新生兒疼痛,而且患兒在口服葡萄糖后數分鐘表現出鎮痛效應,說明葡萄糖在進入胃以前已經發揮了鎮痛作用,其鎮痛原理可能是甜味通過味覺感知后,改變了內源性阿片受體調節通路傳導所致。因此,口服葡萄糖能有效緩解新生兒疼痛,且其操作簡單,值得臨床推廣。葡萄糖的最佳鎮痛濃度一直存在爭議。有研究提出,葡萄糖溶液的止痛效果與其濃度和用量有關。有研究指出,蔗糖有效鎮痛濃度范圍是12%~24%。張昆珍[13]在2012年的研究中提出,10%葡萄糖鎮痛作用不明顯。但李靈等[14]在2015年發表的文章中提出,5%、25%葡萄糖溶液均能緩解新生兒靜脈穿刺疼痛。由于本研究樣本量偏小,暫未能進一步完善不同濃度葡萄糖對新生兒足跟采血的鎮痛效果,且考慮過高濃度葡萄糖可能會增加新生兒高血糖及壞死性小腸結腸炎等的發生風險,因此本研究選取了25%的葡糖糖。
由于新生兒肝、腎功能不完善,與藥物治療疼痛相比,非藥物治療在新生兒疼痛管理方面發揮著更重要的作用。非藥物治療具有簡單、易行的特點。目前,非營養性吸吮、擁抱、包裹、口服葡萄糖、撫觸等干預措施已經被廣泛使用在新生兒致痛性操作上。近幾年,國內外開始開展一項新的護理措施——母親聲音刺激。國外有研究表明,一種積極的聲音刺激,可以降低侵入性護理操作的疼痛[15-16]。陳羽雙等[17]的研究顯示,母親聲音刺激能顯著降低足跟采血穿刺過程中新生兒心率,增加血氧飽和度,保持生命體征穩定,有利于減輕新生兒操作性疼痛。母親的聲音是新生兒比較偏愛的聲音刺激,這種聽覺刺激會改善自主神經系統,減少新生兒的焦慮,給新生兒提供一個更放松的狀態。由于本院新生兒科是實行封閉式管理,如給每一位新生兒錄制母親聲音,然后操作時再給每一位新生兒播放聲音,操作過程可能過于繁瑣。作者認為母親聲音刺激更適合在母嬰同室區開展,且母親聲音刺激緩解疼痛的效果是否更優于口服葡萄糖,還有待研究進一步證實。陶燕[18]在新生兒疼痛管理研究進展中指出,國內外有很多新生兒疼痛的評估工具和非藥物的干預措施,臨床需要適時并合理地選擇干預措施來減輕新生兒疼痛。
綜上所述,口服25%葡萄糖操作簡單,鎮痛效果良好,可緩解新生兒疼痛。新生兒疼痛評估和管理不僅僅是醫療護理的基本要點,更是醫護工作者的責任。臨床應及時發現疼痛跡象,盡早處理,為新生兒營造一個舒適的環境,給孩子一個健康的未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