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歡歡,宋成穩
(連云港市第二人民醫院消化內科,江蘇連云港 222006)
潰瘍性結腸炎(ulcerative colitis, UC)是直腸和結腸非特異性炎癥性疾病,其發病病因尚未明確,主要累及大腸黏膜與黏膜下層。在臨床干預中主要采取藥物治療方案,如常用的糖皮質激素、免疫抑制劑、氨基水楊酸等,待患者病情穩定進入緩解期,就需要鞏固療效,促進病情的痊愈。美沙拉嗪被用于中度UC 的治療中,能夠顯著抑制腸壁炎癥,現已在臨床中應用廣泛,屬于炎癥性腸病的首選藥物,但單獨使用易引發患者腸道菌群紊亂,影響治療效果[1]。有研究顯示,在常規治療方案的基礎上聯合益生菌類藥物可輔助腸道功能恢復,提高機體免疫力,從而有助于病情好轉[2]。雙歧桿菌四聯活菌片為復方制劑,主要用于與腸道菌群失調相關疾病治療中,該藥物能夠直接抑制腸道中某些致病菌,維持正常腸道蠕動與腸道菌群平衡[3]。本研究 回顧性分析連云港市第二人民醫院2018 年8 月至2021 年5 月收治的52 例UC 患者的臨床資料,旨在探討益生菌聯合美沙拉嗪對UC 患者氧化應激反應及血清腫瘤壞死因子-α(TNF-α)、超敏-C 反應蛋白(hs-CRP)、白細胞介素-6(IL-6)水平的影響,現報道如下。
1.1 一般資料 回顧性分析連云港市第二人民醫院2018 年8 月至2021 年5 月收治的52 例UC 患者的臨床資料,按治療方法不同分為單藥組(20 例,單純美沙拉嗪治療)和聯合組(32 例,益生菌聯合美沙拉嗪治療),單藥組患者中男性12 例,女性8 例;年齡45~59 歲,平均(53.32±1.50)歲。聯合組患者中男性20 例,女性12 例;年齡45~59 歲,平均(53.15±1.58)歲。兩組患者一般資料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組間可比。納入標準:與《潰瘍性結腸炎臨床診斷指南》[4]中的診斷標準符合者;實驗室和影像學檢查確診為UC 疾病者;伴不同程度的腹瀉、發熱、便血等癥狀者等。排除標準:急性感染性腸炎、腸結核患者;腸道出血患者;存在免疫功能缺陷者;患者有廣譜抗菌藥物應用史等。本研究獲院內醫學倫理委員會批準。
1.2 治療方法 單藥組患者口服美沙拉嗪腸溶片(葵花藥業集團佳木斯鹿靈制藥有限公司,國藥準字H19980148,規格:0.25 g/片)治療,1 g/次,4 次/d。聯合組患者基于上述治療的同時,聯合雙歧桿菌四聯活菌片(杭州遠大生物制藥有限公司,國藥準字S20060010,規格:0.5 g/片)口服治療,1.5 g/次,3 次/d,均治療1 個月。
1.3 觀察指標 ①臨床療效。顯效:腹痛、腹脹等癥狀表現均消失,實驗室檢查無異常,內鏡下檢查病灶愈合;有效:上述臨床癥狀減輕,實驗室檢查無異常,內鏡檢查可見腸黏膜輕微炎癥或假息肉病灶存在;無效:臨床癥狀未見減輕,內鏡檢查病灶炎癥明顯;臨床總有效率=顯效率+有效率[4]。②氧化應激指標。抽取兩組患者治療前后清晨靜脈血5 mL,以3 000 r/min 轉速離心10 min 后收集血清,采用硫代巴比妥酸比色法測定血清丙二醛(MDA)、谷胱甘肽過氧化物酶(GSH-Px)水平,用黃嘌呤氧化酶法檢測血清超氧化物歧化酶(SOD)水平。③炎性因子水平。血液采集與血清制備方法同②,用酶聯免疫吸附實驗法檢測血清TNF-α、hs-CRP、IL-6 水平。④觀察兩組患者治療期間不良反應(腹痛、腹脹、惡心等)發生情況。
1.4 統計學分析 應用SPSS 22.0 統計軟件分析數據,計量資料與計數資料分別以(±s)、[ 例(%)]表示,分別行t、χ2檢驗。以P<0.05 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2.1 臨床療效 聯合組患者臨床總有效率為96.88%,單藥組患者為70.00%,聯合組與單藥組比顯著升高,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1。

表1 兩組患者臨床療效比較[ 例(%)]
2.2 氧化應激指標 治療后兩組患者MDA 與治療前比顯著降低,且聯合組與單藥組比顯著降低;GSH-Px、SOD 顯著升高,但聯合組與單藥組比顯著降低,差異均有統計學意義(均P<0.05),見表2。
表2 兩組患者血清氧化應激指標比較(±s)

表2 兩組患者血清氧化應激指標比較(±s)
注:與治療前比,*P<0.05。MDA:丙二醛;GSH-Px:谷胱甘肽過氧化物酶;SOD:超氧化物歧化酶。
MDA(μmol/L)GSH-Px(U/mL)SOD(kU/L)治療前治療后治療前治療后治療前治療后單藥組206.12±0.124.12±0.15*114.23±12.14 136.52±15.12* 94.37±12.14 126.45±10.36*聯合組326.09±0.143.27±0.52*114.35±12.13 122.25±10.57* 93.95±11.97 110.36±9.68*t 值0.7937.1040.0354.0060.1225.677 P 值>0.05<0.05>0.05<0.05>0.05<0.05組別例數
2.3 炎性因子水平 治療后兩組患者血清炎性因子水平與治療前比均顯著降低,且聯合組與單藥組比顯著降低,差異均有統計學意義(均P<0.05),見表3。
表3 兩組患者血清炎性因子水平比較(±s, ng/L)

表3 兩組患者血清炎性因子水平比較(±s, ng/L)
注:與治療前比,*P<0.05。TNF-α:腫瘤壞死因子-α;hs-CRP:超敏-C 反應蛋白;IL-6:白細胞介素-6。
組別例數TNF-α hs-CRP IL-6治療前治療后治療前治療后治療前治療后單藥組2032.25±2.1117.25±1.04*38.98±4.225.45±0.63*22.87±1.2412.25±0.85*聯合組3231.87±2.1614.58±2.15*37.91±4.584.12±0.75*23.06±1.1810.45±0.99*t 值0.6235.1740.8446.6010.5546.723 P 值>0.05<0.05>0.05<0.05>0.05<0.05
2.4 不良反應 兩組不良反應總發生率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4。

表4 兩組患者不良反應發生情況比較[ 例(%)]
UC 是炎癥性腸病的一種,具體發病原因目前尚不明確,可能是由于多種因素相互作用所致,與環境、遺傳、腸道微生物、免疫等因素有一定關系。美沙拉嗪屬于氨基水楊酸類藥物,作為治療UC 的特效藥,其主要作用機制是調節腸黏膜局部花生四烯酸代謝,降低血小板激活因子活性,阻礙結腸黏膜脂肪酸氧化,從而抑制炎性介質的合成與釋放[5]。但患者由于長期的炎癥與用藥治療,腸道菌群生態失衡,從而抑制機體免疫功能正常發揮作用,因此在臨床上對于UC 的治療又出現了一種新的思路,就是將益生菌制劑配合常規用藥,在抑制炎癥的同時,對腸道菌群生態進行調節,從而幫助促進腸道功能恢復,改善腸內環境[6]。
雙歧桿菌四聯活菌片對機體正常生理細菌具有補充作用,能夠對腸道菌群起到調節作用,提高機體免疫功能,從而產生一種強有力的生物和化學屏障,對抗機體氧化應激反應[7]。由此次分析可知,聯合組患者臨床總有效率與單藥組比顯著升高,治療后血清GSH-Px、SOD、MDA 均與單藥組比顯著降低;兩組不良反應總發生率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提示在UC 患者中采用益生菌聯合美沙拉嗪治療,具有顯著臨床療效,能夠有效抑制機體氧化應激反應,同時不會增加過多不良反應。
TNF-α 是一種多向性的促炎性細胞因子,由多種細胞分泌,其水平升高,UC 病情加重;hs-CRP 是一種全身性炎癥反應急性期的非特異性標志物,當機體受到微生物入侵或組織損傷時,其水平異常升高;IL-6 是具有多種生物學活性的細胞因子,機體發生炎癥反應時,多種細胞因子可誘導機體產生IL-6,導致其水平異常升高[8]。雙歧桿菌四聯活菌不但能夠有效改善腸內微生態環境,提高腸道免疫力,還能夠幫助腸道內部生成乙酸、短鏈脂肪酸及乳酸等物質,調節腸道內部酸堿平衡,從而發揮抗炎的效果,抑制炎癥反應[9]。由此次分析可知,治療后聯合組患者血清炎性因子水平與單藥組比均顯著降低,提示在UC 患者中采用益生菌聯合美沙拉嗪治療,具有顯著臨床療效,同時有效降低患者炎癥反應。
綜上,在UC 患者中采用益生菌聯合美沙拉嗪治療,能夠有效抑制機體氧化應激和炎癥反應,不增加不良反應發生率,安全有效,建議臨床推廣和應用。